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

陈鹏,冯艳丽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教育局生物教研员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阳城二中 048100

近日备课,苦恼于一直将“学习目标”写成“教学目标”,在感叹思维惯性威力的同时,也对这俩个词有了较多的思考。

以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例,在以往的教学备课中,对教学目标的写法,照搬为主,参照为辅。应付写法“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2.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3.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诸如这般的知识点罗列;公开课写法“1.让学生们体会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让学生们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3.让学生们了解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内容。”诸如此类加些动词、介词的描述。而如今,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就要写成“1.阐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3.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从结构上看,只是句式的变化,将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教师,换成了“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学生。这种变化老师们稍微细心些都可以做到。但是新课标下名词的改变仅仅是句式改变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我国中学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从“素质教育”“双基”“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国家育人目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且操作性强、更强调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什么是“核心素养”?虽然经过了多次培训,但我对此依旧很困惑。自嘲之余找个借口,是因为国家育人目标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前我对待培训以应付为主,对“双基”“三维目标”还不甚清楚,何谈“核心素养”。在对自己匮乏的教育理论知识可怜的同时,不禁对老师们对待培训习以为常的应付态度进行了思考。

教育是国家的发展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教育在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土壤环境,智慧性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拉开帷幕,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这些变革是在我国经济崛起浪潮上,在道德文明、精神文化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形成国家荣誉、民族自豪、中国意识的迫切需求。国家教育政策是政治性、战略性的,也正因为如此让我们教师感到如此的上位、甚至对于日常教学来说,虚无缥缈。再者,在现阶段的人才选拔机制下,我们教师不需要知道新的变革,只需要照搬一些学校的模式,即可实现三分一率、清北的高考突破。所以,教师们对待新教材、新课改的培训都是不屑一顾的、甚至不屑于应付,以“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来坚守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在长时间以来实践的验证下,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了难以更改的惯性思维。

其实,这种思维的形成,错不在老师,而在于不断改变的教育生态;也在于老师,受限于功利性、短暂性的目标而缺乏长远目标的考虑和坚持,甚至遗忘了教育者的初心。《礼记》说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习近平的教育金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为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古今中外,教育的核心都在“德”“育人”上,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也应该是教育的初心。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在我的思考与理解中,核心素养首先是生存真理,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和毕业以后生活中,乃至人的一生安身立命的依据。具体来说,就是能正确解释人生中遇到的大部分事件、现象;对遇到的影响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问题,能自然的提出令自己满意、社会和谐的回答。这个生存真理很重要,如果没有,即使你有财富、地位、知识,也可能做出危害自身、他人、甚至国家的事情。比如,近日某中国明星在日本靖国神社的微笑合影;一些所谓专家对我国奥运冠军的诋毁;一些中国留学生赤裸裸的崇洋媚外;一些高校教授论文造假;甚至一些高素质人才对邪教的疯狂崇拜等等。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中,做正确的决定,做合理的事情,这就是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期望。

这种能力,通过教师单纯的教授知识是得不到的。以我为例,现如今回忆以前的知识,只能感叹一句话,知识都还给了老师。能记起的零星的一点英语、物理、化学等知识,不是出现在以前实验操作的画面中,就是印象深刻于被老师罚站的背诵中。由此可见,知识不能是孤立的、点状的,我想这也就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强调情境的意义。课堂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提供或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身处情境之中体验、感受,就是课堂教学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教师教了什么,怎么教,已不是目标,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教。学生知识获取已经不是目的,更应该主动去体验、感受,去获取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应该是“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含义。

陈鹏,男,1983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二级教师,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教育局生物教研员,联系电话15135625935,QQ号61934570,邮编048100。

    冯艳丽,女1983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二级教师,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阳城二中教师,生物学科组长,联系电话15135688835。邮编0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