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段分析报告的撰写要点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3

乐段分析报告的撰写要点探讨

黄金城[1] ,黎书宏[2]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 要]乐段的结构虽然相对短小,但基本上也包含了音乐的绝大部分要素。乐段的分析报告涉及到了调性分析、终止式判断、结构分析等多个层面,写好了乐段的分析报告,对于其后写作更大型的曲式报告就更为得心应手了。本论文以具体作品实例为切入点,展示了乐段分析报告的撰写要点。

[关键词]乐段;陈述结构;分析报告

和曲式结构的分析报告不同,乐段是一种比较小的结构,在写作的时候,要求比较细致,有时候需要对很细小的音乐元素进行阐述。对于初学者来说,乐段的分析报告可以面面俱到,可以从调性、和声、小节数甚至更多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等有了一定功底,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则可以择要点、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论述。

乐段分析报告的写作,一般按照两条逻辑顺序进行描述,一是总-分-总,二是先后顺序。

一、莫扎特作品片段分析报告撰写范例与要点评述

谱例1   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MS1-8

该段落为乐段结构,A大调,6/8拍,单一调性乐段,两乐句乐段,两个乐句均为4小节长度,结构方整,为方整性乐段,乐句材料平行,平行乐句乐段。

乐句I内部结构为1+1+2,综合性结构。主题核心为第1小节,八六拍,优雅律动,富有动感。这个主题核心在第2小节采用下二度模进,进行巩固。第3小节采用主题核心后半部分紧收的节奏型进行展开,并在第4小节,到达主调的K46-D,半终止结束。

乐句II材料回头,和乐句I平行。其内部结构和旋律发展手法与乐句I完全一致,并在第8小节,采用K46-D7-T的终止式全终止结束在主调上,结束了整个乐段。

综上,无论是从主题核心的呈示-巩固-展开-收束,还是乐句内部的结构布局,乐段内部两个乐句的写法、次级结构安排等方面,莫扎特的这个乐段都是非常典型、非常传统的古典方整性乐段写法。

【分析报告点评】上述分析报告先总的论述这个段落是乐段结构(而不是乐句或单二等其它结构),两个乐句,调性单一,结构方整,材料平行,从总的角度对这个乐段的特点和属性做了阐述。然后按照分开论述的顺序,分别论述了该乐段内部乐句I、乐句II各自的特点。最后又总的阐述了这个乐段在内部写法、次级结构等方面所具有的总体性特征。这即属于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先后顺序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对这个乐段总论以后,按照乐谱呈现顺序,先论述乐句I,然后论述乐句II,并且在乐句I的内部,根据整个乐句的特点,先阐述第1小节,再阐述第2小节,然后阐述第3-4小节。乐句II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阐述的。这即属于先-后的逻辑顺序。

从总-分-总、先-后这两条逻辑顺序来对这个乐段进行分析报告的撰写,可以做到清晰清楚、有条不紊。

二、柴可夫斯基作品片段分析报告撰写范例与要点评述

谱例2  柴可夫斯基《云雀之歌》,MS1-8

     

该段落为乐段结构,G大调,3/4拍,单一调性乐段,两乐句乐段,两个乐句均为4小节长度,结构方整,为方整性乐段,乐句材料平行,平行乐句乐段。

主题核心出现在乐句I的前六个音。这个主题核心采用了前紧后松的宽放节奏手法,且短短六个音,分别采用了弱起、紧凑的三连音、跳音、环绕的旋律等手法,内涵丰富,信息量大,这预示着这个核心动机可以挖掘,在音乐后面可以展开的基因、因素很多。主题核心呈示以后,紧接着原样重复予以巩固,后面的展开均采用这个核心动机的前四音裁截材料,主要采用了合首变尾、模进、重复的手法进行展开。

乐句I内部结构为2+1+1,分解性结构。乐句I内部还可以分成3个乐节,主题核心与它的重复,为乐节I;主题核心的前四音裁截片段加上它的三次合首变尾,为乐节II;紧随其后的对四音裁截片段的连续模进,为乐节III。最后,在第4小节,以S-D在主调G调变格半终止结束。

