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话语语用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3

青少年抑郁症话语语用特征分析

韩雪     ,聂启昊,本文指导教师:黄家峰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5

摘要:话语语用特征可以反映心理状态及精神病理学特征,本文依托医患语料库,运用Nvivo12数据分析软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医患对话语料进行分析,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话语语用特征,助力青少年抑郁症的预测、诊断和治疗。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较多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消极情绪词, 较少使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和积极情绪词;话语表述多含糊不清且具有一定的非现实性;更容易产生极端化的思维方式,较喜欢重复使用极端化语言标志。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话语;语用特征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S202210452006)的阶段性成果。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5亿,且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5000万国民饱受抑郁症困扰。其中,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的患者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前期的诊断筛查, 如果能够在相对安全、不过多涉及隐私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诊断出个体是否患有抑郁症, 将极大地降低抑郁症临床筛查困难, 促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但由于抑郁症早期心理探测与识别工具的不成熟以及量表、详细问诊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主观性等缺陷,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识别、评估抑郁情绪成为必要。

1.2研究现状

青少年抑郁症的“话语”研究取向,也就是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言语交际及表达自己时来发现这种特定环境的“话语”特征和规律,同时,也意在研究这种特定的“话语”方式助力青少年抑郁症的预测、诊断、治疗(张必丽,2013)。林鸿飞等人(2019)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国外红迪网(Reddit)社交媒体论坛中的帖子进行语言特征分析,发现了解释抑郁症用户相关症状的因素,包括频繁表达负面情绪以及使用抑郁用词等;2015年,Pulverman et al.等研究者提出人的语言使用会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Leis et al.(2019)指出特定的语言使用模式与心理健康指标有关,所以语言使用模式也可以用来区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个体(Hussain et al., 2019);伍麟,彭子剑(2020)探讨了人工智能探测抑郁症的语言证据与价值;门秀萍等(2020)探讨了社交网络中的抑郁症用户语言和行为特征分析及检测;黄观澜、周晓璐(2021)分析了在线健康社区抑郁症语言使用模式。Akhilesh Kumar et al. (2022)在文章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epressed Mental State for End-User over Social Media中,通过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微博社交数据,探索了社交网络数据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证明,语言与抑郁情绪存在很大关联性,在受到抑郁症困扰的时候,人们话语表述中某些词语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习惯会随之发生变化。但国内外鲜有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话语特征,尤其处于真实门诊医患互动情境下的这一群体的语言。

  1.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话语语用特征

本文从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基于青少年抑郁症医患门诊语料,尝试通过Nvivo12等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话语特点、风格等进行研究,从而助力医生、患者、家长、教师等人员快速、便捷地推断其所处的心理状态,进而判断患者是否罹患抑郁症及其程度水平。

2.1多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且少使用第三人称代词

微信图片_20220925090307

          图1 青少年抑郁症医患语料人称代词统计表 

图1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我”(计数9271,加权百分比7.02%)的使用,远远超过了第三人称代词“他”(计数2566,加权百分比1.94%)及“她”(计数1136,加权百分比0.86%)。这种人称代词使用差距表明,在青少年抑郁症医患语料中,抑郁症患者偏好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原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本身更关注自己,自我意识或自我感知能力过强(门秀萍等,2020),容易陷入“自我循环”,而与外部环境接触以及与他人联系较少,导致更大的自我注意力及自我反省。自我关注是抑郁症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是“一种基于自我参考的, 内部生成的信息的意识, 并且与对感官接受到的外部生成的信息的意识形成对比” (Ingram, 1990), 发生于比较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异的自我评估的过程(Duval & Wicklund, 1972)。当感知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异时, 患者会不断地采取减少差异的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估, 直到这种差异消失。

案例1

患者:所以挺自卑的。容易不相信自己,

更容易讨厌自己。啊挺讨厌我自己

医生:这个意思是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患者:对。

医生:你不喜欢你什么?

患者:因为觉得没有值得喜欢的地方,而且好像还总是带给身边人难过,或者是一些负面的情绪。

医生:你带给别人什么样的负面情绪?

