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教师美术课程体系建构—基于乡村地区美育匮乏的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本土教师美术课程体系建构—基于乡村地区美育匮乏的现状

吴天琪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美育作为学校教育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乡村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能难以负荷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学生对美育上的缺乏及渴求可能进而导致其心灵资源的匮乏。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城乡帮扶等方式,实施美术教师跨校任教、集中培训本土教师或者派遣支教老师任教,促使该地区形成一种良性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乡村地区对美育的需求。通过这种建构的体系授予本土教师美育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艺术性,保证孩子持续地接受美术影响并开发大脑潜能,从而培养更多相关方面的人才。本土教师传授的美学基础知识,通过图形与文字的结合,传达较为直观的知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未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本土教师;美育

一、研究目的

在原有基础上促进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现状。在本土教师体系中,以老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教学中心,利用科学的美术教学课程和独特的启发引导模式,注重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心理素养的双重提高,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体系和一种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相对较高的美术基础,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种教学体系与教育运行机制,有利于丰富老师的教学经验、提升其教学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挫折承受力和情感表达力,从而实现更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扶贫,助力国家素质教育的普及。从个体层面来说,这种体系为乡村地区提供了一部分教育资源和培育师资力量,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美育课程。美术教育一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加强和父母交流的频率与效率,有利于家庭和睦,帮助农村儿童接受更适合的教育;二能够给学生们打开一扇看外面世界的窗户,填补更多留守儿童心中的空虚感与孤独感。从现实层面来讲,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中,部分家庭仅仅是经济上的脱贫,但在教育方面同一般家庭的差距依旧存在。我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脱贫,更需要思想上的脱贫,这就对此类良性教育体系提出了不小需求。其次,教育的稳定性与支教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而这种良好的教育体系一旦建立,并与原本的教育体系基础相融合,便会使教育变得连贯起来,大大提高教学成效。此外,这种教育体系还可以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间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速乡村振兴。

基本模式

1、本土教师基本教学课程与艺术相结合(专业与艺术结合的方式)

就教育来说,不论是什么科目,在本土教师体系中,都应该属于同一个广袤的文化环境,而绝不应该是一个被孤立、被限制和被封闭的体系。艺术和教学是一种自然而广泛的关系,如果离开美,学科教学就苍白如纸。因此,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教学,能够激发乡村地区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拓宽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艺术课程创新,结合当地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小学:

小学生较为活泼,注意持久度差,因此可以尝试带领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自然给予人类很多宝贵的资源,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发现无穷无尽的"财富"。美术教学同样可以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在农村,田地里的秸秆、稻草、泥土,小溪边的鹅卵石,树林里的树叶、小草,都是美术课堂上能够使用的教学资源。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贴近他们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同时,废弃物再利用也是一种增加美育资源的有效方式,废弃的报纸、塑料瓶、塑料袋、纸板、旧衣物等,也能够成为美术课堂上很好的教学材料。利用废弃的塑料袋和纸张举办时装秀,利用废弃报纸完成艺术雕像,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绘画或装饰,都是很好的美术创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美术的动力。

初中:

通过完善学生作品评价方式,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在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因课时少,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在课间完成,美术教师则在课后通过打分或者评等级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可见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十分简单,学生也无法根据教师评定的结果判断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在实际上,这种单一、老套的方式对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起不了太大作用。教学中有效的评价方式有许多,而学生自评就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评价作品,他(她)的美术观察能力、鉴赏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效果或许大不相同。当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时,通过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他(她)就能够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与周围同学互相取长补短,总结出注意事项。当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时,则能从明显的进步中获得充足信心,这对后期的学习大有裨益。另外,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也可作为有效补充。

高中:

知识改变命运,科普美术学习带来的益处。第一,可以建设乡村美术展览馆,学校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装框并在此陈列。通过此举增强学生绘画的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家长的自豪感。第二,面对艺术高考的路线越来越宽泛的现状,适当教授学生系统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例如素描、色彩、速写等,为有意走美术高考路线的学生打下基础。第三,组织户外写生,这也是学习绘画的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过于理性的书本知识会使学生缺乏生命体验感,只有真正地融入自然,学生才会对艺术产生深切体会,获得创作灵感。在这一点上,户外写生能帮助他们激发兴趣、开拓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户外写生还需要同学们都能自觉地服从和服务集体,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从而大大增强团队意识。

、实施方法

1、美术教师跨校任教

美术老师跨校任教,可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方面,这有利于美术教师在教学问题上进行讨论交流,推动当地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此举也有利于学生相互借鉴、学习参展的美术作品。以四川省达州市的农村偏远地区为例,在考虑时间长短、距离远近、学校生源的情况下,联合此地区临近的几所乡村学校,利用空教室实现美术教师的跨校任教,可极大缓解美术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

2、派遣支教老师任教

在各省,利用大学这一平台建立大学生下乡支教基地,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实干能力,还可为教学资源紧缺的乡村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同样以达州农村偏远地区为例,以各乡镇为单位,联合周边的农村小学,建立大学生下乡支教基地,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现象。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下乡支教,会学到很多美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本土教师完善科学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

、总结

美育方面的匮乏,会导致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语言僵化、缺乏沟通,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建立本土教师这种良性的教育体系,搭建起教师-本土教师-学生链条,可以实践创新的教育方法,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持续推动教育公平,达到教育的连贯性,社会效益显著。

针对学生,将美育与心理健康、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更为直观的图画减少孩子厌学情绪,增加学科兴趣的同时,利用美术促进儿童提升鉴赏美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有利于儿童美术素养与学科素养、心理素养的共同提升。针对教师,直接授予技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地区美术教育匮乏现状。乡村支教活动毕竟具有流动性,无法成为根本的解决手段,而通过构建本土教师美术课程体系,提升乡村地区本土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而促进乡村地区美育现状的改善与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稳定性等优势。针对整体,分期组织,针对性强。分期集中对本土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性强,还可根据当地实际做出适当调整,做到循序渐进。根据乡村地区实际情况调整教材、授课PPT等,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同时,这种体系还基于美术教育课程的委托或合作课题研究实践,开展教学实验活动,从根本上保障教育扶贫现实价值的实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俊杰,屈健.非遗美术与西部美育的协同创新——以关中地区的国家级非遗美术为中心[J].美术研究,2021(05):17-18.DOI:10.13318/j.cnki.msyj.2021.05.007

[2]梁玉彦.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美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