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孙滕

山东鸿禹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 枣庄 277000

摘要: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对项目管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分析和应用都要求具有实时、快速的特点。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效果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当前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应用

1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管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改变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传统组织和管理方式,重组单位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提高单位效率和效率的过程,加强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管理的内涵,是单位信息化管理的前提。(1)信息管理是实现本单位管理目标的过程。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准确和快速获取而忽视信息的决策作用。(2)信息管理不是简单地与技术集成,而是集成、创新和改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当信息系统与当前的系统、组织和其他行为发生冲突,并且当前的管理层需要真正的创新时,单位应通过改进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来创新管理,并重新检查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和其他管理方法。(3)项目信息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信息化建设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项目的实际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影响水利工程管理的因素

2.1施工技术的管理

作为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施工技术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技术选择的合理性。水利工程建设将采用不同类型的施工技术。这些技术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所选技术的合理性较低,也会增加施工变更的问题,这将影响水管理活动的效率。二是施工工艺流程的实施。每种类型的施工技术都由几个过程组成,每个过程都密切相关。如果在施工技术实施过程中未按工艺要求完成作业,也将直接影响管理结果的合理性,无法满足相应的管理要求。

2.2技术人员投机心理较重

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信息维护的管理人员主要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信息维护,这些维护工作是在前人的技术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从事信息管理的人员没有独立的创造力。技术人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仍然使用传统的技术管理方法。虽然系统的变化对员工来说相对较高,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变化意识,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并且有投机心理,这导致了信息建设管理在实际管理中的困难。

2.3施工成本的控制

施工成本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材料的成本控制。根据统计数据,建筑材料的应用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每个环节的管理质量也会影响建筑材料的损耗,从而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第二,施工技术成本控制,约占总成本的20%。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和技术流程的实施状况将影响技术层面的成本支出。第三,施工设备的成本控制、采购成本、租赁成本和维护成本将影响项目的最终成本。第四,劳动力成本、选定劳动力的施工水平和施工人员的安排将导致工程成本波动。

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优化策略

3.1创新信息化施工管理理念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涉及面广、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制约因素,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以信息化建设为标准,逐步加强其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等措施,应明确底层施工标准,并结合人员需求,明确施工人员和主要职责,明确人员管理和施工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施工方向。例如,在创新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建设方案时,应采用3S技术。(1)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干旱灾害损失评估、大面积水质监测和土壤侵蚀监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空间信息采集、地面接收、预处理、地面测量和信息分析。(2)地理信息系统(GIS)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它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动态预测等功能,是水资源信息管理和分析的重要手段。(3)卫星定位主要由空间数据输入、空间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输出等子系统组成。它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建模,并及时提供空间、动态和多尺度信息;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控制和用户。广泛应用于防洪减灾、水文监测与报告、水资源实时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水利设施建设和安全监测等领域。3S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综合应用优于单一应用。

3.2严格把控原材料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活动中,还需要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从实际应用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内容:一是做好水利工程区基本情况的梳理,根据梳理结果拟定配套的原材料采购计划。该计划明确了材料类型、基本参数、采购数量等内容,严格按照要求完成采购任务。其次,在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还需要检查材料证书、出厂报告、理化财产等内容。除了更换不合格的材料,他们还将根据合同要求赔偿。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将临时存放在堆放区,以保持环境通风、干燥和凉爽,减少材料变质。

3.3优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质量效益是衡量水利工程效益的重要指标。为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其优化效果。一是全面推进一票否决制实施,加强对水利建设各方面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二是设立监管电话。信息管理部门通过热线进行监督,以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确保水利建设质量,同时也提高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例如,水利通信和网络技术为水利信息的高效可靠传输和传输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种类繁多,如短波、超短波、模拟微波、数字微波、集群通信和卫星通信。水利信息网络是由水利部门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互联形成的。根据服务领域和保密性的需要,可分为政府外网和政府内网。1994年,在X.25公共网络的基础上,国家水资源信息中心建立了全国实时计算机广域市水雨情信息网络,为水雨情实时传输提供了重要渠道。此外,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基于水利通信和网络的特殊信息可视化应用平台,可以大大节省资金和时间,提高会议效率,适应特殊情况。例如,随着计算机应用、硬件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储器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大型软件,用于创建、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管理和控制数据库,并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管理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涉及文本、数值、地理空间、多媒体等数据类型。

3.4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活动中,还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一是在初期组建管理团队时,要做好对应聘者综合能力的评估,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选择最适合的成员组建管理团队,为后续活动奠定良好基础。第二,管理团队还需要在工作中做好日常培训,包括现场管理规范、应急处置指南等,培训活动结束后也会及时进行能力测试。测试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以提高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确保培训结果的可靠性。

3.5建后管护责任和主体的落实

除上述相关内容外,在水利工程管理活动中,还需做好施工后管护责任和主体的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内容进行梳理,了解不同管理内容对应的责任部门,从而建立满足现场管理需求的责任管理体系,细分各部门的管理和保护职责,改进管理和保护过程的目的,提高管理和保护结果的可靠性。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建成后,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围绕责任主体细化责任制,提高管护工作的可靠性,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施工管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可以积累相应的经验,为不断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风在.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8):195-196.

[2]钟绵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2):192-194.

[3]肖波.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工作[J].数码设计(上),2021,10(2):58.

[4]武光辉.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1,19(1):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