患者:是或者是着急或者就是悲伤。

医生:我也是你身边的人,你会带给我什么?

患者:不知道。

医生:那今天我们在一起的话,那你这个悲伤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患者:不知道

经历消极生活事件或未能实现重要目标的个体, 容易将理想状态判断为难以达到并发展出一种适应不良的自我关注方式, 这种过度的和僵化的自我关注会造成精神病理学方面的问题,甚至会演化至极端的自我批评阶段。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时,多倾向于批评或否定自己,较多使用“我感觉我......”“我觉得我......”等句式,来强调自己的立场与自己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如在案例1中,患者从自己的思维出发对自己做出评价“所以挺自卑的。很容易不相信自己,更容易讨厌自己。啊挺讨厌我自己的”“因为我觉得我没有值得喜欢的地方,而且好像还总是带给身边人难过,或者是一些负面的情绪。”针对患者对自己的否定,医生直接询问“我也是你身边的人,你会带给我什么?”,患者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答复,不能对“自我认知”作出合理解释,只是回应“不知道”,显然患者已经陷入了一个自我世界,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狭窄的自我关注不断累积,滋生出一系列负向的精神后果,如自责压抑的念头重重等,“自我否认”成为经常萦绕他们精神世界的暗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悲观情绪加以放大,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更是加重了自我评价的贬损,不愿意去关注身边人情绪或想法,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从社会关系方面来看,在图1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计数698,加权百分比0.53%),出现频率远低于第一人称单数“我”(计数9271,加权百分比7.02%)。与作为主语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强调自我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相反,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则强调将自我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而抑郁个体倾向于在人际交流场合较少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这恰恰反映了由于其不合理认知(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认知)而导致的在社会关系方面适应障碍,造成了他们的痛苦情绪,从而表现出将自己独立于社会关系并产生个体排斥的倾向。

2.2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话语表述多含糊不清且具有非现实性

案例2

患者:我觉得心还是挺焦的,但是但是之前有一些感觉脏兮兮的很恶心的东西少了一些

医生:脏兮兮的是指什么

患者:像雾霾一样

医生:像雾霾一样?

患者:可恶心了。

医生:恩,那是什么颜色的?

患者:灰的

医生:灰暗的,哦。你怎么用你的方式把那个雾霾什么弄走?

患者:不一定

案例2中,医生发出询问“你怎么用你的方式把那个雾霾什么弄走?”,患者则用“不一定”来作为回复,医生所询问的是“怎么用”,是要询问方式方法,想要患者就如何做到这件事来做回复,而患者的“不一定”只是在说一种可能性,并不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些前后不通又看似没有逻辑的话语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表达时矛盾、迟疑、彷徨有关,反映出青少年抑郁症个体不正常的内心世界。

案例中患者所说的“脏兮兮的恶心的东西”,似是患者所臆想出来的一个世界,自己在这个世界中都被这层“脏兮兮的恶心的东西”笼罩,同时使用“像雾霾一样”“灰色的”等具象来描述它,看似真实可感但实则含糊不清,这其实是抑郁个体自己设定的藩篱,把自己禁锢在非现实的世界中。抑郁症个体的自我聚焦以及认知范围的缩小往往也令其难以“拨开云雾见月明”,也难以走出困局,以至形成现实与非现实的跨世界话语特征,换言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比较喜欢用一些隐晦、想象及常人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妄想症状、自觉思考能力下降等情况,因此在社交媒体中出现这种含混不清且带有非现实性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为常态。

2.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多使用情感词、消极情绪词

图2中,“害怕”“失败”“痛苦”“焦虑”“难受”“愤怒”“生气”“恐惧”出现次数较多,总体来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类词汇占总文本的比重较大,抑郁症患者的情感信息比较丰富,在语料库中呈现出了相当多的情感表达。且其中消极情绪用词出现次数远远多于正面词,体现的负面情绪较为突出,而太过激烈与负面的情绪表达往往与精神病理症状相联系。

885bfc93adbda38b556a57d5240fbb1

图2青少年抑郁症医患语料情绪词统计表

案例3

医生:我现在啊,我试着表示一下啊,你看哪个更适合你。第一个,害怕失败。

患者:有。

医生:有啊。第二个,害怕没有人爱你。

患者:也有。

医生:还第三个,害怕别人看不起你。

患者:也有。

医生:哪一个更重?