乐句II材料回头,和乐句I平行。其内部结构和旋律发展手法与乐句I高度一致,只是在乐节III对裁截的四音片段强调了连续的下二度模进,并在第8小节,采用S6-D7-T的完全终止结束整个乐段。

综上,这个乐段整体表现出乐汇群的特征,通过各个乐汇群的再组合,形成明显的两乐句平行乐句乐段的结构,其它在旋律手法的运用、和声终止式的设计、单一调性的保持,以及内部次级结构的安排等方面,还是非常典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乐段的写法。

【分析报告点评】这一个乐段的分析报告也采用了总-分-总和先-后的逻辑顺序。先总的论述这个段落是乐段结构,两个乐句,调性单一,结构方整,材料平行,从总的角度对这个乐段的特点和属性做了阐述。然后分开论述,乐句I、乐句II,最后又总的阐述这个乐段在和声设计、调性维护等方面所具有的总体性特征。属于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先后顺序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对这个乐段总论以后,按照乐谱呈现顺序,先论述乐句I,然后论述乐句II,并且在乐句I的内部,根据主题核心的发展特征和乐汇群的再组合情况,先阐述乐节I,再阐述乐节II,然后阐述乐节III,最后在第4小节,半终止结束。乐句II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阐述的。这即属于先-后的逻辑顺序。

最后,这个分析报告对六音核心动机单独开辟了一个段落进行论述,是因为在柴可夫斯基的这个乐段中,这个六音核心动机特征明显,作用突出,在整个乐段的发展中起到了组织结构全曲的独特作用。单独开辟一段进行论述,属于重点突出,聚焦要点。

三、魏纳·莱奥的乐段分析报告与评述

谱例3  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Op.14,No.1(第一乐章),MS1-12

 

该乐段节选自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Op.14,No.1第一乐章的前12个小节。为了看到不同分析家关于乐段分析报告的写法,此处摘抄匈牙利著名理论家魏纳·莱奥经典著作《器乐曲式学》第166页关于贝多芬这个乐段的分析报告,为保持原著的味道,对于极个别过时且当代读者不熟悉的曲式术语,此处仍然原文保留。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综合乐段:4+8小节(1-12)。有趣的结构。前四小节是个乐句,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后八小节先是四次动机密接(分解三度不断向低音区进行,并相互交织着重复,5-6),而后是一个双动机(两次各一小节),动机重复时提高一个八度(7-8),在双动机之后是个双片段(每次各两小节),片段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9-12)。十二小节的综合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停在半终止上开放着。”[3]

可以将魏纳·莱奥的综合乐段理解为对比乐句乐段,详见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第39-40页对综合乐段的定义:综合乐段是由这样两个乐句组成的,它们主题的材料性格不同。[4]

【分析报告点评】可以看得出来,魏纳·莱奥的这个分析报告仍然是按照总-分-总和先-后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的。

先总的论述这是一个综合乐段,然后分别论述前乐句、后乐句。这是总-分的顺序。

先后顺序体现在先讲乐句I,再讲乐句II。并且在论述乐句II时,按照5-6、7-8、9-12的小节先后顺序逐次讲解。

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中绝大部分对乐段的描述是非常简洁的。主要聚集在乐段内部各个乐句的终止式和乐段总体比较突出的特征。如下例:

谱例4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二乐章),MS1-16

这一个乐段,在主题核心的呈示、巩固、展开、收束,旋律的发展手法,和声的布局、两个乐句材料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曲家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如果要将这个乐段写出一个长达两、三百字的分析报告,都不会太困难,但魏纳·莱奥在此处只采用了短短的一两句话来描述这个乐段:“主要主题是乐段(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后乐句用十六分音符将伴奏音型化。”[5]

