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落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立足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落地

鄢应萍

湖北省宜都市贺炳炎红军小学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素养的获得需要深度学习的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利用“深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深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深入,积极互动全身参与体验成功,这样的深度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学中怎样实现深度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

经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大多数三年级学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家庭意识。“父母多爱我”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关。作为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延伸和深化,意在让学生从学会体谅父母,心怀感恩之心。这一成长过程伴随着亲情、感恩、爱等情感的丰富与增长。

在执教本节课前,我对本班三年级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前测调查中发现,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可能一年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上爸爸妈妈一面。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更多时候是生活在电话里、相册里,对他们爱的印记不太深刻。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父母最爱的不是自己,特别是二胎家庭,少数学生认为父母把弟弟妹妹带在身边照顾,留下自己一个人,他们爱弟弟妹妹更多。大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知,则更多停留在“父母为我做了什么”的层面。怎样才能扭转孩子们的这一观念,我选择了相关教学素材开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和亲情。

想一想:在八年多的成长中,父母是怎样照顾你的?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故事作记录。

聊一聊:生病时,父母劳碌奔波和细心照料是对自己的关爱;学习时,父母严格要求和亲切鼓励是对自己的关爱;生日时,父母精心准备礼物是对自己的关爱....小组成员分享,制作亲情树。

算一算: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放学,你们有没有计算过他们每天来回得多少次呀?一星期呢?那一个月呢?一年呢?咱们一起来算一算,爸爸妈妈接送我们一天需要4次,一年爸爸妈妈需要接送我们720次,从我们幼儿园到现在整整六年的时间爸爸妈妈接送我们一共需要4320次。你们觉得这是一组怎样的数字?这样一组庞大的数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读一读:探寻成长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鳊鱼是本地常见的食用鱼类,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鳊鱼的样子引导学生发现,不是妈妈和外婆爱吃鱼头,而是她们想把最好的鱼肉省下来给我们吃。妈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她们总是对自己吝啬,对孩子却可以倾其所有。

同时,设计“父母的一天”小调查,列出父母工作、家务、娱乐及其他等,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捕捉平凡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辛劳和饱含的爱。学生走近父母,近距离观察,发现了许多不曾留意的爱的细节:爸爸的手特别粗糙;妈妈的额角多了几丝白发;夜深人静时妈妈还在洗衣服的背影;爸爸每天在烧烤店忙到半夜才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又得早起送我上学......孩子们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家务上,很少有娱乐时间;有的家长甚至没有休息时间。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家长的辛劳,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借助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近家长,打开心扉,与父母主动沟通交流。

通过选取恰当的教学素材,课堂上学生动情分享和表达,情感得以激发。感恩父母,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回报父母的意识逐渐生成、激发并升华。

(二)触动学生心灵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说道,深度学习就是好的教学,真正好的教学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作为主体的深度学习。

两年前我曾观摩了实验小学曹礼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餐桌上的浪费》一课(该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从哪里来”第个内容,旨在引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和浪费行为的危害进一步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学会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在场的学生老师无一不深有感触,至今我依然印象深刻。这节课很好的实现了深度学习,不仅仅在于曹老师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认识到浪费的危害,还在于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学校餐厅早餐一碗未吃完的热干面展开,让每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话可说。随后记录学校食堂阿姨从凌晨四点开始辛勤工作一天的视频更是触动学生心灵,将学生情感推向高潮,教师相机引导浪费的不仅仅是半碗热干面,浪费的是它背后默默奉献、耕耘的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看来,只有那些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师才有可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用心学习。深度学习,深在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深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里。(三)课程与活动融合

从品德到道德与法治,儿童生活的建构不能局限于课堂早已成为教学共识。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单元主旨,实现与学校德育生活的融合,有利于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动手实践,丰富情感,促进知行合一。

实际教学中,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兼任本学科的同时还承担班主任或者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在教学上可以与班级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学校主题实践活动联合起来,以融合德育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有助于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助于学校德育践行,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回到学校之后,我随即在班上也尝试执教了《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同时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课活动,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请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学校后勤的劳动岗位,进行一天的职业体验。切身体验让学生对劳动有了直观的感悟:“食堂小后勤”表示擦餐桌、洗碗太脏太累了,还得听同学的各种要求;“小保安”苦恼“不听指挥”的小朋友为什么那么多;“小楼长”一天都在不断打扫被同学随地乱扔的过道走廊.....一天职业体验结束后,利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值日活动契机,长期设置学生文明志愿服务岗。例如,学生就餐结束后每天各班2名同学轮岗,主动接过扫把帮忙食堂阿姨清扫等。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尊重后勤职工劳动的行为,如将废纸丢弃在水槽、不听保安叔权的规劝等,将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活动“职业体验”与学校“五一劳动周”活动相结合,引领学生走近身边的劳动者,自主展开劳动体验。学校每学期末推荐评选“劳动之星”,鼓励每个同学将服务社会内化为自觉行为。如此,落实生活引领,让学生接纳每一位用心工作的劳动者,自觉尊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学思并举,知行合一,这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深度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尝试立足不同的单元主题学习,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过更好的道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