患者:后面两个差不多,第一个比较轻一点。

医生:第一个比较轻。

患者:害怕失败还好。

医生:害怕失败还好。

患者:对。

医生:噢。

患者:后面两个分不出来。

医生:分不出来。好。

患者:可能害怕没人爱我更重吧

.

案例3中,对于医生提出的“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看不起”“害怕没有人爱我”三个“害怕”,患者都对此表示肯定,并突出强调”害怕没人爱我”,这从一方面表现出由于长期被不安、恐慌的情绪所折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缺乏安全感,变得非常胆小;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类群体对一些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并将其过度解释并无限放大化,进而引起情绪冲突,最终“负面想法”占据他们的心灵,成为束缚和制约他们的魔力。

从以上情绪词特征及其分析来看,抑郁症患者较常人更易感到绝望、害怕、焦虑,容易生气,容易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社会对抑郁症症状认知最多的通常是悲观、绝望,但诸如愤怒、恐惧、缺乏安全感等症状也不应被掩盖(桑雪,2022)。面对外界情绪刺激,抑郁症患者往往易封闭自我,不将自己嵌入社会关系之中,缺乏对外沟通的途径,只能逃避、忍受并压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就会给身心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2.4喜欢重复使用极端化语言标志,易产生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案例4

患者:有作业不要写,看看了就那个但是我就不写一点也不,但是心里很难受。

医生:哈哈哈。

患者:所以觉得就跟没有用一样,心里很难受,一点也不高兴,一点也不,也没有觉得窃喜。

医生:恩。

  本案例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与医生交流时,重复使用极端化词语“一点也不”(“一点也不写”“一点也不高兴”“一点也不爽”中),来表达自己对“作业”这一事物的否定,体现出其极端情绪倾向。高频使用否定且极端化话语,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与其极端的情绪相关,容易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来分辨世界和自我评价---“要么很好”“否则就是一败涂地”,没有中间地带。在这种简单、片面的极端化思维方式影响下,青少年抑郁症个体倾向于把错误和失败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如能力不足、智商低下等,进而演化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3.结语

  本文依托语料库检索软件Nvivo12,分析得出在医患会话中抑郁症个体所使用的特殊话语频次。然后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分析患者在人际交谈语境中所使用的特殊话语,研究其使用原因及其所凸显出的话语特征。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其不正常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下,在代词、情绪词、否定词等的使用中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为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

参考文献

[1]高一虹,孟玲. 自杀倾向的话语表述——大学生“走饭”微博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01):43-55+145-146.

[2]郭丽,李成团. 基于语料库的医患交际语篇特征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8,(05):76-82.

[3]黄观澜,周晓璐.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05):838-848.

[4]李洁.弱者的武器:抑郁症作为一种空间构建策略之后的不平等[J].医学与哲学(A),2017,38(05):8-11+81.

[5]刘德喜等. 利用准私密社交网络文本数据检测抑郁用户的可行性分析[J]. 中文信息学报,2018,32(09):93-102.

[6]门秀萍等. 社交网络中的抑郁症用户语言和行为特征分析及检测[J]. 现代情报,2020,40(06):76-87.

[7]桑雪. 基于微博的抑郁症群体语言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22.

[8]伍麟,彭子剑. 言为心声:人工智能探测抑郁症的语言证据与价值[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5):136-144.

[9]徐晓庆. 难以言说的痛:抑郁症患者的疾病表达[D].浙江大学,2019.

[10]张必丽. 医患关系的“话语分析”取向及研究态势——语言学视角的反观与前瞻[J]. 医学与哲学(A),2013,34(04):39-42.

[11]张丽,何丽. 基于语言学视域的医患会话研究述评[J]. 医学与哲学,2021,42(1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