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的初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3
/ 2

基于“双减”的初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探

麻淑娴

永嘉县上塘城关中学

摘要上层建筑引领教育发展方向,教育服务于人民。“双减”背景下,如何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过程中寻求平衡,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成果,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近两年,统编初语教材也一直在进行“打破”“重构”“整合”式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两者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当在单元整体教学意识的牵引下,与“双减”齐步走,把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双减,单元整体,教学

一、“双减”催促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近年来,为了解决这个教育难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早已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下,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创新设计,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即包含“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如此编排,使得学生即将习得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更加合理且集中化,既强调了语文的社会功用,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保障了学生对于语文基本素养的习得与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我们更应当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精准发力,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合理实践,促进“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地。如何践行?对教材内各个单元的解读要先于课堂教学行为,准确把握初中语文学习理念核心;在单元课文的教学中,更要紧扣语文要素,步步落实。

二、聚焦“人文主题”,浸润价值观

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韦志成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就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即民族文化。”(《现代阅读教学论》)

语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关注人文精神,一是加强言语实践。这正是人们认识到了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必然。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关注到统编教材在人文价值方面给学生带来的熏陶作用。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可看见优秀的品格光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四篇课文无一不是书写底层劳动人民的,但是他们身上有着一些珍贵的特质,引领我们思考人生,反思自我。由此可以定下本单元人文主题——“小人物,大品格”。以此为导向,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学会评鉴人物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并作为自己的言行标杆。

学习大方向明确,对于后续的深入学习也是极其有利的。

三、活动实践引领素养“落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下许多课堂,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单元形式,将一直以来的课文讲解组织形式转变为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融合听说读写的动态实践系统,最后再与写作产生勾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因此,对于单元语文要素的分析,要清晰、准确。例如在七下第三单元中,单元导语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模式的运用,从而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可将语文学习要素细化为如下几点:(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开头、结尾、文中反复之处、特别之处把握文章重点,寻找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2.掌握不同写人文章的叙事角度,感受小人物身上的光辉品格,获得人生启迪。

补充说明:“精思”。所谓“精”,既指“有重点”(与“泛”相对),也指“有深度”(与“浅”相对)。

这个教学学习在各篇课文的预习、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都有所体现。既有对文学手法的赏析与总结(《阿长与〈山海经〉》),也有交互视角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老王》),还有对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台阶》),当然,更有对文章内容的反思(《卖油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实际课堂推进中,也可以有相对的教学建议,如下所示:

1.通过熟读精思,多种阅读模式的示范与运用,让学生掌握把握文章重心的阅读技巧。

2.教师示范,力求直观可行好上手,学生可以在教读课中参与其中模仿尝试。

3.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时(自读课),教师大胆放手,在学生实践为难、畏难处给以适当任务型阅读引导。学生最好可以在模仿运用中得到新的技能与感悟。

4.无论选择哪一种阅读切入口,都力求可以将文本解读得得体、深刻。方法的不同只是个人偏好、阅读技巧的不同,解读出来的文本意蕴深浅因人而异,文本核心不变。

以教材里的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小单位,立足整本书、整个学段乃至三年的教材编写布局,针对这一个“教学单位”中的语文要素,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蓄势了。

单元整体设计思路强调的是六个强化:问题解决、综合学习、素养导向、知识整合、自主建构和实践导向。这些都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与理念不谋而合。教材里每一篇例文的示范与使用,都应当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形成与强化。因此,每一次的课文探究学习都应当精心设计,让学生增加自己的语文“质感”,每一次的活动任务设计,也应当切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落地生根。做到如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减轻了。

例如在本单元前三课教学实施过程设计中,选择起始课给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在第一节教读课中,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师生一起尝试运用多种阅读切入口,进入文本的深入解读。而在杨绛散文《老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再次落实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并找寻新的阅读切入口自行尝试。后续的自读课更是可以放手学生自主操练,建构自己的阅读习惯,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四、进一步思考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训练实效性低的练习。作业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贴合生活实际。作业的形式也要灵活化、分层化。在上述单元设计中,可以加以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选文”主要是“历练方法”的“凭借”。……语文教学,便是“凭借”这些“样本”(例子)去明里探讨读文、作文的“方法”,由方法的历练而养成“习惯”,而最终养成适用于“人生日用”的语文能力。”

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聚焦单元目标,充分利用单元里的几篇课文教授并训练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语文学习技能,就是一种“精准发力”。若能将素来比较“朦胧”的语文能力学习要求变成若干项具体可行的方法与策略,初中语文学习将会为后阶段的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获得夯下基础,也为当下的“双减”落地、学生的“减负”助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3] 孙惠玉. 我国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4] 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7.

[5]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