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整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简述土地整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熊辉

汉寿县自然资源局蒋家嘴自然资源所  湖南汉寿  415900

摘要:土地整理工程是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最强烈干预。目前中国的土地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土地整合工作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尚未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对于怎样在耕地的整合过程中,进行对自然环境的合理维护和改良,仅确保土地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促进对耕地生产的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程度的提高,以便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强加干预,这样一来一方面会使得地表构造产生变化,一方面又会给自然环境的组织构造产生质的变化。现如今中国的土地整合制度仍然处于不完善阶段,在这些地方往往通过扩大土地总量,来达到土地的均衡利用,而不能进入以改善耕地品质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而且到目前为止,土地整合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并不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平衡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其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土地整理工程的科学开展提供一定支持。

一、水环境的影响

(一)水文系统

由于对坑塘、河道、农田水利工程等各类基础建设的影响,造成土壤的地表水网络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1]。因此,如果进行河道截弯变向工程,会直接对周围土壤环境、植物发育情况造成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也会改变。河道上一旦建设了拦水大坝,将造成上下游河流的干涸﹑游憩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破坏等危害。在城市建设中使用的农田水利灌溉供水能力有限的情况,一旦地表土壤水供给不够,深度抽出地下水环境,将造成地下水位持续减少,还可能造成近海地区的海洋浸入地下水环境,进一步污染了地下水环境造成了局部地区水资源的不平衡。

(二)水体环境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会对附近的水体质量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如果在种植区域使用化肥,那么这些包含化学成分的化肥也会进入到地下水系统中,造成水体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距离城市、工业建筑区域较近的地区,会直接造成地下水受到重金属、化学物质的污染。而灌溉排水渠体系的建设,会通过大量的灌溉水补充地下水,同时不断地排出地下水,促进地下水循环,提升区域水质。

二、土壤环境的影响

(一)土壤性状

土地整理对区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土壤使用形式的调整,工程实施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有效耕地使用效率,最常用的土壤调整形式就是将滩涂﹑荒地﹑裸地调整为农田,将旱地变水田面积根据需求通过建设梯田、水渠改善农田结构[2]。实际工程实施中,因坑塘回填、水渠建设等工程施工而通过变更土地利用类型,并由此产生或影响原有的生态保护﹑降低生物多样性、土壤承载能力降低等风险。

(二)地表形态

按照泥土中包含的粉砂粒、中砂粒、黏粒实际占比情况,可以将泥土分成砂子、黏粒少的沙土类土壤,以及粉砂子比较多的黏土类土壤,一级一致性质的壤土类土壤。对于三种类型,第一种有着较好的透气性和通风性,第二类最差。土地整理工程中,会采用设备对土壤进行压实处理,或者是进行铲挖填埋等施工,造成土壤环境和土壤形态发生了改变[3]。具体来说:一是受到外应力的影响,土壤被迁移、破碎、沉淀,导致了土壤侵蚀,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缺乏问题突出。松散泥土颗粒被地表径流携带,在施工地块土壤凝集性弱,施工环境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增加冲刷能力导致土地营养缺乏。二是改变土壤透气性、粘结力、透水性和可塑性等理化特征,对土壤造成了破坏。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通过施肥提高了土壤的营养,农作物在这个阶段吸收的肥料较少,吸收利用率不断下降。这些物质存储在土层中,造成土壤大部分细菌死亡,土壤的活性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三是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造成土地原本的肥力发生改变。成熟耕地土质中含有各类矿物质、有机质,土体结构与功能均合理。但在整合工作过程中对土地填挖处理等,导致土壤养分发生变化,肥力逐渐下降。目前土地整理工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土地理化性质,一般会使用蚯蚓等生态菌肥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或者是对区域内土壤压实问题进行处理,机械松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此外,为了保证土壤的肥力,提升土壤的生物性能,也可以采用区域内撒肥料的方式对土壤进行处理[4]

三、生物的影响

(一)绿色植被

单一性土壤整合可以提高未开发利用的土壤资源的耕地面积,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伴随着土壤中植被破坏﹑植物产量在土壤整合后期大幅下降。新栽培植株生态适应性差,需要足够的营养供应和人工保护,其自身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差,不利于保护。

(二)生物种类

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由于需要通过机械设备填挖相关的区域,直接对原本的土壤表土熟化程度造成影响,土壤中细菌、真菌一级放线菌大量减少,削弱了生态系统分解功能,微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同时,土壤中的地表植被、动物品种和数量,也会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而发生改变[5]

。如施工中,很多时候需要将河道截弯取直,并且对沟渠进行硬化处理,造成生物栖息地不断减少。而对于水池坑塘,通过实施机械整理回填和清淤处理方法,确实有效地扩大了农田覆盖面,改善了水体品质,但同时也降低了该地区的生态种群,从而削弱了周围水体环境生态的稳定性。

四、气候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大量原有景观占用土地实施改造重建,严重影响土壤地表反射率,导致温度和空气的相对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变动幅度很大。工业、企业、商贸用地的扩张将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燃料焚烧后生成的温室气体含量也随之上升,高温值多次刷新,气象变动异常。对土地的大规模侵占,城市建筑高然耸立,电阻热量集中且面积变化很大,与城市温度值相差很大,热岛效应突出。

结语: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通过对农业水、田、路等领域的综合整治,以提升农业耕地效益,使农村的生态条件与自然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使农业生态的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趋向一致。但近年来,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增多,在客观上影响了原本的生态环境,使整个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土地整理给自然环境带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怎样客观评估这种环境作用成为一个难点课题,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参考文献:

[1] 李巧梅,赵尼尼.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价值工程,2021,40(29):62-64.

[2] 李为明.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中国房地产业,2021(35):128-129.

[3] 付如彩,曹伟杰. 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农家参谋,2021(3):195-196.

[4] 李斌.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6):126-127.

[5] 老世强.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思考[J]. 中国科技投资,202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