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增材制造专业教学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2

高职院校增材制造专业教学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罗俊财

襄阳技师学院  441000  湖北襄阳

摘 要: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增材制造作为一项代表性技术,其创新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深化扩大,发达国家已将增材制造作为重点培养和发展的产业方向。同时,也带来了复合应用型增材制造人才的巨大需求。这样的大环境对国内各大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增材制造应用型技能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如何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成了高职增材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增材制造专业教学课堂实践进行研究,旨在为增材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增材制造;应用型;实践操作;人才培养

增材制造专业是以建立数字化电子计算模型为基础,将专用的金属、非金属以及医用生物等材料,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出实物产品的高技术生产过程,是一种集合了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增材制造专业以紧密对接智能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链,学产研融合协同创新,通过促进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强化新材料技术与材料基础教学,拓展增材制造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示范增材制造专业的建设理念,以加强工程能力为导向,与工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应用性和创新性强的课程内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具备一线生产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起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和进阶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 增材制造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增材制造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由于增材制造专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资源,导致高职院校更多的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忽视了实践教学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教学的忽视,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理论理解不够深入,实践应用能力欠缺,无法满足社会与企业对应用型增材制造人才的需求。

1.2 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

增材制造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本身具有很多新知识、新工艺、新特性,不仅需要教师对此有一定的理解,更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业特殊性,很多专业教师是从相近专业转至增材制造专业,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所欠缺,教学方法也基本与原来专业相同,无法适应增材制造专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的特性。

1.3 评价机制单一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评价机制是最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也最能为日后的教学方法改进提供依据。目前的教学评价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主要是专业教师,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两者都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与学生掌握程度,也不能更好的督促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进步,缺乏广度与弹性。

2 增材制造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对分教学设计

正式运用对分教学这一方式之前,教师需将相关教学方案制定好,然后将方案上传到教学平台中。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可以将六人化划分为一个小组,小组中需选出发言人、小组长、记录员等。实施对分时,可以运用隔堂对分方式,进而使学生能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课程在每周为两次情况下,第一次课程中,教师需先讲授重难点知识,然后为学生布置对分时的任务。进行第二次对分时,学生之间应进行互动。正式进行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学习中涉及到的资料上传到平台中,为学生进行预习、巩固提供便利,通过平台学生便能将任务完成。

2.2对分组织形式

首先,对分读书笔记。针对重点章节,需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一般情况下,每次需超出一千字。从形式上来讲,可以为内容摘录、复习提纲、学习心得等多种方式,在结束学习以后需将内容上交。其次,专题讨论。进行讨论时,运用分小组方式进行,结合具体主题内容,根据平台资源对专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进行课程对分时,可以利用半小时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对结果进行分享,进而实施组间互动。讨论开展时,教师需做好巡查工作,保证讨论正常进行。部分情况下,前半段讨论时进行的可能比较顺利,后半段讨论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偏离讨论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便需展开积极干预,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效指导学生讨论内容,使学生顺着正确思路展开讨论工作。

最后,制作竞赛。学生在对分课堂中,需注重对自身知识技能的运用,针对产品进行自主设计,在此过程中,需将实物制作出来,同时将制作流程、设计理念和整体用途通过PPT形式呈现,并且运用分组方式进行汇报和答辩。答辩可以每个学期组织一次,进而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能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以及工匠精神。

2.3展开考核工作

针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运用过程考核方式,不是单纯运用期末笔试考核方式。实际考核过程中,读书笔记、考勤、竞赛制作以及专题讨论的比例分别为30%、20%、20%、30%。同时需针对课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做好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结合获得的教学反馈对教学作出科学改进。

3 结语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评价机制的改革,针对增材制造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的革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并实时利用多元评价机制对教学方法进行诊段与改进。通过这些方法建立增材制造专业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基础扎实,职业素养高、技能水平过硬、创新设计能力强,符合社会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培养。

参考文献:
[1]谢佩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4): 06–08.

[2]张凤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柔性化管理[J].科教导刊,2017(1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