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3

 党的二十大以来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必要性

喻永精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实现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分析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必要性,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国外的公平理论如德沃金、沃尔泽等人的公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并结合国外公平理论分析二十大以来我国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必要性。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看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必要性

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对本地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师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及学校办学效益好坏。学生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取决于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否。若将学生看作是荒岛上的幸存者,教师资源则是学生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教师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显而易见是学生发展公平之起点。这一起点的不公,正是导致欠发达地区教育不公平欠发达地区学生培养不公平的关键点。

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平等性是教师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幸存者能够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是以平等和幸存者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为先决条件,并且平等是作为一种规定性的存在,具有强制的属性,这一属性不能为个人所左右,并且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服从这一规定,而不能忽视,甚至违背这一规定,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幸存者才能公平地分配资源,这就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我国各区域间学生也具有这种平等性,而且这种平等性并不因学生所处区域,学生的民族以及学生的性别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也正由于这种平等,各区域间学生对教师资源的分配,具有同等分配资格。确保这种平等资格的是我国教育法规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3条规定:“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可想而知,就我国现行法律与政策而言,学生在各区域间的平等性并非空中楼阁、无本之木,而是有其深刻的法律基础。这一基础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权利公平”有相同的强制属性,所以教师资源的配置对于我国各区域学生而言也是必须是公平的,只有教师资源得到公平的分配,才能够体现出各区域间学生平等的属性。

“机会公平”与“权利公平”有所不同。“荒岛实验”的幸存者们挑选的资源对他们之后的岛内生活影响深远,而这一影响不管是好是坏,只有做出抉择的幸存者本人才能感受。德沃金所构想的计划是幸存者们经过仔细分析之后做出的,而关于教师资源的“选择”则要复杂许多。首先,对于网络上可以共享的教师资源而言,不同区域的学生都能选择相同的教师,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学生选择资源要根据他们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而且,他们选择的教学资源以及选择后带来的教学效果都要由他们自己来负担。二是因为学生个体和教育部门的管理关系,对于无法分享的教师资源,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更多地由自己所处区域和学校替代学生来完成教师资源选择。所以,教育部门与学校代表学生做出选择时,必须从学生利益出发,从学生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师资源从而达到地区教师资源平等的目标。对于教育部门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选择的结果而言,作为其承受者——学生同样要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就“机会公平”而言,幸存者和学生个体对其所做的选择均有决定权,但也要自行负担做出抉择之后的结果。当处于公平状态时,各区域学生可供选择的教师资源相等,从而使全体学生起点相等。但和“荒岛生存”中的幸存者一样,当教师资源公平时,学生就会因个人天赋,运气和教师资源利用程度的差异逐步产生不同的后果,虽然这种结果并非学生可以选择,但还是要求学生必须负担这一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机会公平”在教育上,表现为学生的教育条件和学习的内容上的公平。在这一点上,德沃金也同样指出幸存者应该在起点上是公平的。

二、从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看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必要性

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同样,对于教师资源的分配,也应该以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为指导,以制度公平保障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分配的机会公平。此外,西方学者沃尔泽的多元正义论,主张以复合的公正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并通过立法等手段使之制度化和法律化,它需要国家有更多的自主权利。这与我国的公平思想和分配现状不谋而合。因此运用中国共产党公平思想分析中国新时代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性的同时,结合沃尔泽的多元主正义论将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正义诸领域》一书中,沃尔泽列举出11个分配领域,其中就包含教育领域。他认为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西方政体体制中沃尔泽多元正义论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其主张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相反理论对于国家权力的倚重,却能在我国有着更大的发空间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会影响到社会公平,教师资源分配不公平,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改善这一现状,立足欠发达地区现实状况,推动区域全面发展,必须以提升教师资源配置为突破口,减少区域间发展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公平性问题。

沃尔泽对应得资格进行细致地划分,所谓应得,就是成员与其所分得之物相对应,这一关系在分配上表现为一一对应,在他看来,利用应得原则分配最为普遍的方面是社会荣誉的分配。可见“应得”与拥有成员资格相对应,如果在教育领域中运用这一原则,那么分配对象必须要有基本成员资格,在拥有成员资格的基础上加以制度保障,才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公平对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教师资源的分配而言,“应得”可以起到促进公平的效果。首先,从成员的资格上看,尽管各区域经济基础有不同,但是不同区域学生平等地位,不是由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而是由我国的法律决定不同地区学生的平等地位,所以当国家进行教师资源分配时,欠发达地区学生同样有资格平等地配置教师资源。其次,在具备公平分配教师资源的成员条件后,学生与教师资源之间具有“应得”对应关系。沃尔泽认为“应得”原则适用于荣誉分配,它能够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想要的荣誉,一个成员是否得到相应的奖励,体现为该成员对某件事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可以说,这个意义就是该员与其所获荣誉沟通的桥梁。反观教师资源的分配问题,学生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他们是否享有更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而教师资源正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未来会对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国家应该以公平的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和教师资源之间“应得”关系,表现教师资源学生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最后,国家有自主分配教师资源的决定权,一方面,学生是国家一员,具有获得国家公平待遇的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在配置教师资源方面拥有决定的权力,并且,这一权力不仅表现为直接配置不同区域的教师资源,也表现为国家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引导教师资源流动,实现不同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目的。此外,国家发展也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国家有必要给学生配置“应得”的教师资源。

