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乡村振兴的落实发展探究——以《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浪炳村村庄规划(2020-2035)》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乡村振兴的落实发展探究——以《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浪炳村村庄规划(2020-2035)》为例

陈浩瑾

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新时期的国土规划大背景下,随着《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1]号)的发布,“意见”明确加强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持之以恒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和乡村振兴背景,试图探讨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工作与村庄规划的关系,希望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区的规划转型,并着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村庄规划

引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的复杂区域,同时其还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共存与发展。农村地区改善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最为明显。

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宏观追求,是逐渐富强的中国提高农村土地综合价值的规划,既指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发展,又规划了美丽乡村该怎样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同党中央规划的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措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需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引导村民集中居住,集约利用村庄土地;严格执行“三区三线”控制,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其它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用地;引导非农产业相对集中布局;构建农村建设用整合与存量用地盘活的长效机制。

一、乡村振兴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1.1产业振兴主体单一

要实现产业振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单一依靠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从多数地区的产业振兴主体来看,尽管从表面上看是多方共同参与,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依靠政府来主导,农民处于被动参与局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规范不够完善,未能给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

1.2乡村特色消失

近年来,乡村特色消失的问题日益严重。

浪炳村红色革命文化特色逐渐被淡化,村庄内特有的昌江县革命遗址文化没有被充分的挖掘。浪炳村所处昌江黎族自治县,但是随着近年来乡村发展逐渐趋于单一化,黎族特色风貌未能在村内的街里巷内体现出来。

1.3乡村人才流失与内生产力不足

一是留不住,二是引不进。乡村经济条件落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医疗水平等都不完善,待遇比较差,难以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乡村人才匮乏,无法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及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本质为乡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的一体化规划,是“多规合一”的主战场之一。因此,在新型村庄规划下的体现,是需要尊重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习惯,充分融合和体现农村文化,生活和环境,在以推动农村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保留原汁原味的农村特色,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对农村生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

三、昌江国土空间规划对昌化镇定位产业引导

《昌江黎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提出打造优质高效

农业空间。围绕“做强优势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开拓新兴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形成四大特色农业发展区,大力推进农、工、旅融合协同发展。

    浪炳村所处的昌化镇地处昌江县西南侧的沿海区域。一方面,依附以棋子湾、海尾湿地为核心的滨海旅游供给。沿江旅游公路等向内陆延伸,形成海陆旅游资源全域融合。另一方面,依托沿海渔港养殖渔业经济,以海尾、昌化、新港渔港

为核心着力构建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条,建成的具有明显辐射效应的现代渔港经济区。昌化镇着力打造配套渔业加工物流产业,将建成昌化镇海产品加工物流基地,推动海上、陆地产业联动发展,加强渔港驱动。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昌江黎族自治县自组织编制实施村庄规划以来,全县参与的村庄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基础整治类和搬迁撤并类五种。根据《海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中村庄分类指引,对浪炳村资源条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将浪炳村归类为基础整治型村庄。

国空背景下的浪炳村村庄规划设计重点更趋向生态保护、农村住房布局、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浪炳村村庄现状

分析

4.1村庄概况

昌化镇位于昌江县的西南部。西南、西北濒临北部湾。距离县城58km、距离海口市区约196km。浪炳村位于昌化镇东南部,昌化江畔。村域总用地面积625.39公顷。

4.2人口及产业发展现状

浪炳村委会下辖1个自然村。就现状而言,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因此农业及其附属产业仍是浪炳村的支柱产业。农业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仅限于为本村服务的小商业。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产业发展潜力大但效益不高。

4.3村庄风貌

浪炳村所在的昌江县地处热带北缘,地势较平,气候温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常青,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现状公共建筑除少数庙宇外均为砖瓦结构为主,质量大多较好。村庄现状建筑以砖瓦建筑为主,质量大多较好,有少量建筑较为破旧,质量较差,周边绿化环境丰富,整体风貌尚可。村域内部道路主要通过通村公路,环村路及村内主要道路连通各个自然村。现状建筑已建成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村委会、小学、污水处理厂、水塔、变压器等,此次规划将重点打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4.4文化资源

浪炳村内浪炳小学遗址为昌江县革命遗址之一。1937年春,昌江县委遵照琼崖特委的指示,积极发展党组织,大力发展武装力量,坚持团结抗日,打退反共逆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学校的任务是教学和在群众中宣传抗日主张,使当地普遍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成为昌化江北沿岸抗日宣传阵地。大大地推动昌江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适时进行保护和修缮。

