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瑶族民间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3

湖南瑶族民间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

任灿怡

衡阳师范学院   421010

摘要:音乐民族志是如实记录对人群音乐的认识,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演绎,只需要假定对音乐进行描写。湖南为中国瑶族人口密度最集中的区域,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均具有相应的仪式,这些仪式融入了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成分,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本论文针对湖南瑶族的各种民间仪式,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有助于在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奠定多元民族认同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关键词:湖南瑶族 仪式音乐 音乐民族志

瑶族音乐的演唱语言是代代相传的瑶语,听不懂瑶语的人在瑶族仪式中听瑶族音乐,则认为瑶族的仪式音乐非常神秘,无法描述。这种仪式音乐,也遵循大体的民歌总则,忽略语言,一切有迹可循,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是世界民族都能传播和交流的。瑶族除了女书外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区分开平时交流,在重要场合与他人对话,与盘王和祖先对话,就会广泛使用到音乐,这就是瑶族仪式音乐的生命力。瑶族仪式中使用的音声很传统,没有电子技术合成的音频,也没有引用外来的乐器及音调,都是一脉相承的味道。对于瑶族的音声,仪式中,师公的说唱音乐是主体,仪式后,人们相互祝福的山歌歌谣是主题,整个仪式过程都伴随着锣鼓乐队的乐舞。

一、瑶族民间仪式音乐的分类及音声分析

(一)节庆祭祀的音声分析

开春炮节是江华瑶族的一个传统仪式,这个仪式已经在瑶山大地上延续了七百多年,表示农耕开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正月二十三前后,瑶、汉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请愿还愿、抬炮放炮,为开春求雨、请愿、还愿。炮节有四步曲:锣鼓迎客、长鼓迎春、放炮开春、歌坛情谊。锣鼓迎客:仪式是边行进边进行演奏,瑶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山地丘陵,大型乐器因为场地和搬运过程中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大,锣鼓迎客环节的伴奏乐器由唢呐主奏,以民族打击乐器为主,锣鼓乐队经过了长期的配合训练,唢呐声音一出,云锣、小鼓、擦就加进来了,像领唱的形式,又像是各个乐器的对话,不同的节奏就是对话的内容;这时的锣鼓乐取材于村民间沿袭传承的传统曲调,歌曲没有固定的名称,旋律是五声宫调式。长鼓迎春:长鼓迎春会正式一些,有专门的表演团队,大致由十二人组成,有统一的服饰,但演出人员不固定,男女老少都有,边放鞭炮,边进行歌舞表演。先是一段美好祝福,人声的演唱结合器乐伴奏,配合长鼓,前面是比较欢快的音乐,表演者欢快的击鼓舞蹈;中间是固定的四面参拜,整体氛围严肃,接着乐队响起,节奏逐渐灵活,舞蹈队形不断变化;运用的是羽调式,旋律简单,完全重复。放炮开春:放炮前要请炮,就由师公吟唱类似单牌体贯穿的牌子曲说唱音乐,吟唱的节奏自由,音调或高亢或低沉,旋律起伏大,师公手执铜铃击拍。抬炮出场,才是整个炮节仪式中最精彩的部分,锣鼓乐队,乡亲们的呦呵声,呐喊声,也像是新谱曲的音乐。歌坛情谊:正值春节,整个过程喜庆又热闹,前面的过程吸引了全部聚居地的瑶族人民,抢炮环节过后,老炮主和乡亲都会给新炮竹唱祝福。

祭祀刘大娘的仪式,又叫做游神,一般三年一次,由村上的巫婆扮作刘大娘,还有几位歌手陪刘大娘唱歌,歌唱的内容是保护禾苗生长。刘大娘,是五谷保护神,大娘的妹妹,即是因唱歌得名的三姐。水稻是南方的经济作物,也是瑶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瑶族有很多期望禾苗生长的歌曲,例如《插田歌》、《四月里来秧苗青》、《赞稻香》和《瑶家稻谷粒粒香》;陪同刘大娘唱歌的歌手气息绵长,每个字音之间有稍微的断奏,音区统一,歌曲变化起伏不大,演唱上运用到了头腔共鸣的方法,声音位置较高,纯人声的音乐,适合在田野山地之间演唱;演唱过程中节拍、节奏较规整,使用节奏类型简单、分布均衡,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音乐更为丰富生动;速度大概是每分钟四十六拍的广板;演唱较平稳、缓慢,感觉上很像民歌分类小调中的吟唱调,用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将情感的抒发寄托于具有一定叙述性特点的旋律和唱词之中,曲调流畅、细腻、含蓄、悠扬。