学生和教师资源之间“应得”关系需要“制度公平”加以强化。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公平程度与国家的制度干预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是否公平,也可以“应得”原则来进行调节。首先,关于学生资格的问题,不管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均具有相同学生资格,因此,欠发达地区学生应获得同等教师资源,并且这也是欠发达地区学生所应得的资源。其次,在教师资源分配中,国家充当主导角色,拥有教师资源区域分配决定权,并且这种分配的权利不仅仅是对教师资源的分配权力,更是对影响教师流动的制度制定权力,通过对相应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各区域教师资源的公平。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不同地区的学生虽然拥有平等的国家权利,但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学校间会有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差距,我国教育部门在教师资源分配上有自主权,因此,在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应得”原则对于推进地区教师资源公平性具有“制度公平”的基础。此外,沃尔泽所阐述复合性平等目标,为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政府应当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服务,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的实现,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的其他方面也需要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以提高欠发达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实现经济发展的平等,是实现制度公平的基础

沃尔泽提出的满足需要原则和马克思主张的按需分配有所不同,满足需要的原则是从特殊性方面出发,更凸显的是对成员的兜底性保障,是保底性的需要,而非无限性的需求。就阶段性而言,满足需要原则更多地体现在初级阶段的需要方面,而且,这种阶段的特征与社会发展程度紧密相连,沃尔泽认为,教育领域中的资源配置也属此类,所以,促进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让当地学生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就是在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在基础教育情况下,把孩子们聚集起来的理由是需要。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在这个民主共同体中长大,并成为胜任的公民”[[2]]。在他看来,孩子要成长为一个共同体的公民或成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首先需发展儿童公民意识,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公民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他的方式是为孩子成长提供相应环境

,即受到教育的机会,因而基础教育的作用表现为对儿童公民意识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应以培育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为主要任务,总而言之,教育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需求,同样适用满足需要的分配原则。沃尔泽认为教育给儿童提供一个成长的氛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将超越这一标准的教育功能从基本需要中剔除,这种做法无视儿童作为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其他更高标准的条件,即拥有参与社会生活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国民提出新的要求——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同样,时代也对一国公民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教育是教育“机会公平”的主要体现,而其中就包括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还要求儿童在接受教育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等等,这些都是国家未来公民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唯有如此,儿童在成长为合格的公民之后,其自身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对国家发展也做出相应的贡献。

由于儿童在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则与国家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因此,当我们用满足需要原则来实现教师资源“机会公平”时,至少应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一是,沃尔泽所说的成长环境的基本需求;二是,国家发展的阶段性对其成员所提出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更高标准的要求。这两方面的需求表现为学生对教师资源的需求,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知识、技能都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引导,并且,教师资源的“机会公平”与否对学生成长环境的构建,知识、技能的获取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资源对学生而言,同样保底性的要求所以,对教师资源的分配也同样适用满足需要原则。

沃尔泽提出的满足需要原则,能用于促进我国教师资源“机会公平”,并且对于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公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生成长环境的根本需要出发,学生应该成长为适应我们国家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的成长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成长环境,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学生均为中国公民,都要有同样的成长环境从成长环境需要来看,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享有同等地位,也就应当有同样的教育机会。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者,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学校成长环境的质量,因此,不同地区学生在成长环境上的平等,最终表现为在教师资源上的“机会公平”。归根到底,教师资源是确保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保底性需求,因此,要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就要向欠发达地区学生提供同等教师资源,让他们能够得到与发达地区同样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从学生对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来看,不同区域学生的成长需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符合自己未来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资源就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品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所以,为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机会公平”,满足欠发达地区学生对教师资源的需,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为满足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的求。在此基础上,由于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应地对公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的教师资源将逐步得到改善,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必须达到与其他区域相同水平,以满足欠发达地区学生成长对知识、技能的需要。

不管是“应得”原则,还是满足需要原则,都需要政府分配决定作用,以“制度公平”保障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应得性”和“需要性”,在这一基础上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学生对于教师资源的得”满足需要均以国家发展需要为依据,因此,它只能建立在国家有决定自己分配资源的权利基础上,才有可能运用“应得”原则和“满足需要原则来分配资源。中国的教师资源分配,国家有权决定教师资源配置制度,对欠发达地区“应得”的教师资源和满足欠发达地区学生成长“需要”的教师资源,均可通过经济政策扶持等途径,实现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机会公平”,这恰恰是多元正义论实现复合平等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共产党员网,2022[2023-03-04].https://www.12371.cn/2022/10/16/ARTI1665901576200482.shtml.

[2]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一为多元主义和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255

作者简介:喻永精(1997.08-),男,汉族,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