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民族器乐理论教学的课程构建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3

OBE理念下民族器乐理论教学的课程构建策略

李琨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丹阳212399           

摘要

OBE理念是一种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必须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设计相应对策来满足成果的实现。目前,OBE教育理念应用于各高等教育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领域,却很少运用或涉及OBE理念。笔者尝试将OBE理念渗透进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从器乐章节入手,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完成对民族器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OBE;民族器乐;课程构建;教学改革

OBE教育理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学到的成果才是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笔者依据OBE理念,在本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对民族器乐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高效的发展。

一、器乐理论章节的课堂现状

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学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由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等几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而成,而各部分又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器乐章节(以下简称“器乐章节”)课堂上,教师通常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单向讲授完成知识的传输。学生在课堂上则出现两级分化的表现,有的学生态度认真,与教师积极互动,并能做到独立思考,有成效的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在期末论文的写作中,他们也能有主动关注起自己家乡的民族器乐音乐,能较深入的对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保护与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意识。而另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则表现的无精打采,即使教师做过详细的讲解,但他们依然对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不了解。在还课或考试环节,这部分学生也是持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完全没有认识到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真正意义。

二、器乐章节课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未能建立与其他课程之间良好的内部关系

器乐章节讲授的是传统的器乐理论知识,本校该章节的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器乐的基础知识,熟悉代表性的民间器乐音乐作品,提升学生对民间器乐的鉴赏能力,模唱能力,演奏能力,组织及试讲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体会到中国民族器乐的丰富性、内涵型,增强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学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的。但是对学生而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不是单靠这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依靠相关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共同协作。遗憾的是,该课程基本处于一种闭门造车的境地,很少有机会和其他专业技能课合作。

2.教学内容的老套

器乐章节教学内容较为老套,基本停留在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理论内容上。有时,教学内容几年都不会有更新。教师在开课前通常也不会对即将授课的教学单位做前期的调研,了解教学单位中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具体情况,比如该单位教学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学习民族器乐,分别属于哪些具体专业,其演奏程度如何,学习过哪些作品等等。这就导致一套教学内容适用于所有教学单位,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上的共鸣及热情。

3.教学手段的陈旧

目前该章节的教学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解+音视频赏析+学生听课的模式。该教学手段过于陈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再处理,再消化。参与感不足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积极。

4.考核形式的单一

通常,考核方式一般以平时成绩+期末(试卷)来评定。平时成绩则会根据学生的到课考勤和课前测成绩予以衡量。由于理论课堂教学更注重以知识为导向,所以成绩评定也更多的倾向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少去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当期末成绩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时,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性。他们会用最后考试前突击记忆的方法来应付一纸试卷达到应试的目的。笔者虽然也加重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但此成绩的获得依然是以考核知识层面为主要的。这或许也是造成学生不关注课堂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点死记硬背的原因。

5.未充分营造出民族器乐文化交流的氛围

虽然系科内部每学期都有关于器乐演奏的专场音乐会,但一部分也是“交作业”式的表演,有的学生只知去表演,却不知表演的意义何在。这样的形式完全是为完成任务而为之,忽视了表演的真谛。此外,系科也未能营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多欣赏、多倾听高水平音乐会及名家的系列主题讲座。以上,对学生理解民族器乐之声,感受到民族器乐之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建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加强其保护及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是一个阻碍作用。

三、器乐章节课程构建策略

笔者尝试在OBE理念下进行器乐章节的教学改革,以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来对器乐章节进行更为合理地教学规划和设计。目前已完成自上而下设置课程培养体系的任务:课程目标→教学结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即教师理应清楚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的各项学习目标,再反向寻求突破口,来帮助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最后再将教学评价进行反馈,优化并落实新的学习目标,完成这一闭环链。

1.建立课程群

本课程群以器乐章节理论部分为核心,其他相关专业实践课程围绕理论课予以支持。课程群的教学团队成员均为音乐系专任器乐组教师,具有分工明确、逻辑严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新颖等特点。课程群注重器乐理论与实践专业间的知识结构的互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在实践基础上做到理论升华,再通过实践形式进行反馈,符合中北学院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目的。