瑶族是中国一支风情独特的少数民族,把“盘王”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盘王节”。每年这一天,在湘南、宁远、江华、江永等县瑶族地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调盘王”)。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关于盘王节、盘王歌以及长鼓舞,都有它们源远流长的来历,《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实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瑶。”“踏摇”即是“跳盘王”。这种民间的盘王祭祀仪式展演与“盘王节”活动中的大型广场舞台艺术展演的文化属性区别较大,多是集瑶族传统文化、当下流行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展演。这两种表演场域中的盘王祭祀展演并行发展,构成了“盘王节”活动两种主要的音声景观。盘王庙中的祭祀乐舞是一种神圣性的表演景观,盘王祭祀仪式部分的〔诵唱《盘王大歌》〕环节,是一种开放性、去世俗性、文化传播性质的二维空间声音景观。

(二)婚丧嫁娶的音声分析

二月初一是瑶族赶鸟节,这天不论晴雨,瑶家山寨的男女青年一群一伙地聚集山头,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双方看对眼了,就出现了“坐堂歌”。坐堂歌是汉语的讲法,瑶语为“扛者”(谈笑的意思),其中一种演唱场所是嫁女前两晚举行“伴嫁”活动时的男女歌手对歌。坐歌堂对歌的内容是围绕妇女生活和出嫁而唱或者逢喜庆之日、村上某家来了稀客、贵客,该村的歌手或附近村子的歌手会相互串联去找客人对歌。出嫁时的对歌演唱者嗓音平实,带有稍微的瑕疵,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说服性;旋律运用重复的发展手法,没有明显的乐段划分,即兴性很强;乐段独立性强,可以拿出来单独演唱,曲式结构多为一段式的单乐章,通常篇幅较小,体裁短小;节奏通常比较自由、紧凑,多以四二拍为主;演唱没有规定的发声方式,为接近说白的朗诵式歌曲,闭口音较多,也没有歌唱位置与气息的要求,字音之间粘连较多,气口明显,所运用的装饰音多自然的颤音和复前倚音,体现了瑶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之处;演唱的旋律由“宫、 角、徵、羽”四个音组成,且每个程序的瑶歌旋律相同而歌词不同;音乐材料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整体表现为抒情、祝愿的音乐性格。这种对歌活动都在晚上进行,整个活动有一定程序,大致分为:迎接(也叫进乡)、敬烟、看花、缘分(爱情)、敬酒、谢主、离别等几个步骤。

丧葬仪式中,铜鼓乐基本贯穿仪式始终,在内容上丰富了仪式程序,在时间上串联了仪式事项,在空间上拓展了仪式场域,音乐所展之处都能给人感受到仪式的存在。至于鼓乐本身的音响,它还能给仪式起到一种制造氛围、渲染氛围的效果,人们听到鼓乐,就能被这种特殊的声音情绪所感染,不忘自己是在仪式场合中,参与仪式就必须遵守仪式的一切操程、礼规,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都须与仪式相称。在瑶族丧葬仪式的音乐中,风格庄严肃穆。大唢呐的辽阔、宽广音色,恰与仪式气氛相宜。这类仪式不许洋鼓洋号参与,或者说,在传承传统观念中,容不得世俗的音调灌人羽化仙乡、万事归空的老人们的耳鼓。演奏曲目,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通神娱人在仪式中,音乐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神所共能理解的最佳语言形式来使用的,因而通神、娱神是祭祀歌曲与鼓乐的首要功能。只是当人们在告奉娱悦神灵时的挥棍击鼓中得到了乐趣,获得了身心的慰籍和欢娱,通神的奏乐就慢慢变成了娱人的艺术。鼓乐不仅给敲鼓的人带来了放纵和快感,还给其他村民在等待出葬的几天当中,从欣赏别人演奏中排解了无聊、获得了乐趣,同时,也给忙里忙外的主人、亲人们难过的心灵送上了一丝安慰,给他们疲惫的身心带去了一丝缓解。

