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亨利希·曼《臣仆》中的主人公赫斯林形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试析亨利希·曼《臣仆》中的主人公赫斯林形象

陈翔琪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狄德利希·赫斯林是亨利希·曼在其早期的代表作《臣仆》中塑造的主人公,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城市小资本家的“臣仆灵魂”画像,赫斯林之所以形成完全对立的两面性性格,是当时的政权、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小说中赫斯林的人物形象缺陷,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警惕作用。

关键词:亨利希·臣仆臣仆精神;赫斯林

引    言

亨利希·曼(1871-1950)是德国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1918年发表的讽刺长篇小说《臣仆》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赫斯林是奈泽西小城造纸厂老板的儿子。他从小欺软怕硬,害怕权势,又追求权势。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他是帝国主义阶段德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也是德意志帝国忠顺臣仆的典型。

“赫斯林”在德文里本意为“丑恶的、令人可憎的人”,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小说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小丑形象,对人类的劣根性进行了揭露,尤其是对其臣仆精神进行猛烈抨击。

以下对赫斯林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怯懦残忍、欺软怕硬

小说主人公赫斯林从帝国学校的小学生起,就具有怯懦残忍、欺软怕硬的性格。在家里,他惧怕凶恶的父亲,欺负弱小的妹妹;在学校,他害怕沙文主义的老师,欺凌犹太同学;在工厂,他既讨好工人又凶相毕露;在社会上,他更是欺弱媚强,投机取巧到了十分可笑的程度。

小时候在自家的造纸厂,赫斯林一会儿吓唬这些工人说,要把他们喝啤酒的事向厂主告发,一会儿又把父亲回厂的时刻透露给他们,向他们买好。在他父亲去世后,由他接替父亲当造纸厂的老板,一到家,他就来到工厂给工人们训话,他要求工人们绝对服从他的领导,并且不许与社会民主党来往。在面对游行示威的工人,他十分有决断力,声称“该用大炮来对付”。他凶相毕露,一副暴君的嘴脸。

赫斯林在强者面前是一只羊,在弱小者面前就是一只呼风唤雨、凶悍无比的狼。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完全对立的两面性。

二、投机钻营、贪图财富

赫斯林不论是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压榨剥削工人,以及在政治上进行投机,甚至是喜新厌旧、嫌贫爱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贪图更多财富。他之所以能得偿所愿,正是帝国主义环境给他的掠夺本能创造了机会,开辟了极其广阔的活动场所。

赫斯林拿到了博士学位,但他不是为了就职或者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追求他人艳羡的眼光,为了追求金钱势力。

赫斯林作为一个造纸厂的企业主,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他开始在政治上进行投机。他一面附和自由党人,一面又恭维保皇党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扩充自己的势力,追求金钱利益。[1]他为了能在国会议员的竞选中获胜,他策划组织自己加入的党派保皇党和社会民主党的联手,通过肆无忌惮的造谣诬陷,从而一举击败了自由党。老布克是自由党在奈泽西的代表,自然而然,老布克的名誉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可谓声誉扫地。进而由他经营的高森费尔德工厂的生意便一败涂地、惨不忍睹、股票暴跌。赫斯林趁机收购了该厂的大部分股票,成为一跃而成了高森费尔德工厂的董事长,终于实现了他垄断奈泽西造纸业的野心。

婚姻在他看来并非爱情的结果,而是赚取更多利益的筹码。[2]阿格妮斯一直是赫斯林追求爱慕的对象,因为戈培尔先生的买卖一蹶不振,他便绝情地抛弃了阿格妮斯。他通过散布不实消息,最终如愿得到新近继承遗产而成了百万富翁的沃尔夫冈·布克先生的未婚妻古斯特·戴姆斯小姐。

马克思评价资本主义时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达到50%时,有人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3]这句话都一一在城市小资本家赫斯林身上得到了体现。

三、见风使舵、追求权势

赫斯林害怕权势,却又追求权势。他小的时候就对“权势”从心坎里感到敬服,长大后就学会了见风使舵、尽趋炎附势地追求权势。

小时候做向老师告状的小学生,长大了就做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小资本家。只不过他依附的权势的主体变了,从文科中学到大学里的新条顿社、军营或是奈泽西市政府;趋附的欲望膨胀了,与身边群体打交道的语境也改变了。但始终不变的是刻在主人公骨血里的劣根特性,也就是奴性。他甘当权贵的奴才,拼命往上爬,成为自己当初最惧怕的暴君。这个主宰奈泽西命运的“保皇党”代表人物赫斯林也正是威廉二世的化身。

为了能当上了奈泽西市议员,他周旋于自由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之间,极尽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之能事。赫斯林及其沙文主义党的反动势力,和以自由党党员老布克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4]在一次士兵打死工人的事件(自由党人为工人鸣不平,保皇党为士兵辩护),争论中自由党领袖布克的女婿说了一句对德皇不敬的话,赫斯林便趁机告他犯有污辱国王罪,这重重打击了自由党的势力。这时,社会民主党的力量强大起来,赫斯林又无耻地和这个党内的工人贵族菲色尔勾结起来,互相利用,狼狈为奸,一齐谋得了市议会议员和国会议员的席位。

赫斯林既害怕权力,又崇拜权力,他有自己的箴言:“凡是要践踏别人的人就得忍受别人的践踏,这是权力的铁的规律。”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完全体现了当时德国帝国主义一切臣仆的特点。

四、盲目崇拜、奴性十足

赫斯林是一个拜倒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脚下的小丑奴才,他通过一个中学同学的介绍,入大学后参加了反动学生组织“新条顿团”,进一步滋生起沙文主义情绪。

“新条顿社”是一个誓忠德皇、培养爱国思想、锻炼坚毅性格的“非常高贵的”组织,他的保护人,后来当了检察官的一个极富于贵族风度的大学生,开口就是“德皇陛下”,闭口就是“颠复思想”、“祖国的敌人”,极大地影响了赫斯林政治观的形成和性格的发展,培养了赫斯林忠君爱国的坚贞思想。

赫斯林和他的妻子古斯特一向自视甚高、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在他们出席纪念威廉大帝百年诞辰纪念像揭幕典礼仪式时,当古斯特发现了自己的座位被凯特新·齐利希占据了以后甚是生气。可是,当赫斯林得知这位凯特新·齐利希女士是由身居高位的人安排在此的时候,赫斯林就立刻变换了一副嘴脸,极力跟人家套近乎,又一次拜倒在权势面前。

他死心塌地效忠德皇威廉二世,甚至连自己的胡子也曾留成威廉二世皇帝的式样,“在上嘴唇留了两撇小胡子,每当他一撅嘴,两撇上须就像剑一般刺向他的眼角”。寥寥数笔,就将主人公滑稽丑陋惯于效颦的特点展露无疑,充分体现了他对主子的膜拜心理,甘称忠君爱国的臣仆。

小    结

作者以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勾划出一个既可憎又可笑的小丑式的人物,赫斯林怯懦残忍、欺软怕硬,投机钻营、贪图财富,见风使舵、追求权势,盲目崇拜、奴性十足,是一个十足的德国帝国主义臣仆的典型形象。

通过以上对赫斯林的形象分析,深刻揭露了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的病态、性格上的劣根性,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警惕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主编:《欧洲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2页。

2、张介明主编:《外国小说鉴赏辞典》(20世纪前期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3、马克思:《资本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克劳斯·施略特著,刘平译:《亨利希·》,三联·读书·新知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作者简介:陈翔琪,女,2001年生,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研究方向是对外德语、日耳曼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