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4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及对策研究

黄梓 ,穆伟(指导老师)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071000

摘要电信诈骗以高科技手法为基础,残酷地打击着社会各行各业。高校学生是电信诈骗的重要受害群体之一,他们缺少安全意识和防范知识,容易被诈骗分子所利用。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电信诈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电信诈骗的定义和分类。其次,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危害的认识和对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对策的需求,提出了日常预防措施和技术手段应用。再次,分析了构建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预警机制的必要性、难点和建议。最后,以某高校为例,探讨了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案例分析,为高校防范学生电信诈骗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信诈骗;高校学生;防范;预警机制

项目编号:zysf2022053

项目名称: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及对策研究

标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交易、网银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日益普及,电子支付成为越来越多人及企业的首选。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各种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犯罪行为,其中电信诈骗成为了其中之一。电信诈骗通过电话、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等途径诱骗受害人转账或透露个人银行、身份证等敏感信息,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据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报案数超过3.1万,涉案金额超过11亿元,该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作为社会的未来和主力军,高校学生是特别容易被电信诈骗团伙针对的群体之一。他们对网络安全以及电信诈骗等犯罪现象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容易被诈骗团伙钻空子。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学生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2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电信诈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法犯罪行为之一,从国际上看,早在2000年代初多个国家就已经出现了此类案件。中国国内自2010年开始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反增长态势,其中以2012~2016年最为猖獗。不同于线下常见的诈骗案件,网络电信犯罪层层转移,躲避着各种防范、打击力量,形式复杂,难以立案审理,导致了国家队部门的整体难度极大,目前主要采取的是警方与电信企业合作,运用技术来识别诈骗。不过,最好的防范是人民群众自身提高识别能力,加强防范意识,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

1.3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调研高校学生电信诈骗认知度现状及危害评估,设计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及提高高校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总体上,本研究的目标包括:

(1). 调查高校学生中电信诈骗认知度的现状及对其危害评估。

(2). 设计有效的防范对策,以提高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意识和能力。

(3). 探讨与考察此类防范对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总结出适合有关部门和高校进行推广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2.高校学生电信诈骗认知度分析

2.1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高校学生的电信诈骗认知度不仅仅与他们对于这种犯罪行为的认识程度有关,同时也和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如果高校学生对电信诈骗足够了解,并且有强烈的防范意识,那么就可以将他们的行为转变为相应的养成习惯,从而降低受电信诈骗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高校学生没有足够的认知,或者他们对于电信诈骗的态度轻描淡写,那么就会降低他们对于防范措施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放松警惕,增加受骗的可能性。

2.2高校学生电信诈骗认知度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高校学生对于电信诈骗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北京市某高校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过程使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涵盖了学生对电信诈骗的了解、感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参与调查的学生包括各个年级、专业和性别,涵盖了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电信诈骗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新型电信诈骗的防范措施,如这种诈骗常常会采用语音合成的形式来冒充亲戚、领导之类的形式进行诈骗,从而更为难以防范的技术手段,学生们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

具体来说,在了解程度方面,近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于电信诈骗并不了解,只有23.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电信诈骗有基本了解,而了解程度属于深入或者较深入程度的学生仅占15.6%。在感知情况方面,只有44.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识别电信诈骗,其中大多数学生都是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而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难识别电信诈骗。在态度和行为方面,60.8%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电信诈骗的信息,但是仍有16.4%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受到过电信诈骗的信息。在预防措施方面,多数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如何防范电信诈骗,但同时也有25.8%的学生表示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效的预防电信诈骗的措施。

2.3目标人群电信诈骗认知度分析

从受访者的性别来看,女性受访者相对男性受访者更易受电信诈骗。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容易被诈骗团伙欺骗,并在面对误解时更加信任和幸存者偏差。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三和大四学生更具有防骗能力。在专业分布方面,法律专业的学生表现得更好,而工科专业的学生则表现出对于这类问题的受欢迎程度比其他专业更弱。

2.4影响因素分析

(1)教育背景:学校的教育背景可能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那些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或是接受了高质量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诈骗进行识别和防范。

