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区分类视角的城乡界面优化提升方法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3

基于分区分类视角的城乡界面优化提升方法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为例

陆一中1,吴强2,王楚涵3,周碧云4

1.2.4.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天宁分局  江苏  常州  213000  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摘要:城乡界面作为呈现面貌、承载功能的重要载体,一直都是城乡建设中最受到关注的一个方面。天宁区在经历了近十年的界面整治与改造行动后,有了极大的面貌提升。但基于现状需求的分析和相关案例的解读可以发现,天宁区的城乡界面还有优化提升的空间,同时还有一定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亟待得到反馈与响应。因此本文以天宁区城乡界面发展目标和现状提升潜力的角度出发,以分区分类视角为基础,以“人的体验”贯穿始终,提出了“塑特色”“理系统”“归人本”三类城乡界面优化提升的方法策略,同时为了保障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性,又从平台搭建、协同框架、任务分解、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城乡界面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为类似发展阶段城市的界面提升提供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界面;分区分类;更新优化;实施保障

1研究背景

常州市天宁区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阶段后,城乡发展空间品质日渐受到关注,城乡规划管理逐步转入城乡空间精细化管控阶段。

天宁城区作为常州市历史最久的城区,在数十年城镇迭代建设后,面临路侧停车挤占街道空间、临街建筑风貌紊乱、建筑前空间利用不足、街道家具美观性有待加强等规划建设粗放带来的问题,导致街道活力不足、城乡界面拼凑、魅力不显,亟待在本轮城市更新中加以引导、逐步改善。

常州“十四五”提出全面提升城镇人居品质,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专项行动方案》,谋划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高颜值背街小巷、打造一批“一路一特色”精品示范街道。常州市主要领导高度关注精品街道项目,并指出将通过精品街道建设,多策并举开展城市容貌综合治理,道路的整体建筑风貌提升,景观生态提质,市容秩序提高。通过对近两年天宁区实施的“精品街道”所采取的提升措施以及“精品街道”验收要点的研究发现,目前的城乡界面仍然处在“整治-美化”的阶段,距离理想的城乡界面还有一定距离。

为提升天宁区城乡界面品质,使天宁城乡界面在精细化空间治理阶段再上一个台阶,特开展本研究。以天宁街道范围内的街道为例,对城乡界面进行聚类分析、特征提炼、问题识别,进而提出城乡界面分区分类的优化提升措施,争创天宁特色,垂范常州乃至长三角地区,成为城乡规划精细化管控的典范。

2研究概念界定

界面的概念最初被应用于物理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延展至以往建筑学的研究角度,界面一般是指相关实体、物质或阶段之间所形成共同界限的面,如建筑与外部空间连接的面,包括外立面、立柱、阳台、门窗等。

根据界面的相关研究及进展明确城乡界面的概念定义,从街道整体和城市角度来看,本研究中的界面(设定日常所说街道为一个U型空间,如图1),是指不仅包含以建筑立面为主的U型空间立面,还包含还包括公共设施、绿化景观和建筑小品等组成的U型空间平面,以及由行车路面、分隔带、人行路面等构成的U型空间横截面,同时还涉及到U型空间的内部腹地,是一个将U型空间与腹地结合起来的概念,除了城市界面外,本论文还研究乡村界面,补足了以往只研究城市界面的不足。

图 1 本研究所界定的界面示意图

3天宁区城乡界面现状解读及潜力挖掘

3.1天宁城乡界面研究范围

本研究涉及常州市天宁区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54平方公里。城乡界面涉及内容包括沪蓉高速以南城市部分共227条街道以及沪蓉高速以北郑陆镇全域范围。

3.2天宁城乡界面特征

天宁的城乡界面具备体验性、舒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体现在街道空间尺度总体较好、宽高比适宜,空间体验性较好;其次体现在机非分离、人车分离较为完善,使用舒适度尚可;第三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界面,从民居、现代建筑到近代建筑,保留了各个时代的片段,体现了多样性。

但与国内外更有特色、更有文化韵味的城市相比,天宁街道空间的鲜明个性尚不显著。有特色的城市,往往富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亦有自身发展的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如重庆城市街道的景城一体的山城地域文化特色、成都城市街道的人间烟火特点、长沙城市街道的娱乐文化特征等。

天宁街道具备良好的空间基础和时代印痕,需要在界面建设及更新之中,以本地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需求,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延续性,同时努力创造优良的城市景观品质,满足时代的需求,并预留未来街道、智慧街道的发展余地。

3.3天宁城乡界面可挖掘潜力

3.3.1不同区域特色不明,亟待挖掘

作者将天宁区分为古城区、老城区、东经120区域和郑陆镇四个区域,通过实地踏勘对每个区域交通型、生活型、景观型和综合型道路的观察,难以看出天宁区不同区域的区别,但实际上天宁的各个区域是有着鲜明的历史文化或产业功能的特点,在城乡界面的视角上,目前的建设无法凸显各功能区特色,各个区域呈现同质性强的特征,是后续可提升的潜力之一。