2.重构课程目标

结合中北学院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原器乐章节的课程目标,笔者重新构建的新课程目标将与毕业基本要求直接对应,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民族器乐的基本知识点,包括认识中国器乐的历史发展、形制种类、音色风格及演奏技巧等常识。了解多元的民族器乐音乐文化,熟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本土音乐文化,特别是丹阳当地丝竹乐品种。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对民族器乐的鉴赏能力,对民族器乐演奏能力,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论文基本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3(素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器乐与人、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注意地方民族器乐的风格特点及形态特征。对我国优秀民族器乐有一定的认同感、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新课程目标由三部分组成,具有依次递进的关系。课程目标1从知识体系入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族器乐常识,并能让其了解课程的重点问题及演奏实践的新动态。课程目标2从能力培养入手,使学生在课堂及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备思辨、实践、运用等能力。课程目标3是前两目标的升华,最终落实到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

3.划分课程模块

笔者将器乐章节的课程模块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器乐实践基础部分,主要由《视唱练耳》课程承担,课堂上结合丹阳地方民间音乐,增加了民族器乐视唱练习,对学生们而言是了解民族器乐之声的第一步。第二部分为器乐理论讲授部分,主要由《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承担,讲授中国器乐的发展历程、乐种特色及分类、四大类乐器组的特色及演奏风格技巧等等。第三部分为器乐实践呈现部分,主要由《器乐演奏》课程承担,器乐主修同学在课堂中完成作品的演奏。

4.优化教学内容

本次教改注重器乐理论与实践专业间的知识结构的互通,必然要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在视唱教学中,笔者提前对民族器乐旋律做了筛选,增加了适合学生视唱水平的单声部或两声部的民族器乐视唱曲,将这些作为必要的内容补充进正常教学活动当中,为后期的器乐理论讲授与实践呈现教学做准备。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除了传统器乐知识的部分,还增加了丹阳当地丝竹乐品种,通过对该品种历史形成与发展、演奏曲目、曲目数量、演奏形式、演奏场合、乐队编制、记谱法、演奏班社及传承人等情况的介绍,增强大学生们对丹阳本地音乐文化的认知、认同、自信与自觉。在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笔者将所需的曲目提前与器乐组教师进行对接,器乐组教师按照课程要求重点给学生作传统的民族器乐作品的指导,学生可以量力而行,选择自己喜爱的民族器乐曲进行演奏上的提升。他们可以不再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大”曲目,而在于将民族传统作品奏出本民族的味道。

5.设计教学模式

传统器乐章节课堂一般是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参与性不高。OBE教学理念是以教学结果为基础,要求对所有的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有清楚的标准,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及行为能力提升到相对高的水平。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及能力水平对课堂教学模式行进反思及重新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及学生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分别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两种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有先后顺序,并且均由学生为实行的主体。前者是针对讲台上实践同学的教学模式,后者是对讲台下听课同学的教学模式,两者相互贯穿于每一节课中。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该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流程进行顺序的颠倒。课程授课人不再是教师,转而由学生团队担任。主讲学生团队就是本节课的核心人物,他们作为组织者、引导者需对问题有分析、引导、解决及总结的能力,并有敏感度能根据台下学生的问题及后续反应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作为指引者,在翻转前,翻转中及翻转后均要对主讲团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依然是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关键人物。通过该流程的进行,主讲学生团队会认识到本组的优势与不足,整个过程中提升了他们思考与实践的能力。

6.改进评价模式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作为评价标准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有些武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期末考试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适当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考勤及阶段性成绩。其中阶段性成绩来源有课前测成绩、小组课前准备成绩、小组课中实践成绩等、期中理论知识考核等。期末成绩主要是论文考核。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给予学生心态上的平衡,也可以更客观的反映其学习成果。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权重(%)

学习成果(对标课程目标)

考勤成绩

到课记录

5

素质目标:具备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阶段性成绩

课前测

10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民族器乐的基本知识点

小组课前准备

10

知识目标:认识中国器乐的历史发展、形制种类、音色风格及演奏技巧等常识

能力目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学提升学生对民族器乐的鉴赏能力

小组课中实践

20

能力目标:提升民族器乐演奏能力,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

期中理论知识

15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民族器乐的基本知识点

期末成绩

论文

40

素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器乐与人、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优秀民族器乐有一定的认同感、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能力目标:论文基本写作能力

                       表1: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需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将OBE教学理念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器乐章节,以学生为中心,从目标出发,反向设计,最终优化目标,形成闭环。目前,这一举措不仅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深.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专业与课程建设[C].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