、其它写作范例参考

谱例5 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18首》之一《即兴曲》,MS1-8

该乐段节选自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18首》之一Impromptu《即兴曲》,这部作品被题献给瓦瓦拉·马斯洛娃(Varvara Maslova,1839-1905)。f小调,有节制的快板、中庸的快板,情绪欢快诙谐的,3/4拍,整体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此处节选的是第1-8小节,属于复三首部的单三首段部分。4+4方整性结构,平行转调乐句乐段。乐句I(第1-4小节)内部结构为1+1+2,综合性结构。核心动机为前六个音,特征表现为采用弱起,逐步放大的节奏宽放手法,配合上下环绕的旋律走向,连奏、短断音、重音的演奏技法,使得这个主题核心虽然短小,但很精致。这个六音主题核心动机采用变头合尾被强调巩固了一次,在第3-4小节采用对一拍内的上二度附点节奏型连续下二度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在第4小节进到f小调的属七和弦,半终止结束,从而结束了乐句I的呈示;乐句II(第5-8小节)的内部结构和发展手法和乐句I一样,只是在结束的时候采用D7-T转调结束在了A大调上。[6]

谱例6 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18首》之五《冥想曲》,MS1-8

 该乐段节选自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18首》之五Méditation 《冥想曲》,

这部作品被题献给瓦西利·萨福诺夫(Vasilii Safonov,1852-1918) 。D大调,

9/8拍,稍快的行板。整体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此处节选的是第1-8小节,属于复三首部的并列单二的第一个乐段。结构方整的平行乐句乐段,4+4小节。乐句I(第1-4小节)内部结构为1+1+1+1,周期性结构。句首在琶音背景上奏出一个短长节奏型的五音动机,上五度跳进以后,旋即反向的下二度级进,最后停在上行二度的长音上,仿佛是欲说还休,引人沉思。这个动机紧跟着采用模进被强调了一次,随后被以下七度大跳开始的两个1小节长度的分解和弦展开,并在第4小节采用离调性和声DD7-D7结束乐句I。部分分析者很可能此处乐句I末尾的这个和声分析成A大调的D7-T,结束在A大调主和弦的属音旋律音上,这种分析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右手内声部的那个还原g音一直持续了九拍,贯穿了整个小节;乐句II一开始回到主调D大调上,内部结构和乐句I保持一致,在第7-8小节转调结束在A大调的K46-D7-T的主音旋律位置上。

[7]

实际上,在分析报告中,这个乐段还有很多可以写的地方。比如第6小节第7拍的和声手法中,此处从下往上分别是升D-升F-A-升B,对还原C采用了等音升B记谱,升B等于还原C,从下往上分别是升D-升F-A-C,刚好解释成进到主调上方属方向调性的重属导七和弦。但这样写,容易面面俱到,将分析报告写散了,收不到尾巴。因此,分析者在撰写分析报告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写清楚这个乐段的重点和典型特征就可以了。

结语

乐段的分析报告涉及到调式调性的分析、终止式的判断、乐句内部结构等等多个方面,基本上把正式进入曲式学习之前的基础性知识点都涉及到了。由于乐段的结构相对较小,涉及到的细节层面相对较多,写好了乐段的分析报告,对于其后写作更大型的曲式分析报告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备注:该论文为成都大学2020年度教材建设项目“乐段的种类”阶段性成果。】

 1黄金城,男,1980年11月生,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导,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

 2黎书宏,女,1989年6月生,硕士,讲师,菲律宾女子大学2022级音乐专业在读博士,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教师

3 [德]弗雷德里克·拉蒙德编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04.P166

 4[匈]魏纳·莱奥著,张瑞译. 器乐曲式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8.P39-41

5 [匈]魏纳·莱奥著,张瑞译. 器乐曲式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8.P145

 6黄金城著.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创作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10.P4-5

7 黄金城著.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创作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10.P51-52


[1] 黄金城,男,1980年11月生,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导,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

[2] 黎书宏,女,1989年6月生,硕士,讲师,菲律宾女子大学2022级音乐专业在读博士,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教师

[3] [德]弗雷德里克·拉蒙德编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04.P166

[4] [匈]魏纳·莱奥著,张瑞译. 器乐曲式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8.P39-41

[5] [匈]魏纳·莱奥著,张瑞译. 器乐曲式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8.P145

[6] 黄金城著.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创作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10.P4-5

[7] 黄金城著.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创作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10.P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