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以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3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以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为例

张沁彦,金蕾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本研究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的学生为例,调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发现,学生语言文化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效果与设定教学目标存在差距。据此提出建议,学生应提高跨文化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教师应重视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 前言

近年来,各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联系日渐紧密,教育合作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高校共577所,接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学生也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基于此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的教育发展趋势,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为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语言文化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效果与设定教学目标存在差距。并据此提出培养策略,学生应提高跨文化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教师应重视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

2 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文明交融互通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世界也被逐渐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价值观、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交流中仍然存在着偏差和壁垒,尤其是对于文化交流。为解决这一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均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构成。Edward Hall(1959)在《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他认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1]。Byram(1997)提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四个子能力共同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态度、知识、解释与讲解技巧、发现与互动技巧和客观评判型和文化意识五部分[2]。高永晨(2014)通过探究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知行合一模式,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实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3]

通过知网搜索2000-2023年间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共有29篇。逯曼(2013)认为当今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合作意识薄弱,以及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的欠缺,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4]。王玉敏(2016)指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其中有待提高的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和语篇能力,应将语言能力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紧密结合[5]。张映婷(2021)提出为深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应提高语言技能、融通中外文化,教师应将跨文化培养贯穿教学全程,高校应创新管理体制、丰富师生发展平台[6]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在教育方面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持续开拓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坚持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紧跟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支持国内薄弱、空白、紧缺的学科专业建设。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着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通过调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探究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和培养策略,希望能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供补充材料。

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的学生确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

笔者设计了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为主题的问卷,向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投放,并选取10位学生进行结构性访谈,探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本项目共收回有效问卷65份,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应用统计学三个专业;男生41人,女生24人。

3.2 研究过程

本研究使用问卷网完成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通过对其中10位受访者的访谈,了解学生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真实水平,以及对跨文化学习的期望。

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学生的基本信息,见表1。第二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参考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交际(ICC)理论模型和高永晨(2016)构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量表由25个封闭式问题组成,包括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形式,从“1”到“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受试者从中做出唯一选择。第三部分是关于跨文化适应、跨文化障碍以及外语课堂教学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和解决方法。

性别

年级

专业

大一

大二

大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应用统计学

41

24

20

26

19

23

25

17

CET4笔试情况

CET6笔试情况

跨文化接触经历

未通过

合格

优秀

未通过

合格

优秀

17

31

17

36

21

8

45

20

表1 受试者基本信息

3.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和跨文化传播意愿,但文化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2。

项目

态度

知识

技能

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能力

平均值

4.51

3.54

3.27

3.43

3.58

表2 跨文化交际能力各维度平均得分

首先,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亟需提高,有效交流能力较差。调查显示,东北大学悉尼科技学院的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弱,语言能力平均得分为2.92。在与外国人进行日常交流时,83.3%的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着语言障碍:77.3%的同学感觉英语词汇量不够;72.7%的同学口语表达能力欠缺;62.1%的同学在听力方面存在困难;55.5%的同学存在语法错误。在相关专业的学术背景下交流时,68%的同学对本专业的术语表达掌握度较低,62%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有限,不能清晰的表达观点”。这表明由于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方面的不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困难,难以在专业背景下进行流利清晰的交际,无法满足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的需要。

其次,学生对跨文化知识和异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数据显示,学生跨文化知识维度平均得分为3.54,其中关于本国文化的平均得分为4.26,异国文化的平均得分为3.21,这说明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概况、社会习惯、宗教习俗、文化禁忌等了解较少。在谈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时,60.6%的同学不了解异国文化的宗教习俗和文化禁忌,57.6%的同学对异国文化的认知有理解偏差,56.1%的同学缺乏跨文化理论知识。据此可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缺乏跨文化理论的指导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学生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异同的文化敏感度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感悟力较低,难以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也无法达到有效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

最后,部分学生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数据表明,当学生们出国留学或为留学做准备时,51.8%的同学较难适应当地的宗教习俗,44%的同学存在心理适应障碍(如孤独、思乡情绪和心理焦虑等),42.1%的同学存在生活环境适应问题。跨文化适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每个人的问题呈现方式和受影响程度不同,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跨文化适应是一项严峻的考验[5]。只有对每位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留学生活,保障其海外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3.2 教师跨文化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

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7]的指导下,教师的英语教学目标已经从培养语言技能,扩展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数据显示,67.5%的学生主要通过校内英语课堂进行跨文化学习,表明校内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大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在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中,57.8%的同学认为“课堂跨文化教学效果与设定教学目标存在差距”,52.8%的同学认为“缺乏适合跨文化交际的真实环境”,而仅有24.7的同学认为“目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这说明了教师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意识,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到考核方式、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度较低,难以进行顺利的跨文化交际。

4 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研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学生应提高跨文化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教师应重视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

4.1 学生应提高跨文化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

4.1.1 学生应拓展自身跨文化学习渠道

调查显示,在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阶段课程中,67.5%的学生主要通过校内英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育学习,而仅有18%的学生通过校外培训或自主学习获取跨文化知识。据此可知,学生跨文化学习渠道较为单一,应拓展跨文化学习渠道,补充现有的跨文化学习资源。

就学习渠道而言,学生可以进行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的科学整合。对于线下资源,学生应把握相关权威纸质资源的核心内容,基本了解并应用跨文化知识技能。并且,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学生可通过出国旅游等方式进行实地的交流与学习,通过营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锻炼英语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同时为后期的留学生活积累经验。对于线上资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也更为便捷、内容更为全面,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线上资源扩展跨文化知识学习渠道,如报名线上外教课、观看英美经典电影、阅读外刊、收听英语广播等。

4.1.2 学生应积极解决自身跨文化适应问题

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采取“2+2双学士学位”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条件者可前往悉尼科技大学继续学习。在海外留学过程中,跨文化适应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应从社会适应、学业适应、跨文化交际适应和跨文化心理适应四个方面展开。

在社会适应方面,学生应在准备阶段搜集相对全面的信息,包括校园环境、居住环境、生活习俗等,并在出国后尽快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在学业适应方面,学生应重视自身英语技能的提升,同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接受国际化的专业教育做准备;在跨文化交际适应方面,学生应重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相关跨文化活动,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在跨文化心理适应方面,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排解消极情绪。

4.2 教师应重视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

4.2.1 教师应实施全过程的跨文化培养模式

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在语言知识和语用技能层面。教师需要将跨文化知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平台,促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处理深层次的文化知识。考虑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作为理工科院校,校园氛围中缺少语言和跨文化色彩,教师应丰富校内的跨文化活动形式,如英语沙龙、英语访谈、主题讲座等,为学生们营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在活动中探讨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技能。

4.2.2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跨文化教学评估手段

为提高跨文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进行跨文化考核。在传统试卷考核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跨文化能力测评,并通过此测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并且,跨文化能力的评估应该是一个完整、连贯、保证反馈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全过程记录,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查漏补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提高。

5 结语

目前,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更多具有全球意识兼具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正走上国际舞台,更多优秀青年正连接于世界、胜任于世界。在此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探索,加强国际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化技能、交际技能和专业水平,促使他们成为可以在国际机构或全球化组织中工作的储备人才,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更坚实、更可靠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本文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CX23607。

参考文献

[1]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 Anchor, 1973.

[2]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1-78+146.DOI:10.13458/j.cnki.flatt.004243.

[3]逯曼.浅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现状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233-234.

[4]王玉敏.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6,31(02):150-153.DOI:10.14058/j.cnki.tzxk.2016.02.033.

[5]张映婷.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分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36(02):36-41.

[6]谭瑜.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7]秦君婵.《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才智,2022(0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