3.3.2街巷空间系统不全,需要整合

通过对天宁街巷功能空间的梳理,可以发现天宁区整体街巷空间功能碎片化,以商业功能为例,在部分以沿街商业功能为主的界面上,人行视角的商业功能通常被出入口、老旧建筑等其他功能隔断,影响了步行的体验。同样的,部分景观型界面的慢行系统也出现了一定的断点。商业、景观、交通、生活等各类型界面部分功能缺少连续性,呈现碎片化、不连续的特征,需要在后续的优化提升中重点进行关注。

3.3.3界面腹地需求不显,急需响应

目前天宁区的界面塑造仍然停留在U型空间“一层皮”的优化上,而缺少了对界面内部腹地空间的关注和联系。以天宁区老旧小区改造行动为例,部分小区已经进行了现状评价和需求评估,有些问题例如停车、功能小品等可以在界面上进行解决,但在界面的实际更新中,未能响应小区(腹地)的需求,界面功能塑造与腹地的需求不对等,呈现割裂的特征,二者的相互响应和联系需要优化。

3.3.4通行空间流线不畅,需要梳理

通过现场踏勘,天宁区当前各类界面不同交通要素抢占空间,功能混杂,流线呈现不流畅、步行不友好的特征。第一体现在停车杂乱,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缺少引导和秩序,阻断界面空间;第二体现在外摆占道,一些商业经营者将雨棚、经营物品等随意摆放在人行道路或停车区域中,占用原有功能;第三体现在步行体验差,很多界面的人行、车行、非机动车行以及停车空间混杂,导致慢行体系杂乱。目前天宁的大部分城乡界面缺少从人的角度出发塑造通畅、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空间流线。以人为本,是需要贯穿本次界面优化提升的核心原则,也是新阶段城乡界面塑造最重要的关注点。

4天宁区城乡界面提升优化方法

通过对天宁区城乡界面现状特征的识别和提升潜力的挖掘,主要从塑特色、理系统和归人本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方法体系的打造,塑特色是分区方法,理系统是分类方法,而归人本则是以城乡界面优化提升为目标导向,以人本思想贯穿城乡界面的建设与更新始终,以城乡界面为抓手打造精致天宁。

4.1塑特色:挖掘特色,赋予主题

将天宁区按区域特征分为四个片区,主题分别是老城-烟火地气、古城-古香古色、东经120-智慧生态和郑陆-江南水乡。从街道家具、地面铺装、建筑风格、绿化景观和特色区域打造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设和更新策略。

电脑游戏画面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 2 天宁区城乡界面特色分区示意图

以天宁古城区“古香古色”的特色塑造为例,本区域是天宁古城区所在地,有丰富历史底蕴,有京杭大运河、关河、天宁禅寺等历史文化遗存,有红梅公园、青果巷、人民公园等公共空间,以综合性和生活性街道为主,街巷较狭窄,道路和建筑质量一般。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有以下三点考虑:①应精确识别各类街道的需求度,合理布局街道类型,以生活类、景观类街道为主要类型,减少过境的单一交通类型街道;②解决原有街道的杂乱无章、交通拥堵、街面不整等问题,突出历史文化特色,集约利用街道空间,保障充足和带有遮阴的慢行通行空间;③在城乡界面与腹地提供满足古城居住居民和游客需求的场所与设施。同时,在四个主要的设计维度提出特色塑造的策略(表1)。

表 1 天宁古城区“古香古色”特色城乡界面设计策略

设计维度

设计策略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设置应与地区历史空间特征和人文特质相匹配

保留富有特色或体现历史意义、特定功能的路名

体现道路承载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某种功能或特色行业的集聚

地面铺装

采用较高品质的地面铺装,提供充足的照明

鼓励设施能够灵活使用的沿街商业与艺术表演空间

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从标高、铺装等方面进行区分

建筑风格

对关键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原汁原味的整体保护,道路红线不再拓宽,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保持历史原貌

其他建筑争取延续历史建筑的风格,至少在界面上风格需要统一

绿化景观

应通过绿化等措施进行空间和噪声隔离,提升活动舒适性

沿街绿化与设施应兼顾景观与实用性,提升绿地的可进入性,避免绿化成为活动的障碍

延续历史文化相关的景观树

4.2理系统:划分类型,系统规划

以交通型、综合型、景观型、商业型和生活型五类核心界面对天宁城乡界面进行重新划分,基于每一类界面的特征与需求提出设计要点和更新提升策略。

以商业类型界面塑造为例,商业类型界面沿线以中小规模零售、餐饮等商业为主,是具有相当的服务及业态特色的街道,以消费性商业活动为主,兼顾有休憩、儿童玩耍、街头表演等活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以下要点:①应保证充足的步行空间,车行空间宜保持紧凑,以加强街道两侧的活动和视觉联系。②加强整体空间设计,营造怡人的空间尺度和环境。设施带、步行通行区和建筑前区的总宽度宜控制在5-10米,避免过于拥挤与空旷。当有室外展示、餐饮时,宜取宽度上限,当没有户外展示、餐饮时,宜取宽度下限。

