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扶贫经验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四川省高校扶贫经验与启示

易荣鑫,饶萌

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四川省高校作为四川省教育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及产业扶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四川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四川省高校的扶贫经验为四川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而四川省高校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在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为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对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继续完善驻村干部制度,最后整合高校资源,结成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协同助力四川省乡村振兴工作。

关键词:教育扶贫;四川省;高校;乡村振兴;经验启示

一、四川省高校扶贫经验

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第二大的藏族聚集区,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乐山市的两个彝族自治县,四川省的45个深度贫困县都位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而这些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水平落后,使得当地脱贫缺乏内生动力。为了发挥高校优势对四川省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四川省教育厅于2015年和2017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实施方案》,要求全省75所公办高校对四川省的88个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各大高校积极探索扶贫方式,在扶贫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条极具特色的扶贫道路。

(一)综合类高校:人才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

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丰富,在扶贫工作上占有主动权。四川大学作为在川综合类高校的“执牛耳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帮扶上,构建了“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模式。四川大学根据帮扶县的实际需要,选派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年轻干部去一线挂职锻炼,并完善扶贫干部考核激励体系,保障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并且四川大学还针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成人教育学历提升的需要,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开展相关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扶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西华大学作为四川省属综合类高校的代表,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组织有力、人员众多、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其输入新鲜血液,并参与到贫困群众的帮扶工作中,如西华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党委与南充市石楼乡袁家店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了解到该村党支部存在着党员年龄老化、新生力量不足、党员教育有效性不够等问题后,双方在支部阵地建设、党员教育培训、支部书记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了结对共建工作。

(二)理工类高校:科技扶贫,助力经济发展拔穷根

理工类高校在扶贫工作上有着巨大的科技优势。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其在电子信息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搭建远程教育系统将自身的教育资源共享到岑巩县中小学的课堂上,并启动英语口语“空中课堂”项目使当地的学生能和北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构建起“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成都理工大学针对帮扶县定点帮扶村农业及乡村旅游资源散乱无序的状况,整合产业规划、乡村旅游等领域专家以整体打造、凸显特色为原则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当地产业有序发展。成都理工大学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提升帮扶地区农副产品的质量与生产专业化程度,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指导与培训。西南科技大学发挥科技人才在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选派专家到松潘县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帮助当地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品牌。

(三)医药类高校: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惠民生

医疗帮扶能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团队十四年来多次奔赴四川藏彝族贫困地区进行免费的先心病防治宣讲及筛查救治工作,挽救了当地上千名患儿。西南医科大学及三附院为解决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帮助昭觉县、普格县、合江县、叙永县等贫困县修建医院并捐赠医疗设施,还组织专家团队对当地的医疗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专家挂职和义诊等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实行医疗支撑计划,以教育培训的方式为四川省贫困地区培养医生和护士人才,为乡村医生提供进修机会,并多次下乡开展义诊。此外,成都中医药大学还在荣县建成康南眼科中心,实现了荣县可致盲性白内障患者的“清零”。

(四)师范类高校:教育扶贫,助推教育均衡补短板

师范类高校有着教育资源的优势,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其中很好的举措之一就是师范生顶岗支教计划。师范生顶岗支教计划是由教育部2007年发起,要求师范院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是充实农村基层教育、缓解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紧缺状况的一项有力的教育扶贫措施。以四川省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凉山州支教计划为例。在2019年首批组织1813名师范生顶岗实习凉山支教基础上,2020年4月至7月,结合凉山州教育扶贫实际需求,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等全省14所省属开设师范类专业院校,向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派出第二批1824名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扶贫顶岗实习充实了当地教师队伍,有力缓解凉山州基础教育师资不足问题,并助力全省全国决战脱贫攻坚战,而顶岗学生观念新、见识广,又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五)农业类高校:产业扶贫,打造农村脱贫新引擎

农业类高校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川农业大学为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水平低的问题,搭建起一个新型科技服务平台,为科研成果的有效应用、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和农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喜德县发展中药花卉为一体的农旅产业,改变了当地为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形式,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园,使产业发展方向向休闲观光和大健康养生方向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二、对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一)巩固科技扶贫成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要优化乡村的基础产业。要实现粮食产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二是要推进农村工业化。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和农机装备工业等现代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产业化来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三是要引进农村服务业。引进农资的配送服务,确保农资的有效供给,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引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服务,使广大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前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完善物流服务,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做好教育扶贫接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一是要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意识,保障农村学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加大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实现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升级和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吸引教育人才并使其留得住;改变教育观念,除应试教育外应多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兴趣,全方位的提升农村学子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第二学校,健全乡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大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村培养更多职业人才。三是要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乡村人才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规划,根据四川省有关乡村振兴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当地乡村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短、中、长期培育规划,采取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的方式,使乡村人才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策理论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三)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实现文化创新发展