“哭嫁”文化源远流长,婚俗仪式中通过哭嫁来表达内心情感;包括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程序也要哭唱一番,因此仅“哭嫁”这一仪式就要耗时很久,短则几天几夜,长则几个月,可以说“哭嫁歌”就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声乐套曲。瑶族哭嫁歌以七言为主要句式,哭唱时连贯顺畅、娓娓道来,极富节奏感。例如,哭嫁歌中的“拜祖宗”节选:“女儿穿上朱红衣,六亲姊妹都来齐。亲成为儿送厚礼,六亲为儿更淘神。拜上租宗与香火,孙女上前来跪着。我把祖宗来拜过,再来拜上公与婆。“拜祖宗”节选意味深长,可以看出,瑶族哭嫁歌句式以七言为主,结构完整,表达的情感质朴淳厚。哭唱对象从六亲到祖宗,再到父母,情感由浅入深,节奏变化鲜明,韵律整齐。《贺郎歌》是瑶族同胞在婚礼酒席中与新郎敬酒祝贺时演唱的歌曲,一行宾客把新郎“引”到酒桌上后,新郎再次拜天地、先祖、以及父母,然后被请坐上席(酒桌的北面),等大家都落坐后,陪客们便开始唱“贺郎”。由人领腔,整个曲调的调式比较简单,但却突显瑶族音乐特点。多在户外,男女对唱的形式演唱,高腔主要用假声演唱,音色响亮而尖锐,曲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广,音区较高;乐段结构为最常见的二句体结构,句幅比例对称,采用对应式、应答式的发展手法;节奏自由、悠长,无规整的节拍,尤其在乐句、乐结尾部出现自由延长音,由歌者随情绪和客观条件而自由掌控;有固定曲调,可以即兴套入想表达的歌词,其中淳朴的感情、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生动鲜活,真挚感人。

二、瑶族仪式音乐的创新发展

传统仪式是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和延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支撑起了传统节日。仪式音乐作为传统音乐的一大类别,其自身存在诸多显著特点,这也是体现其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的重要方面。仪式音乐强烈的体现出功能性、民族性和原生态性三个鲜明特点,使其区别于传统音乐的其他分支。仪式音乐往往是伴随仪式开展过程始终的重要内容,其不但能够体现出传统意义上音乐的艺术性,愉悦或陶冶参与人的身心,更在仪式当中充当着仪式进程的控制和渲染氛围作用。

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瑶乡举行的仪式活动不仅仅吸引了本国的游玩者参观,混迹参观人员中,享受瑶乡仪式过程的,瑶族仪式音乐也用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国外研究者进行探索。在他们的镜头下,在他们的书写中,瑶族仪式也出现得越来越多,随着政策上越来越开放包容,瑶族仪式也在不断改变,一些环节加入汉语,加入所有人民都可以一起参与的游戏,让参与瑶族仪式、感受瑶族仪式的人群不断增多。

瑶族仪式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走进音乐课堂,继承创新瑶乐:在上课过程中老师适当的介绍瑶族仪式过程、穿戴瑶族特色服饰、使用瑶族乐器、表演瑶族民歌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好的感受到瑶族音乐。在校园中举办瑶族文化展示周、主题班会,提供同学们畅谈对瑶族仪式的了解,互相交流学习,激发同学探索求知的欲望,主动挖掘瑶族文化。

与现代技术结合,找到流量密码:隆回在传统文化保护这一方面就大有作为,先是申遗,将瑶乡文化完好记录,提高瑶族音乐仪式的国际影响力。鼓励瑶民创新,打响隆回瑶族品牌。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早安隆回》,让大家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向往,吸引到的,还有外国友人——阿根廷驻华大使夫妇。他们聆听了高亢激昂的哇呜山歌,在当地民俗摄影《我的父亲母亲》展板前,重演了一场浪漫“求婚”,和花瑶同胞们载歌载舞,行程中也少不了和《早安隆回》词曲作者、创作者袁树雄的见面。在袁树雄工作室,双方就音乐创作进行了交流。袁树雄把签名碟片送给大使。大使拿起吉他,和袁树雄一起演唱《早安隆回》。

文旅节日宣传,好的音乐不怕“卷”:节日是稳定的、人们具有很大纪念意义的一天,节日庆典的场面能吸引各地旅游者的目光,依照受疫情隔离放开后的现代人思想,原生态的地区得到更多的向往,各地文旅局也纷纷“卷”了起来,利用瑶族民歌的特色音声形态,与节日相结合,可以扩大瑶族民歌的知名程度,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节目形式呈现,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多歌唱类节目发展,例如CCTV的《经典咏流传》和形式新颖的《嗨唱吧,乐队》都越来越注重传统音乐的挖掘,明星和综艺扩大了传统音乐的传播。以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综艺节目就是“电子榨菜”,乐队边玩边创作,轻松的氛围潜移默化给人们增长了音乐知识。

纪录片拍摄,让仪式成为趋势:短视频、自媒体,是最近出现频率最高的创新创业方式,瑶族仪式音乐也可以拍成纪录片、短视频,走进观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