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2

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杨欢欢

西安大兴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  710000

摘要:严重创伤已是危害大众健康的最主要难题之一,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后,占据死亡谱第3位,也是全球年龄<40岁人群的主要死因。受伤后60min为急救黄金时段,简称为“黄金1h”,是定夺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时机,而院内急诊急救是“黄金一小时”中最最重要的时间段。为此,2018年4月国家卫健委正式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康复救治工作能力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确保患者及时有效救治的要求。2020年《地市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管理专家共识(2020)》指出,创伤护理在患者创伤的前期救护、防止机体的进一步损伤、促进患者休克的复苏、预防并发症等各方面起到重要的功效。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抢救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护效率,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质量;研究现状;启发

《地市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管理专家共识(2020)》指出,创伤已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全球年龄<40岁人群的主要死因,提议受伤后60min为急救黄金时段,简称为“黄金1h”,是定夺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时机,而院内急诊急救是“黄金一小时”中最最重要的时间段。创伤护理在患者创伤的前期救护、防止机体的进一步损伤、促进患者休克的复苏、预防并发症等各方面起到重要的功效。因此,如何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护效率,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院内严重创伤护理急救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提升救护质量,提高救治率的研究提供参考。

1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急救的研究现状

1.1流程改建的研究

1.1.1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临床实践发现,急性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在极端的时间内变化多端,在施行抢救时,应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评估患者伤情,采取确保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措施,进而达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标。经过普及急救护理人员急救的相关知识,提升救治人员救护的责任性,发挥其潜能和创造性,重组和优化急救各项技术操作流程,把严重性创伤患者的急救经过进行程序化、时效化和标准化,规范流程要求,通过以急救的时间为节点的护理路径等模式,提升急救护理人员各项操作熟练程度,最大化的提高医护工勤人员的急救的时效性,为患者获得生命争得最有效的急救时机。

1.1.2急救-手术室无缝隙衔接流程

当今,传统的急救和护理包含了各专科会诊、分科救护,每个专科之间急救流程整合不佳,经常会耽搁救护时机。为此,多维度无缝隙的急救过程,以及选择正确的急救药物是确保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根本保障。资料显示,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进一步救治的手术室或者监护室其急救衔接的护理过程的配合具有重要意义,精准优质的手术室医护工配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护质量,加速患者身心康复的时间,手术室救护质量也是影响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的主要环节。

1.2转运安全的研究

急诊危重症转运环节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尤其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其风险和意外已经得到了临床专家的重视,并提出了危重症患者标准化转运方案,要求临床转运患者时,进行快速的评估和预处理,高度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发现异常,时刻做好对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运转患者,配置好急救的药品,随时随地能应付急救;在转运过程中,既要确保患者的安全体位,又得保障患者的静脉通路和其他管道的顺畅,实施精准施策,确保转运患者的安全,降低转运缺陷。

1.3时间管理模式的研究

王轶宁等针对严重创伤急救难的特点,实施时间节点管理,认为创伤急救虽然有急救流程,但由于创伤的种类多、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易出现安全隐患。杜哲等认为多学科团队及时给予综合精准诊断,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制定正确可行的治疗计划,为后续手术治疗和康复奠定基础。其中提出了多学科合作团队精准评估的时间、开通静脉通路的时间、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时间、完成核磁共振的时间、进入手术室的时间、启动麻醉和手术的时间等时间计算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结局。

1.4预见性并发症护理的研究

1.4.1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患者骨科创伤过程中,其静脉、毛细血管等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同时,骨折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血管内膜等因素发生变化,创伤后患者极易发生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易出现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血栓将会导致下肢等肢体功能的障碍,影响患者康复。文献报道,规范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救护时尽可能的减少搬动患者,在病情的许可下,尽量抬高患者的下肢,促使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增进患者的回心血量。

1.4.2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休克大多数是由于机体遭受强大暴力而突发引起的大出血造成的血液循环异常,或者遭受强大的刺激后而引发的创伤性休克,致残和致死率比率较高。为此,护理人员应具有预见性地能力,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发现异物及时清除;开通静脉输液通道,确保血容量,实施纠正酸碱平衡的等抗休克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使患者在最短时刻获得积极救护,从而缩短有效抢救时间。经过规范的评估患者的呼吸道是否存在残留物,正确的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伤口状况和患者的出血量,多维度的询问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快速对患者的创伤作出准确的评判。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达到及时补充血容量的目的,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

2影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的因素

2.1创伤专科护士的设置与培养

创伤护士功能覆盖患者从到达急诊、初始复苏直至出院的整个过程。创伤护士角色名称有很大差异,包括创伤个案管理者、创伤护士协调员、创伤开业护士、创伤临床护理专家、创伤研究员和创伤项目经理等。创伤护士角色的设立,增进了护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改善了创伤团队的整体职能,同时也提高了创伤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其获得高水平的创伤护理。虽然其在创伤患者早期护理及救治过程中作用突出,但在我国创伤护士没有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由于创伤护士岗位职责认定、资质认证、教育标准等方面仍须规范界定;并且在连续性创伤照护中,创伤护士角色如何与重症监护护士更好地衔接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2护理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形式

多学科团队在创伤急救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得到公认,临床上以一体化护理体系进行团队管理,但有研究者认为,按照重要程度任务依序“垂直结构”式效率并不能满足急救的需要,可以通过“横向协作”可以提高效率,缩短抢救和救护的时间。目前寻找适应国情的多学科的运作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内进行全方位的急救是国内专家研究的共同目标。

3小结

当前,临床上对严重创伤的救治常采用开设绿色通道,优化有效救护的急救流程,来缩短救治患者的抢救时间,许多患者由于引发创伤的因素不同,常有在急救前出现呼吸道阻塞或者急剧变化引起窒息,心脑血管急剧受损诱发大出血和心血管损伤等诸多因素,这些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休克现象,若未及时进行急救或者进一步的有效救护,将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患者死亡。相对先进发达国家,我国严重创伤护理学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人员设置、仪器设备和培训质量仅处于初步阶段。其次,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应该进一步的及时采纳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救护的护理质量,有序的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是今后创伤患者救护领域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彭蕾,刘建,施海柳,等. 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6):831-833,837.

[2] 胡楠. 医护一体化的绿色通道与手术室急救护理衔接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