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理论传承发展历程——“扶正培本”到“调气解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4
/ 2

中医肿瘤理论传承发展历程——“扶正培本”到“调气解毒”

张文婷

三门峡市中医院 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000

【摘要】:文章从“扶正培本”到“调气解毒”,简单总结了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医肿瘤理论;发展历程;“扶正培本”;“调气解毒”

1引言

用中医治疗肿瘤有悠久的历史,早至殷墟甲骨文,到宋唐时期,还有明清时期,都有医学著作提出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同时提出用中医疗法治疗肿瘤。发展到现代,国家也大力支持中医肿瘤学科的建立,大大推动了中医肿瘤理论和事业的发展。从中医肿瘤理论分析,从“扶正培本”-“固本清源”-“调气解毒”,不断完善和丰富,对肿瘤医学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发挥了重大贡献。

2中医肿瘤“扶正培本”学说的创立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余桂清等人明确提出了"扶正培本"疗法,并建立了第一个临床治疗研究所。他们率先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扶正培本"医疗方法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扶正培本"疗法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拉长癌症病人的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负面影响,大大提高癌症手术的效果,并能够延缓食管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进展。之后,在余桂清教授以及相关单位的带领下,形成了与此理论相关的学术交流会、理事会等,这标志着中医肿瘤学研究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朴炳奎等老专家热情地探讨中医预防癌症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办法,并引入现代生物医学的治疗手法,明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即"人体正气亏虚、内脏经脉失和"是癌症发生的基本原因,"毒邪致癌"是癌症的发生机理,以扶正培本治则为主导,祛邪清热解毒结合,以期达到有效治疗肿瘤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即用于诊断和治疗"和合"以及"扶正解毒"。在当时的60-90年代左右,国家进行了大规模中医预防癌症科学研究,研发出一大批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恶性肿瘤、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的中医配方,并获得了显著的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3中医肿瘤“固本清源”学说的提出

基于已经形成的扶正培本-扶正解毒理论学术系统,医学和实践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林洪生教授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固本清源"学说,他认为,"固本"的学说应当与"祛邪(清源)"的实践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随着"固本清源"理论的出现,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变得更加明确:一方面,它可以从根本上控制肿瘤细胞,即清源;另一方面,它可以调整人体内环境平衡,即固本。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充实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基础理论和学术思想,也为中医药预防肿瘤的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

通过规范化的中医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中医药癌症的整体水平。为此,应当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系统评估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癌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以期望能够更快地推动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肿瘤研究者积极探索客观、大样本、科学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证据,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此,多个中医肿瘤协作组进行发起,编写了《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以期为治疗临床提出更加科学的方案,促进肿瘤病人的健康和治疗效果。根据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标准,我们制定了五个截然不同的中药疗法模型,包括中药预防、中药加载、中药强化、中药保持和单一中药疗法,以满足各种患者的需求。这些模型既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肺癌为例,研究人员展开了临床实践指南的试验和推进,并严格按照全球认可的临床指南开发框架,对《指引》展开了全面的同行评议,并在上线应用后得到了反馈,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指导。我们坚信,经过进一步的推进和改进,中药将在癌症综合治疗中充分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优越性。

4中医肿瘤“调气解毒”学说的发展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以花宝金、侯炜教授等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医肿瘤团队结合正虚、邪实诸学说,提出调气解毒学说。

4.1“调气”的内涵

"调气"强调了补的重要性,继承了扶正、固本的理论科研思路。《医宗必读》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提出正气亏伤是"癌毒"发生的内部因素,而邪气入侵是"癌毒"发生的外界条件。《素问•评热病论》也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出肿瘤正气亏伤的根本在于气血失衡,如果气血平衡,则可以延续天命;气血失衡,则阴阳相倾,正称为"正气存内,邪不能干。"所以,调气的第一层次就是要继承以扶正培本为核心内容的理论科研思路,以促进身体健康,应对癌症的内侵可能会造成气血津液和脏腑阴阳的缺失问题,帮助这些问题恢复正常。

寓升降于肿瘤,阐释肿瘤病机。首先从气机升降学说入手,分析中医理论上肿瘤发生的根由。认为本质是"血气不平,癌毒从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意思是机体气机郁滞、气血失衡是肿瘤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气机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的失常,会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循环,从而导致湿停为痰、瘀血内停,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产物的蓄积,最终形成肿瘤。

寓理于治,指导肿瘤治疗。《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了一种防治癌症的理论,即“结于内者,疏而散之”,即在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失常的升降出入恢复自然,从而达到防治癌症的目的。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十八字诀治学思路强调了调理中焦防治癌症等疑难病症的重要性,即"持中心、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这一思路指出,在肿瘤治疗中,调整气机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扶持正气,祛除邪气,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2“解毒”的内涵

在继承扶正培本、扶正清热解毒、固本清源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强调癌毒的重要性,认为气机失调、正气虚损、湿痰瘀互结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癌毒与外感六淫、内生五邪等普通发病原因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具有隐匿、凶顽、多变、损正、难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癌毒的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肿瘤的目的。在治疗方面,除了扶正、调气之外,还要重视祛邪解毒,从根本上控制肿瘤的发展,即使术后没有肿瘤,也要注重排毒,"邪气伏藏,待时而动"也是如此。同时,还要考虑癌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瘀毒、湿毒、痰毒、热毒和寒毒等病理因素。

4.3“调气解毒”学说外延

调气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机体调节内部环境的平衡,也就是土壤。正气虚损与肿瘤免疫抑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增强抗肿瘤免疫力是扶助正气的重要手段,而《素问》中提到的"升而不可过,补而不可壅"则指出,要保持肿瘤微环境的稳定,既要促进肿瘤免疫,又不能过度抑制免疫系统,避免产生免疫风暴等不良反应。

解毒是针对癌毒或者说是肿瘤细胞本身。通过解毒,我们能够深入探究癌毒的本质,并将其与精确医疗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抗癌症的科研内容。比如,伏毒学说与循环癌症细菌之间具有着紧密的联络,而寒热痰瘀与DNA甲基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此外,癌症细胞自身也具有可供精确医疗的突变靶点。通过利用中医的协同治疗优点,能够有效缓解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治愈效果。

5结语

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探索到创新的多次变革,使人类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提升肿瘤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秋均,张兴,刘瑞,等.中医肿瘤理论传承发展历程——“扶正培本”到“调气解毒”[J].世界中医药,2022,17(11):1497-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