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探讨

汪奕君

十堰市人民小学  442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寻找创新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开放起来,争取利用全新的教学路径来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从这个角度思考,思维导图走入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更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数学;思维导图

引言

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主要是指利用图形展示的方式,将知识中原本看不到的思维结构和方法以树状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中央向分支方向反射的图形中,找到知识的层次关系,完成对知识的立体化搭建。将这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以达成减负增效的要求为目标,完成知识的立体化呈现。这不但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可以实现零散知识集中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过程规模化,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科学,数学解题更加准确高效。

一、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隐性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有着知识点多、学习范围广、学习难度大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逻辑思维发展不足,面对逻辑关系复杂的问题,往往表现出不愿意主动思考,甚至抗拒解题的现象。面对这种学习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并在解题中实现归纳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目标,开展思维导图的设计和绘制,将问题、案例、任务安排至导图中,使知识逻辑关系的呈现立体清晰,使学生思考更为主动,数学课堂更加开放自由。在教师的引导带动下,学生逐步摆脱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获得学习技能的快速发展,并找到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解题的技巧,实现知识获取效率的提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将数学启发式问题设计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思考问题,并结合各类知识要点完成问题解答,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更为流畅,学习效率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成效。

二、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剖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导图的形式来形成思维的剖析,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思维剖析就是要让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简单和直观。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问题的时候,这部分知识往往会连带很多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习题内容,信息量比较大。这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数量关系归纳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初始问题之上,进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另外,思维剖析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形成多种形式,也是课堂兴趣激发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以往学过的面积推导方式、圆形的推导思考、整个思考过程展示出来,逐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总之,利用思维导图对数学思维进行直观、清晰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从而熟练应用于计算、解题过程中。

(二)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数学知识脉络,突出重点知识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属于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会相对比较吃力,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点,学生通常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不愿面对这些困难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要坚持以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减负增效”“以学生为中心”等教学理念为导向,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思维导图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绘制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思维导图,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学习内容记录下来,绘制成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脉络,了解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包括对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并学会运用直尺测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顺势导入思维导图。利用树状图或网状图,将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用双横线或鲜艳的颜色进行标记,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通过提出此类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交流、探讨,引导学生适当借鉴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利用文字、线条、色彩和图案,将教师提出的问题绘制成思维导图,挨个进行解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三)启示诱导,发散思维

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明确标注课堂上所要解决的困难以及重点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整体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将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之后,应该使学生找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有条理地了解知识概念间的联系。教师应该不断地启发学生从层次分明的结构上进行思考和总结,构建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分析。如在教《数字与信息》时,老师用思维导图将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分别标注出来,请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二者的特征及关系,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分析等活动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教师分两个支点标出“因数与倍数”算式使学生在思考与观察中正确认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依存关系,促进学生在认识因数与倍数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序思维的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学习,带领他们从图形结构上探索并发现数学本质规律,促进他们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能够充分启发其创新思维并结合现有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思维训练的工具,在教学改革下逐步进入到数学课堂中,成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下,面对减负增效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解题效率不高的问题,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实现零散知识的集中化呈现,隐形知识的显性呈现,让数学思维练习更为高效,有效弥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足的缺陷,实现小学数学工作高质量的实施。面对思维导图产生的教学变化,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主动进行创新,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数学知识脉络,突出重点知识,并构建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以往知识的复习,以及新知识的预习,实现课堂学习效率显著提升,真正意义上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实现减负增效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化飞.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52—53.

[2]廖雪莹,史春蕾,张静静.思维导图在小学生数学知识结构评价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分数”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2):86—89.

[3]肖楠楠.借“图”发挥启思维,化繁为简增实效——例谈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2(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