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浅析

钟少梅

福安市溪柄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本质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本文提出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利用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巧设练习,拓展学生思维,希望能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 思维; 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和抽象并存的学科,具有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针对小学数学,其具备的思维早期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学习的深入,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展开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对思维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数学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效。本文就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开展思维训练离不开良好环境。在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数学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发展思维活动。一方面,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空间。这一问题即为连接学生与思维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入思维殿堂。在教学“认识倒数”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置具体问题:“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存在关系,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这两个数之间存在一种关系。那么哪些数之间有着这种关系呢?怎样找到这样两个数呢?”通过抛出只有疑问,帮助学生树立相对应的思维方向,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结合生活,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而观察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如此看来,将生活实践和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学科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教师要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特征,将生活资源应用到实际数学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去感悟数学中的抽象逻辑知识,培养学生建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螺线上升式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节,可以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这一教学重点。教师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几个长方体的物体吗?学生回答:铅笔盒、电脑主体等。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更进一步扩展思维的广度与宽度。

再者,参与实践,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实践出真知。”伴随着教学体制改革,在小学教育中寓教于乐的方式愈发得到突显。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中,通过让学生运用橡皮泥和小刀进行实际操作,来感知面、棱和顶点,并对长方体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总结。使得学生通过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经历猜想、假设、操作、验证、讨论、总结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掌握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增强对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计划性、持续性的对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意识,为数学思维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此过程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采取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

其一,求同型与求异型。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求同型作为一种综合性、概括性的思维方法,其本质就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知中进行建立。在“整数除以分数”这一节中老师设置如下问题:

1.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每个人分1/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2.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来提出这些形式差异、本质相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领悟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而求异即寻找把已认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知中拆解分散,为分析性的思维方法。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即为“一题多解”,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小节中,教师提出问题:量杯里有两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抛出此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究分数除以整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其二,递进型与激化型。递进型思维是一种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逻辑性、推理性思维,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予学生较为晦涩难懂的数学定理时,可以采取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寻求数学逻辑思维中的本质属性。如在讲解认识百分比时,教师可以将“通过知道一个数的百分比,推导出这个数。”换一种方式进行讲解,即“通过知道一个数的多少倍,推导这个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逻辑之中蕴含着的解题规律。而激化型思维却更加活泼、跳跃。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采取激化型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专注力与活力。例如通过速问速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其三,转化型与类比型。转化型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其本质是将同一问题转换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得到较为便捷的解法的思维方式。如:某一人分苹果,要求拿苹果者均需拿取盘中苹果数量的一半再加1/2,如此四人拿取之后,盘中苹果已被取尽。遇到类似题目,学生必然通过列方程求和,而将思维转成拿去苹果的人数时,由4人轻易推导出苹果共15个的结果。此等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类比型思维则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学生马虎、失误的现象在数学答题中早已屡见不鲜。要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题型的敏感程度,就需要通过分析事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特点的来识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如题目相似,但数字、计量单位、计算方式等的不同来引导学生仔细辨别、认真研判。

三、巧设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吸收和掌握,还要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类型的练习、考核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拓展自身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运用判断推理的能力寻找规律,在适当的时候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使得思维训练更加高效和优质。除此之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参与到练习中,对学生针对性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终结性评价之外,教师也可通过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成果和思维能力。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评价性机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态势,从而促进思维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科学、高效的训练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激发思维的态势,推进学生思维领域的全面发展。

小结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有计划创设合适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反复的练习,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需秉持着从一而终的热爱,以饱满的激情去设计和教授好每一堂课,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性思维,为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汪兆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2(07):28-29.

[2]沈迎雪.生活促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J].教育界,2022(15):47-49.

[3]王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助推数学学习深入[J].数学教学通讯,2022(01):75-76.

[4]孙莉.亲历探究,激活思维[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