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一体化下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趋势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城市建筑一体化下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趋势浅析

李唯琳, ,陈思思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1背景

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过高的人口密度、较低的人均土地资源使得城市中心区不可避免的向高密度发展,城市环境拥挤,城市公共空间被不断侵蚀,室内公共空间则面临着私有化、封闭化的趋势,被降级为以消费娱乐为指向的空间。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复合性设计让公共空间回归原本的作用,并且在城市建筑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成为城市和建筑之间的纽带,容纳更为多样的行为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

公共空间根据关注的角度不同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公共空间强调能够自由穿越和到达的空间属性,即关注空间的开放度,广义的公共空间则更强调人在空间中所产生的行为,即关注空间能否为人们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场所与氛围。

本文中的建筑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不同的开放层次,公共空间的特点应当在行为的公共性而非绝对的可达性。公共空间对于建筑内部,能够联系不同的使用功能,充当建筑空间的粘合剂;在城市范畴内,公共空间具备一定的城市属性,作为城市活动的载体,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公共空间逐渐难以严格的区分内外作用,开始在一个内外统一的体系下进行发展。

3一体化下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驱动机制

3.1快节奏社会下的行为需求

人的社会性需求 空间形态和人的社会行为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社会行为也在不断变化,人的交往范围更广,各个功能组团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公共空间的要求更高,人们需要可交往沟通、易于到达的社会活动空间,促进了公共空间的社会化发展,并反映在公共空间的形态、边界、组合上,最终促使了公共空间的复合性设计。

快节奏下碎片化的行为需求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间和行为更加碎片化和灵活化。城市空间与功能的集约使得人们的行为可以有更为多样化的选择,而行为的碎片化与灵活化反过来要求城市建筑提供更为集中的功能与更为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由此诞生了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的需求。公共空间的复合性设计能够实现城市与建筑的紧凑性和多样性复合,促进空间内不同要素的碰撞,激活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

3.2功能集约化下的建筑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与高周转、快节奏城市生活背景下,大体量且功能单一的建筑必然会导致目标人群的相对集中,从而产生对其余城市人流的排斥,形成封闭的经营环境,难以适应当今的城市环境。建筑内部不同属性功能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功能的互补和叠加,使建筑由原本的自发功能转向激发功能,即在功能的集聚之下孕育出更大的职能功效,内部功能优势互补、互相激发,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筑功能的集中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空间需要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形成不同复合程度的空间类型,同时注重共享性与开放性,提高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度,创造更多的空中开放场所、营造次级地面,模糊建筑于城市的界面,改善建筑密集化和垂直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公共空间突破建筑外界面的限制而得到延伸,演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

3.3紧凑化与立体化下的城市需求

弥补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当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生活状态对公共空间的易达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化整为零,广泛分布在日常生活、办公、娱乐空间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价值。建筑公共空间的复合性设计能够作为纽带,联系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通过空间的转换、引导将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弥补碎片化公共空间的不足。

柔化空间界面提高城市参与感的需求 城市中心区庞大的建筑体量与封闭的幕墙立面给人心理上巨大的压迫感与冷漠感,在此环境下产生的城市行为无疑是冷漠单一的。封闭连续的街道立面需要被打破,而打破空间界面最好的媒介即是人人可达的公共空间。建筑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凹入、抬升、贯通等手法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供人停留、打破大方格网规划对于城市空间连续性的阻断、提高城市空间的参与感。

4一体化下建筑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特征

4.1功能设置集约化、复合化

城市建筑一体化下建筑与城市的界限逐渐模糊,建筑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城市,原本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功能被集中在单体建筑中来,带来了建筑功能的集约化设计。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具有相似性,城市设计理念从明确的功能分区过渡到城市的复合发展,建筑功能的设置也有类似的趋势,即功能的复合化设计。

从“集约”和“复合”两方面进行分析,“集约”意味着建筑功能不再是单一的,而“复合”即反对割裂式的设计。集约化的目标就是接纳原本处于不同层面的功能内容,挖掘其内在联系,并尝试将其塑造成为一个自我激发的系统。而传统空间功能的平面划分与竖向分区,强定义下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使用空间与辅助空间,这些都是人为进行的空间割裂,产生于旧的类型化与等级化的思维方式之下。功能的复合化就是要打破这种秩序关系,拒绝使用简单的定义来进行空间划分,而是呈现出功能与功能之间相互依托,互相耦合的关系。

4.2空间组织自由化、平等化

4.2.1空间层级的消解

“层级”指事物结构关系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梯级关系,在建筑中,空间层级可以理解为空间的等级秩序,即由于形式的差异而形成的空间的主次关系。

随着功能与需求的发展,出现了轴线方向不明确、布局分散、形式同质化、主次关系不明确、边界模糊的设计手法,这就是空间层级的消解。空间层级的消解使空间趋向于匀质化的组织,原有的等级秩序被打破,空间更加灵活自由。旧有的依据主次关系和等级秩序决定的空间组织方式在建造时就决定好建筑日后的使用方向,一旦建筑所处场景发生变化,便难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而匀质化的空间下是由人的行为来决定空间的使用场景,空间功能时刻在发生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同时,由于匀质化的空间消解了建筑的方向性,在城市建筑一体化下,公共空间更容易与城市在各方向上紧密的结合。

4.2.2空间界面的消解

空间界面的消解即打破原本封闭式的界面处理形式,从界面材质、围护方式、心理感受出发,打通界面内外的视觉或空间联系,模糊内外空间差异,以加强空间的连贯感和流动性。界面消解可以融合内外空间,加强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统一系统。

界面可分为实体界面和心理界面。消解实体界面实体界面即包围空间的墙体、地面、顶棚。墙体阻挡了空间的流动与视线的贯通,不利于信息的传达。消解实体界面可以利用如玻璃的透明性、地面与屋顶起伏带来的高度变化、柱廊和格栅等软隔断等方式更加柔和的限定空间,或将空间各面进行错动、拆解,形成流动的缝隙。消解心理界面心理界面指的是使用者对空间的融入感、参与感,与空间本身的尺度、材料、颜色、环境氛围有关。当相邻两个空间的这些元素反差过大时,容易造成心理上恐惧感,形成心理屏障。而当两侧空间具有连贯化的情感特征时,情感的流动不易被建筑界面所切割。因此在界面设计时应注意连续性,同时适应功能需求以及空间主题

4.3环境融合多样化、立体化

复合性设计中的环境融合包括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粗放式设计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设计中常常“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使用面积,而不顾与周边环境的风貌协调。这种只关注自身空间最大化而忽视周边自然条件与城市环境的生成逻辑很容易造成建筑与环境的割裂,破环城市风貌与空间连续性,甚至在后续的运营中产生孤立感。地形、肌理、景观、日照、场地流线等元素为空间的复合性设计提供了天然的有利因素,设计时利用这些元素,放大自然优势,能够形成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5结语

城市建筑一体化下公共空间复合性设计是适应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与快节奏、小半径的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化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建设与发展复合型的公共空间也是我国城市空间健康、持续发展的有益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頔,吴军. 浅谈城市复合型公共空间的模式与发展趋向[J].  建筑与文化. 2015(04):168-169.

[2]毕奕,刘泓江. 探究作为容器的城市公共空间[J]. 中外建筑. 2011(11): 80-81.

[3]吴忠秋. 舒适感知的建筑公共空间布局优化设计[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6):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