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雄安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3

“双循环”背景下雄安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杜常春1 ,侯贵松2 ,刘世泽3

(1.         邢台学院,2.共青团河北省委,3.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内容摘要:文章对国际竞争格局的转变入手解释“双循环”政策出台的背景,通过对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着力点展开分析,提出了雄安新区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人才集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双循环   雄安新区   人才集聚 

Content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cycle"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atter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cus of xiong'an new are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xiong'an new area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e taken.

Key words: double circulation , xiong'an New Area ,talent agglomeration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经过多次研究和逐步完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相关论述基本确定下来。[3]“双循环”发展既是中央基于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研判提出的战略应对,也是为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4]

一、“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分析

1.我国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综合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GDP总量已打120万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和人均GNI都已突破1万美元。

2.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面临着发展低迷、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国际秩序的多边机制正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及单边主义兴起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3.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虽然积累了一些贸易优势,但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依赖外部市场,造成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国际产业链中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仍高度依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

二、“双循环”背景下雄安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困局

1.雄安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

雄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布局中应当借机实现突破,重点发展设计、研发以及高端制造业等,而把大规模的生产制造环节交给河北及周边地方去完成,力争在“双循环”发展布局中实现自身功能定位和体现区位特色优势,带动周边区域实现产业链升级和创新生态发展。雄安如果能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弥补节点,填补空档就能够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进而为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贡献力量,提供北部和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借鉴的经验,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

2.抓住产业链重新布局契机实现错位发展。在“双循环”战略下雄安新区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大局,就要树立京津冀一体化思维,推进京津冀在产业链、市场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优化布局,合理分工,形成京津冀分级有序、共进互补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布局。雄安作为重要的参与方,应着力解决的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弥补产业链短板,培育持续发展动能链,实现京津冀协同中的错位发展。要让待疏解的企业对雄安发展前景由一个稳定的预期,在未来发展前景未知的情况下,可能用于作为参考的因素就只有确定的法治制度、营商环境、交通网络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的优势了。

3.创新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潜力无明显优势。雄安是继深圳和上海浦东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意义的新区。在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区位优势方面与深圳、上海相比有显著不同。

第一,深圳的发展主要是对外开放示范区,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以深圳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聚集地和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重要消费市场。大湾区不断借助政策优势开展创新发展,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成功经验的积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引才禀赋优势和创新发展动能。

第二,上海浦东开发更多地是基于建立金融中心和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一些综合改革探索,在长三角区域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因素和创新元素助推下,2019年,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超过2.27亿人,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雄厚的经济基础奠定了强大的新动能基础,长三角区域人才富集、创新集聚构成了该区域在“双循环”方面的动力基础,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了超强活力元素。

第三,雄安新区与之相比,其定位主要是承接北京疏解出的“非首都”功能,即与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大中心定位无关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雄安新区是在一片开发强度低的空地上建设新区,没有历史包袱,是优势,一张白纸也是现实,但随着我们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积淀,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再加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雄安发展的基础变了、起点高了,发展目标定位是“全国样板”,“未来之城”,“世界级城市群”。雄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北京的经济资源向外疏解中,雄安能否承接并进而带动京津冀协同的发展并成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引领者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三、“双循环”背景下雄安人才集聚应对措施

1.融入"双循环",发展“双动力”。

在国家“双循环”的战略背景下,雄安发展要找准定位,盘活有效资源,实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在构建区域内产业链的完整性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贡献雄安力量,探索雄安道路。与其他经济体的以自我培育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雄安新区自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开始,雄安的发展就存在一个由吸引外部动力到孕育、培育内生动力的转变过程。第一步能否生存下来就是要看吸引外部动力阶段,通过行政手段引导属于被疏解范围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迁到雄安,在雄安立柱脚,疏解来的企事业单位获得发展初速度,可以说在这一阶段行政力量的有序引导是关键,是否能够解决疏解中的资源协调,以及疏解力度的到位是其是否能够有效完成的关键。

2. 构建高能级多元化科创平台。

首先,推进高水平人才共享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人才集聚是实现科研创新活动的首要资源优势,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雄安新区应当积极营造优质高效创新平台,招揽天下英才,多种手段不同方式让各类人才在雄安能有用武之地,让各类人才与雄安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智力资源的有效合作,提升雄安的城市创新活力。

第二,打造创新型人才承载平台。北京、天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从2017年国家公布的首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来看,世界一流大学4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北京8所、天津2所、河北0所,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北京34所、天津5所、河北1所,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雄安要积极利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优势,吸引北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转移,通过承接高等教育资源纾解提升雄安高等学校布局,提升雄安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和承载力。

第三,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在“双循环”政策提出以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面向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创新驱动新格局,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研投入和研发积极性,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财税政策激励,对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可计入股资本转化中的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资源的利用通道打破西方某些国家的技术封锁,智力资源共享和合作提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量化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以及资本市场的全面介入科创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构建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目前北京、天津由于发展的领先优势,在与河北的一体化过程中囿于行政壁等限制了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要打破目前的资源条块分割现象,就要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京津冀一体化资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碍,在推进京津冀三地人才自由流动。雄安作为政策试点,可率先从政策层面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京津人才到雄安发展解除后顾之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双循环”战略提供驱动力。

3.雄安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

首先,作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雄安应该着眼于解决中国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急迫的现实问题,从弥补我国创新体系短板出发,重点谋划设计、研发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发展创新孵化器,吸引风险企业、金融和资本等要素向该地区转移汇聚。

参考文献:

[1] [N].人民日报,2020-5-15(01).

[2]张烁等.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N].人民日报,2020-05-24(03).

[3] [N]. 人民日报, 2020-07-22(01) .

[4] [N].人民日报,2020-7-31(01).

[5] 刘少华.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6-24(05). 

[6] 黄群慧.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J]上海企业,2020-08-10(08):P50.

[7] 张明.准确理解“双循环”推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N].四川日报,2020-08-26(06).

[8] 张占斌.开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20-08-26(07).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雄安新区创新型人才集聚研究”(项目编号HB19GL016)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

杜常春(1976—),男,河北定州人,工作单位:邢台学院,高级会计师、副教授,长期从事财务理论及区域经济研究方向。

侯贵松(1977.8—),工作单位:共青团河北省委,研究专长:人力资源管理。

刘世泽(1988.12—)工作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研究专长:基于大数据的经济或者金融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