一是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进行创新。在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下,加上信息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四川省应该调整以往落后的文化建设方式,利用信息化工具传播乡愁,激活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进行创新。把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换成大众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生活的载体,使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实。三是要对乡风文明建设制度上进行改革。首先要健全考评制度,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县、乡两级的年终考评和各级领导班子的考评之中;其次要通过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最后要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保证乡风文明建设达到应有的效果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要修复乡村的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粪水处理,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的粗放状态,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落实“三个改进、三个推进、三个减少和一个提高”。二是要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在环境保护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清洁化;着力解决畜禽养殖的污粪处理问题,将畜禽污粪作为资源进行循环,做到无害化处理,推进农业的循环化发展。三是要继续改善村容村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五)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组织引领功能

一是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做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向群众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需求;落实好党的政策,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决执行党的决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要以自治为基础。坚持村民自治,能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群众积极参与民主的贯彻,并形成良好的治理面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建立多层次协商格局,做好村务监督工作;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便民服务体系,并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规范乡规民约的建设程序,并将乡规乡约的具体内容向村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增强乡规民约的约束性。三是要以法治为根本。要做好乡村法治工作,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法治思想基础薄弱问题。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让法治思维进入到基层群众和干部的心中;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和权力监管制约机制,保障法治理建设的进行;完善司法体系建设,为乡村的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做好乡村司法机构建设工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筑牢基础。四是要以德治为先导。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把道德的力量贯穿在乡村治理的始终,让道德固化辐射到乡村治理的各个角落,让德治贯穿于乡村治理的每一个区域。要做到提高干部官德,夯实德治基础,着力提高基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加强公德教育,做好基层群众的道德教育,筑牢德治的社会基础;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以传统的礼仪规矩为载体,向基层群众进行道德教育,打牢德治的文化基础。

三、对四川省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一)聚焦产业振兴,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要提升农业创新水平。明确高校是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第一主体地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减轻科研院校的压力,卸掉科研人员的包袱,使高校的科研机制更加灵活,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二是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四川省高校应支持建设高水平农业研发平台,并开放资源共享服务,使产学研合作紧密,让高校科研平台与企业形成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重大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示范。三是要加快农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川省高校应该面向农业农村的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及时将研究成果转移到涉农企业中去,并且高校应该加强对农村科技的普及力度,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达到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目的。

(二)注重文化振兴,夯实精神文明基础

一是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四川省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为乡村培养和输送可以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专业人才,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为缺乏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的地方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二是成为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四川省高校可以利用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源,对有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改造设计服务,开发本土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提升乡村的道德素质。四川省高校在帮助乡村建设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更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力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纠正“等靠要”和“软懒散”的错误思想,帮助当地村民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三)重视干部激励,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想要充分发挥高校驻村干部的作用,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找到合适的激励措施。一是要完善晋升制度。将驻村工作实绩纳入干部考核指标,明确实干为先的用人导向,在干部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对曾参加驻村工作的干部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强化后勤保障。高校要保证派出驻村干部的薪资待遇和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的公平性,还应成立专门经费用于驻村干部的工作设施和保险的购买。三是加强正向引领。要多挖掘驻村干部的典型事迹,树立标杆,做好精神激励工作,以激发驻村干部的工作自豪感,调动驻村工作的主动性。四是落实高校帮扶责任。派出干部高校要大力支持驻村干部的帮扶工作,派出高校党委(党组)要主动听取驻村干部的工作汇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村帮扶工作,与驻村干部定期交流,共同研究克服帮扶过程中的难题,形成驻村帮扶的工作合力。

(四)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乡村振兴高校联盟

一是要培育共创共融意识。四川省高校要秉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导和激励多元社会组织自觉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创设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方聚力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联盟。二是要优化组织协同机制。四川省高校要积极发挥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协同作用,将地方政府、高校和涉农主体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业务的有效协同、信息的互通互联。三是要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四川省高校应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成立乡村振兴联盟云平台,通过线上的方式分享资源、提供服务、制定任务及进行交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玥.高校教育扶贫的逻辑机理及相对扶贫阶段的优化建议[J].经济纵横.2020,(9):70-76.

[2]刘占勇.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7[2023-02-13].

[3]马陆亭,许海霞,王蕊,张伟,鞠光宇.教育脱贫攻坚伟大成就与未来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2(04):1-11.

[4]赵祥辉,刘洋.我国高等教育扶贫的内涵诠释、困境剖析与策略探究[J].教育与经济,2021,37(04):89-9

基金项目:2022年西华大学西华杯登峰计划项目四川省高校教育扶贫经验及其对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xhb2022026)。

作者简介:易荣鑫(1999-),男,四川眉山人,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饶萌(1997-),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