五、乡村振兴在村庄规划中的策略引导

乡村振兴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旨在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人才等多角度统筹考虑“三农问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和支撑政策,指导乡村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5.1编制“五级三类四体系”下的村庄规划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最后一环,有机融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用约束性指标控制村庄无限蔓延、侵占耕地的局面,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定位重新梳理村庄规划内容,进而更为实用地指导村庄高质量高品质发展。

5.2乡村振兴产业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宜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规划构建“三区一中心”的产业布局结构。以浪炳村委会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中心,规划设置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和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并将整个村域划分成生态种、养殖区;高效农业种植区;乡村文旅生活区三大区域协同发展。

浪炳村产业发展引导:保持和优化第一产业—充分利用农业用地,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种植高效益品种,提升农业产值。主要发展特色高效品种种植和生态林下经济。重点引导和鼓励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利用并挖掘浪炳村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及乡村旅游度假、田园观光等乡村旅游服务产业。适当结合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发展农副产品粗加工产业,禁止新增污染性企业。

规划参考《海南省村庄规划管理条例》第十二条及《海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根据浪炳村发展需要,预留占建设用地规模5%的区域作为村庄建设用地留白用地(机动指标),供农村居住、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申请使用。

5.3遵循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区三线”

5.3.1落实“三生空间”

国空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围绕“三生空间”,遵循“生态重保护,生产重发展,建设重控制”的管控要求。对浪炳村的三调及现状生活、生产、生态空间进行考量,并结合“多规合一”对浪炳村进行合理的用地分类,另外对浪炳村村域内资源环境进行承载能力评估,并在此次规划中对村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及土地整治修复两大类管控规划。

5.3.2落实“三线”

落实村庄开发边界:合理安排浪炳村的乡村建设用地,优先满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农民建房需求;零星点状乡村建设用地指标由乡镇统筹,可在村域内腾挪优化存量用地指标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平衡,也可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 5%机动指标中平衡。规划将农村居住用地、村庄道路用地、农村游览接待用地纳入村庄建设用地开发边界;乡村建设用地遵循昌江黎族自治县总体规划,乡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宜高于上位规划指标要求;新建宅基地每户建设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在175平方米/户。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依据现阶段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按照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原则,落实《昌江黎族自治县总体规划(空间类 2015-2030)》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范围、边界,确保浪炳行政村村域内基本农田总量不变。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5.3.4特色风貌塑造

注重保护村庄所依存的自然景观特色风貌;建筑与道路的布局顺应山丘等自然地形走势;延续传统村落的特点,打造以本土植物为主的柔性边界。

浪炳村内革命遗址为昌江县革命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适时进行保护和修缮。以最严格的方式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加强历史资源活化利用。

浪炳村全村建筑均保留原有乡村建筑风格为主,传统风貌建筑应保留原屋顶样式。部分重要节点建筑侧立面外墙可进行彩绘关于农耕文化、乡村传统文化等内容丰富多样的文化墙。建筑风貌和布局应体现黎族自治区的本底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

5.3.5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回流与引进机制

可以通过政策优势,吸引人才回流,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增加人才建设资金投入,改善住房、教育等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推动人才回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思想建设,从思想上引导各地人才回乡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尽力为回乡人才提供所需资源,健全人才回流机制,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乡村文化不仅需要本土发展,还需要对外借鉴交流。从各高校、各行业引进优秀人才,推动高校毕业生和有经验的工作者共同发力,优化乡村人才环境,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5.3.6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

浪炳村属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村庄,因此在当前发展阶段,适当注重开发新式旅游产品,改善原本单一化和同质化的现状。

深入挖掘地方生态、黎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特色、红色革命遗址等元素,创设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活动,注重集合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和文化教育等一体化旅游产业链,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区域特色开发创新性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5.3.7进一步推进乡村发展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高公众参与。开展村落规划建设时,应该充分寻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村落基本情况的调研工作,对农田耕地,房屋住宅使用,用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综合了解。与村民进行密切和深度的沟通对话,让村民当家作主,参与到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中,既有利于减少村民对安排的不解和矛盾,同时有利于加强了解,保障计划的切实落行。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是表达农民生产生活愿望的蓝图、是协调农村空间保护利用的平台、是提升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的手段、是依规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依据。

本文以浪炳村为例,立足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着力推进乡村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特色文化及文化挖掘、以及发展模式转型等方面,针对性制定规划路线,着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