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3
/ 2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曹佩佩,付子会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邮编450007

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强,推进了一系列美丽乡村环境景观整治规划设计举措,在乡村景观更新设计中已经颇有成效。但仍有部分乡村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受到城市化设计影响,忽视了与在地文化结合,更新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乡民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生活文化脱节,乡民对新的环境设计无法认同,存在文化鸿沟。

关键词:乡村振;乡村景观;更新设计

引言

乡村景观的要素包含了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建筑、分散的农舍、生产性农田、乡村道路、自然山脉水系、植被林木等。乡村景观广义上被定义为除去城市以外的,有人类居住活动的村落、街道和生产性行为等发生的空间。

1乡村景观

1.1乡村景观概念和特点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日常生活中走进自然、开发自然的行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可以真实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经济发展、人文活动等乡村风貌。可以通过观察当地乡村景观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乡村景观一般分为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没有被破坏、最原始的田园风光,例如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最真实反映当地自然生态状况,而人为景观是指在日常生活过程,受人类行为影响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民风、民俗村落演变、耕地开垦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风貌。

1.2乡村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特征兼顾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不同地域生活方式不同,民风民俗也有着极大差别,不同风土人情、文化审美也导致不同地区乡村景观存在明显差异。(2)生产性:不同地区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耕地是乡村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生产性是乡村景观的原始特色。(3)审美性:乡村景观因其淳朴的生活氛围、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色区别于人工制造的城市景观,提供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理念。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乡村景观,主要指在风景园林基础上融入具有乡村特色元素的田园风光,或用抽象化手法展现乡村动态发展变化过程,突出地域独特的历史韵味、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另外,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还可以展现农业生产生活特色景观和农村聚居生活方式,让观赏者在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中享受乡村景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2乡村振兴建设

2.1乡村建设发展

乡村振兴建设是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元素,结合村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比大。乡村是活的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小康生活在农村的形象表达。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梁漱溟最早指出,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复兴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这一理论为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文化传承成为乡村建设发展的基础导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对于乡村建设提出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将乡村纳入传统文化的保护范畴。提出乡村的人文、历史、建筑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力图以保护的方式留住乡村精神,把乡愁留住,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局面。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后召开的美丽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研讨会,强调美丽乡村的建设愿景,随之出现的一大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起到了标杆式的作用。2017年我国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

2.2现存问题

第一,个体认知不足,规划思想落后。目前一些乡村建设的决策者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对于农村的规划建设依旧沿用城市规划建设系统的传统思想,没有深入了解农村,没有根据各个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4]。具体表现为缺乏对农村特性的认识,偏向于自上而下的理想蓝图式的乡村规划,注重标准规范,缺乏针对农村特性的创新,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农村的建设者。第二,项目整体缺乏可持续性。现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部分地区充分意识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但是仍旧出现对乡村整体规划不够重视、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整体产业水平偏低、景区缺乏特色、商户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的景区发展中出现烂尾工程等现象,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没有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乡村景观更新设计提升策略

3.1注重保护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乡村的景观关键性因素,是景观意象的骨架。它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农田土地、山水植物等。地形地貌决定了村落聚落景观的基本形态和规模。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建筑和围合的构造手法和构造材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村落景观中民居建筑。因为民居建筑的使用人群主要是当地农民,经济基础和交通的制约,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购置外地建筑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最终导致盛产木材的,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土质优良的,民居建筑主要是夯土结构;石料丰富的,民居建筑主要是石块垒砌等。从而影响着村落的景观意象特色。山水植物为乡村生态环境景观的优化提供了保障和辅助提升功能,这些自然要素形成的景观意象成为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景观更新设计时必须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在保护乡村自然要素的基础上,规划和重塑自然景观肌理。

3.2注重乡村文化因素凝练

乡村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根基,继承与保护并发展中国乡土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振兴乡村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的实施农村文化复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将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是从令人难忘的乡村故土中产生的,是扎根在人们心底最深处的记忆,这是一代人最深的爱,也是创造人们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基础。针对乡村文化缺失、千村一面的现状,应当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的设计营造之中。

3.3注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乡村景观更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推动力,没有这个基础将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社会经济因素为乡村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经济保障。经济因素的决定了乡村聚居环境,从而决定了乡村的整体景观意象,经济发达的村落,不管是古民居建筑还是现代民居建筑,在构造和材料上均表现出先进性和精致性;经济发展落后的村落,民居建筑在构造和材料上乡土特色更浓重,大都造型简单,易于修造。因此在景观更新设计时,应更加注重更新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反哺乡村综合发展。

结语

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吸取特色的自然生态元素,运用现代化设计手段,将不同的文化形式呈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作品中,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的区域性特色,让人们了解乡村文明。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乡村景观的有机融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宣扬乡村文明,共同打造生态友好、历史悠久的现代化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林荣文.场景营造在乡村改造提升方面的实际应用[J].福建建筑,2020(8):38-39.

[2]崔愷,任庆英,刘恒,等.绿色建筑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3]何巍.激活古村,以建筑为触媒:福建建宁县上坪古村复兴计划记事[J].建筑技艺,2018(5):48-51.

[4]顾朝林,陈田,丁金宏,虞蔚.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 地理学报. 1993(04)

[5]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 城市规划. 1990(02)

[6]萧敬豪,陈惠斐.边缘效应视角下的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策略研究[J]. 中外建筑.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