(2)亲身经历:学生的个人经历会通过排除法降低他们的诈骗风险。如果学生曾经遭受过电信诈骗,可能会使他们更加剧烈地追求防范知识和方法。

(3)认知水平:电信诈骗的特点涵盖了一些复杂的技术特点,如虚拟手机号码以及语音合成等技术,对于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要大得多。

(4)性别和年龄:根据学生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他们关注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女性和年龄较小的学生较为容易受到诱导和误导,因此他们更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对象。

(5)文化程度和媒体曝光率: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往往更加能够识别和防范电信诈骗。与此同时,如果学生经常看到有关电信诈骗的媒体报道,他们也更容易关注并识别相应的电信诈骗行为。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的认知度并不高,防范措施的推出必须考虑到年级分布、专业水平、性别分布、教育背景以及媒体曝光率等方面,以便能够顺利地推向各个年龄层的学生群体。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比如应该针对女性学生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加强对于短信诈骗和电话诈骗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针对缺乏经验和知识的低年级学生提高他们的防诈骗能力,在教育中传递科学、准确和及时的防骗信息,以增强学生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已经逐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类型。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了一种正在蔓延的迅速发展的社会现象,电信诈骗分子的手段日益狡猾,不断升级与更新,给广大的高校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将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案例分析、危害评估和预防策略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高校学生电信诈骗现状及危害评估

3.1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案例分析

3.1.1假冒网购平台客服电话骗取个人信息

假冒网购平台客服电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手段,这种诈骗手段得以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高校学生在网上购物过程中对于客服的信任程度很高,骗子往往会冒充网购平台客服,通过电话或短信等方式联系高校学生,并编造各种理由诱骗他们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这种情况下,一旦诱骗成功,骗子就会利用高校学生的身份信息进行非法活动,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3.1.2假冒警察、检察官诈骗钱财

另一种比较多的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手段是假冒警察或者检察官,声称高校学生持有的银行卡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解冻或者冻结等操作,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生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进而骗取高校学生的钱财。这种伪装得十分真实、有欺骗性的电信诈骗手段,不仅让学生产生财产上的经济损失,也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3.2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危害评估

3.2.1直接经济损失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对直接经济损失影响显著。在骗子的欺骗下,学生往往会向其转账或提供个人隐私信息,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被骗财物、账户资金被盗刷等。这些直接经济损失一旦发生,便难以追回,对学生的经济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人财两空。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被骗而怀疑银行的安全性,转而选择将钱存入低收益的渠道,使得其失去了更多的收益。同时,骗子涉嫌非法行为,若查证属实,除了影响学生经济,还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3.2.2泄露个人信息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加。在骗子的欺骗下,一些学生会向其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这些信息可能会被骗子恶意利用,导致学生个人互联网安全受到威胁,遭受更多的电信诈骗、网络侵犯等侵害。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出售给其他不法分子,用于非法活动,影响到学生的信用记录、职业发展等方面。个人信息泄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和发展难度。

3.2.3心理障碍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当学生信以为真,被骗子欺骗后,往往会对自己的判断力和财商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一些学生到底是否继续在学校消费、购买东西都会有所犹豫,甚至有些学生会陷入抑郁情绪,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业。心理障碍的存在除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害,还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学校应该共同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安全意识,尽量避免遭受电信诈骗和心理障碍的困扰,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强对电信诈骗现象的管控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电信诈骗对学生的危害。

3.3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预防策略分析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告诫学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监督学生加强对自身信息的保护,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危害。

2)提高诈骗识别能力

高校应该提高学生的诈骗识别能力,告诫学生在接到类似电信诈骗电话时,应当保持冷静,多方核实信息,并及时向警方报告。

3)增强安全技能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安全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防骗知识,包括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防范网络犯罪等相关知识,以提高自身安全技能。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切实做到预防和防范,需要高校和广大学生共同努力。在高校学生电信诈骗的防范过程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诈骗识别能力,增强安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高校不仅有责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也必须与警方一起合作,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共同维护广大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4.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对策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等活动的兴起,电信诈骗也随之增多,并且诈骗手法愈加狡诈。尤其是在高校校园内,电信诈骗更是层出不穷,给学生的人身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保障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宣传、法律法规建设、技术手段防范、组织建设和监管四个方面,提出针对高校学生的电信诈骗防范对策。

