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策略

牛超敏

许昌实验中学  4610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初高中新教材、新课标的使用,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就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一系列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的策略,以期实现中学生初高中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双减”;衔接策略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我国推行了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对中学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编纂。在新高考中,大部分省份采用的是“3+1+2”的模式,即在物理和历史当中二选一,这就凸显了历史在新高考中的重要性。早在2017年上海和浙江就实行了新的高考模式,河南省2022年高一新生开始启动,2025年正式实施新高考模式。与新高考相适应的是中学新教材的逐步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2017年秋季开学河南省初中学段开始使用统编新教材,2021年秋季开学河南省开始使用高中统编新教材。2022年颁布了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重新修订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此次编纂的新教材更加强调教材在教学和学习中“纲”的作用,初高中都不再由各省自主选择教材版本,统一使用统编的教材。在教材体例上,初高中都采用了编年史,这就使初高中新教材有了更多的相似性和连贯性。在内容上,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初中历史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高中则强调理性认识。初高中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实现了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增强了初高中衔接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同时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尤其强调要“加强学段衔接”,要“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这就从课标的角度突出了进行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所以在新高考背景下,随着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推广,探究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那么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初高中有效衔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思路,强化衔接意识

新高考评价体系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该体系

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察内容、考察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新高考尤其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和连续的过程,不是某一单个学段可以完成的任务。而初高中是连续、递进的两个阶段,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之上,初中的学习体验又会极大地影响高中的学习,因此初高中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是新高考的推行、新教材的实施还是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贯彻,最后都需要教师来落实完成。所以首先教师要转变思路,促进自身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问题的引导者、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自身要强化衔接意识,尤其是高一年级的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过渡和学情心理的变化等,初三年级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授课中注意对学生在史料阅读与分析方面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高中历史知识等,只有一线教师不断增强衔接意识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初高中的有效衔接,从而彰显初高中素养进阶,实现教学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提高专业素养,树立整体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学生核心素养能否切实得到培养,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更高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打造精品课堂。传统观点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比较强调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当下则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则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其途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做成长型教师;第二,让学习成为一种品质,做学习型教师;第三,让书写成为一种特质,做反思型教师;第四,用教学理论充实自我,做专家型教师;第五,让细心成为一种优点,做有心的教师;第六,跳出舒适区,促进自我成长。总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和践行,需要学习的积累,需要用心的反思,需要笔耕不辍的坚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够对课标、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才能够设计出更适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够以更高的视野,以整体教学观,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立足初高中课程标准,贯通衔接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资源。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和保证。”在新高考下,历史教师需要对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比初高中课标的不同点,寻找初高中教材的各自的重难点和侧重点,进一步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从而找准衔接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初高中课程标准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这就成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落脚点。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要立足于初高中课程标准,贯通衔接目标,实现连续育人。

四、研读教材,落实初高中新教材的衔接点

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编写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共同构建了历史学科的教材体系,突出了学科本质,加强了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可衔接性。

统编初中教材主要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其中这两大板块都按照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历史知识点串联历史发展线索,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础史实,掌握历史发展的前后逻辑,明确事件之间的联系性,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则采用了通史加专题史的模式,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中外历史纲要》是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课程,采用了通史体例,将教材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也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联了历史发展进程。统编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的一致性,为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提供了便利,而且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参照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这就有助于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衔接。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观,认真分析统编版初高中教材的关联性,只有夯实初中历史学习,才能够在高中阶段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实现学生的终身学生和全面发展。

五、改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提高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性,通过改善教学策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史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有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要求教师立足实践来思考教学规律,同时又通过理论探索来指导实践,从而搭建起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教学策略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衡量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和方法。所以,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情境创设、主题引领、任务驱动、评价反馈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史学素养,促进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六、搭建平台,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研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初、高中学校是分离的,这样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师在工作中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与研讨,有碍衔接的有效性。

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搭建有助于初高中历史教师交流的平台,创建学科群,实行集体备课和周周教研,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群策群力,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和策略,并及时分享在初高中衔接方面的经验心得,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优势。同时还可以进行初高中的“同课异构”,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联动与互动,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入衔接。

七、创新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

在新高考推行的当下,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方针的贯彻与实施,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初高中的教学任务,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等成为一线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学目标,除了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外,还要特别注意发挥作业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业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反馈教学效果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双减”“双新”的大环境下,更是需要教师提高布置和设计作业的意识与能力,丰富并创新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有效性,真正实现提“质”减“量”。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布置科学有效的作业,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量”,避免过多的重复性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的“质”,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因材施教,分层设置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增强作业的实践性、体现性和探究性,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发展机遇,但是却也面临各种挑战与竞争。当今对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我国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面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双新”的推行,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夯实业务素质,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教育研究,2011.

[2]董学武.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08(2):2.

[3]何军娥,陈黎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赜[J].基教与成才研究,2018.

[4]张随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2011.

[5]徐冉.增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初探[D].2013.

[6]寇曦文.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2020.

[7]吕志洋. 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有效衔接[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8]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许昌市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ZL2022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