图 3光华路现状图

图 4光华路改造提升示意图

研究选取光华路作为商业界面改造的示例(图8-9),光华路是贯穿老城核心区的主要道路,兼具城市交通和社区生活职能,街道空间分配合理,沿街界面丰富,功能业态完善且有活力。但存在现状交通组织欠佳、街道风貌陈旧、界面缺少梳理以及沿街业态落后等问题。同时老城区亟待需要构建一条具有鲜明烟火气特色的商业路线,光华路的某些路段符合这一要求,因此针对商业界面塑造的原则,研究提出了划定慢行交通专用道、规范店招门头、划定专用外摆区域、老旧界面立面焕新以及积极引入新业态等策略进行光华路商业界面的更新与塑造

4.3归人本:以人为本,活力流畅

基于调研和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导向以及界面优化提升的目标导向,研究认为新一阶段的城乡界面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核心原则,因此提出从功能复合、活动舒适、空间有序、元素丰富四个分策略打造流畅而有吸引力的人本界面。

以空间有序分策略为例,天宁区目前的界面中,空间不流畅是一个典型问题,是人作为界面的使用者最直观的体验,同时也是较容易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一个途径,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一是优化断面设计,解决交通要素混乱的问题,按道路类型进行功能分隔,即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隔离带(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带)-人行-建筑的顺序(图5);二是采用人性化尺度,保持空间紧凑和人行舒适的界面高度,从界面宽度、界面高度和宽高比的角度进行尺度约定。

图形用户界面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 5 道路断面优化设计示意图(来源:《上海街道设计导则》)

5天宁区城乡界面实施保障

天宁区分区分类的城乡界面优化提升措施主要建立在对天宁区城乡界面现状的分析和理想城乡界面塑造的目标上,但为了使这些策略能切实有效地对城乡界面的建设与更新进行引导,研究还从实施保障的角度提出了几点策略。

搭建公众平台,推进动态维护。建立“大类-子类”二级问题数据框架,推动公众日常监督、管理部门定期评估。以公众监督和管理部门监督两条线路出发,实时提供解决方案并适时调整规划设计引导,使城乡界面的建设与更新策略更加具备可实施性。

完善工作框架,加强协同推进。建设区级横向协调机制,推进部门引领、规划衔接、公众参与。在现有基础上,在区层面健全由自然资源、市容绿化、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平台,加强政策、信息沟通与共享,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街镇开展城乡界面建设和更新改造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准确、全面指导、支持和帮助。

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实施路径。以界面建设和改造项目为工作单元进行界面的现状评估,明确城乡界面更新建设的特色分区与功能类型后,提出愿景目标,将愿景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再以行动任务将子目标进行分解,并为行动任务为划分责任部门,注重过程管理,保障项目的实施。

探索激励手段,加强市场动力。探索建立界面更新中的激励政策体系,提升市场资金参与的动力,并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如根据实际情况在改善民生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提出建筑容量奖励、增加容积率转移条件等,激励市场方积极参与到城乡界面的更新过程中来。

区分更新模式,优化实施程序。针对不同界面更新和建设模式,实施差异化审批与实施流程。城乡界面更新改造往往涉及到控规修改,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和重要程度的控规调整情形,应按照重大修改、一般修改和局部调整实施差异化的审批流程,减少微小调整控规的审批周期,提升项目实施效率。

6结论与启发

以天宁区城乡界面调研为基础,以当地管理部门和界面使用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内外前沿实践经验为参考,本研究提出了“塑特色、理系统、归人本”三项分区分类的打造策略,其中“塑特色”赋予了天宁区内各个分区城乡界面一定的规划设计主题,再从详细的策略进行引导;“理系统”从不同道路类型分类的角度拆分规划设计要求,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归人本”则是用“以人为本”思想贯穿规划设计始终,以期在界面塑造过程中给使用者以更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三类对策基本涵盖了界面规划设计的所有考量角度,也突出了特色与重点,体现了分区分类的规划思想,与实施管理能较好衔接。

基于现状实施问题,针对实施管理方面的难点,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规划实施管理框架。以城乡界面动态维护平台加强公众参与度和问题解决效率,以部门协作框架建立横向协调机制以提升部门协作效能,以目标分解模型传导主要目标与任务以保证项目过程管理,以激励政策体系探索来引导市场参与动力,以不同更新模式优化实施程序。通过上述实施管理策略的制定,保证了规划对策更有效地对城乡界面塑造的引导。

7参考文献

[1]邓雪岚.城镇新街区外部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2,48(03):25-28.DOI:10.13719/j.cnki.1009-6825.2022.03.006.

[2]刘翠,刘娜.基于界面优化的街道活力营造——以上海多伦路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01):31-34+38.DOI:10.19892/j.cnki.csjz.2020.01.004.

[3]方智果,章丹音,熊承霞.基于近人空间视角的街道界面功能连续性指标研究[J].新建筑,2017(05):116-121.

[4]陈泳,赵杏花.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城市规划,2014,38(06):24-31.

[5]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03):104-111.

[6]匡晓明,徐伟.基于规划管理的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2,28(06):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