4.1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是防范电信诈骗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高校学生是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诈骗意识和防范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在高校校园内设置宣传栏,定期刊登与电信诈骗有关的知识和预防方法,如“三查三拒”、“不轻易相信陌生号码”、“非法贷款等信息及时报警”等。

2)以微信公众号、QQ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平台,组织和推送有针对性的电信诈骗防范宣传内容,利用校园网络建设“诈骗黑名单”,提醒学生留意常见电信诈骗手法和案例。

3)开设电信诈骗防范课程或专门讲座,设立奖励机制,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法律法规建设

针对电信诈骗现象,我国多项法律法规都做了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起诉难度大、处罚不力等。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严格执行。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电信诈骗的认定、防范和打击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罪名和治安处罚,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

2)加强执法力度。增强警方的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诈骗行为。同时,加强司法审判监督,落实刑事追诉的责任,确保受害者获得最大化的赔偿和司法救济。

4.3技术手段防范

随着诈骗手法越来越隐晦,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强化防范。具体手段如下:

1)安装恶意诈骗识别软件。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安装这些软件,对陌生号码和信息进行自动过滤和提醒,减少诈骗的几率。

2)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学生应关注网络安全,增强密码保护、隐私保护等意识,以防止个人敏感信息泄露,避免被技术手段袭击。

4.4组织建设和监管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是一种群体性的问题,需要借助各种组织和监管力量,以形成强大的联合防范力量,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1)建立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工作组。该工作组应由掌握电信诈骗防范知识并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职工、研究生和学生自发组成,制定学校防范电信诈骗工作计划,协调处理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案件。

2)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和监督。高校学生组织可以成立专门的维权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加强学生组织间的相互协作,并定期向学校汇报防范诈骗的相关工作。

3)加强社会监督。各类社会组织、媒体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问题的监督和报道工作,以增强公众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及时挖掘和曝光电信诈骗人员和团伙,形成对电信诈骗的强力压制。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对策包括教育宣传、法律法规建设、技术手段防范、组织建设和监管。要想真正达到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的目的,各方必须充分有序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联动机制,协同作战,不断提高防范的效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推进网络安全和反电信诈骗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结论

经过对高校学生电信诈骗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校学生是诈骗案件的重点对象,因为他们对互联网技术和新型诈骗方式的认識较为缺乏,容易被骗。其次,骗子利用学生贪图便捷和快速的心理,通过伪装成教育机构、政府工作人员、商业机构等手段,欺骗学生进行财物转移,甚至直接提供个人信息,最终导致财产受损和个人信息泄露。最后,在面对电信诈骗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产生逃避和推卸的心态,丧失应对的能力,通过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及利用科技手段来拦截诈骗电话等方式对策骗子。为应对高校学生电信诈骗,我们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进行安全演练,了解和学习新型诈骗方式及对应对策,掌握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妥善处理个人信息,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共同维护网络安全,保护个人财物和隐私。

参考文献

[1]. 章晨,吴永强. 论高校网络支付风险防范策略[J]. 经济体制改革, 2017(5):58-59.

[2]. 毛建洪. 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电信诈骗行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92-96.

[3]. 陈璟. 谈如何防范高校学生电信诈骗[J]. 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9(11):79-80.

[4]. 刘波. 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 技术通报, 2017(2):98-99.

[5]. 程宝方. 探析大学生电信诈骗行为的特点及对策[J]. 当代大学生, 2018(1):106-107.

[6]. 李亚军,刘小芳. 浅析现代大学生电信诈骗的主要形式和防范措施[J]. 黑龙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116-118.

[7]. 王志响,张明亮. 高校学生电信诈骗防治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10):136-137.

[8]. 吴宏伟. 从语言规律出发探析大学生电信诈骗的防范对策[J]. 中国科技创业, 2019(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