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热爱劳动”主题单元学习情境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浅论高中语文“热爱劳动”主题单元学习情境的创设

史连琴, ,文迪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55800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成为提高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热爱劳动”为人文主题单元,以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和描写劳动的古诗为载体,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和劳动精神,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由于统编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时间不长。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统编教材可以得知,“劳动光荣”主题单元的选文差别极大,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整体把握,全方位研读符合统编教材的设计思路,围绕真实的语言情境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一、 “热爱劳动”主题单元学习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一)学习情境有利于劳动教育的落实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教育构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立德树人理念,发挥语文课程在立徳、增智、强体、育美上的综合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因此,以“热爱劳动”主题单元为依托,探究语文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是实现以劳育人的现实需要。与小学生、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更加抽象,而且学习带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尽管如此,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因为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加深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及学生与编者的深度对话,从而使得学生对文本能自我解读,并且更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学习主题。

(二)真实劳动情境创设有助于劳动美品德的形成

多数教师在“热爱劳动”主题单元教学时主要选择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问答法、以及讨论法等常规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教学方法能够简洁明了的推进教学进程,快速传授知识,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我们都知道,一般而言讲授法更适用于原理、公式等知识,而“热爱劳动”主题单元中的选文“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形成以教师为主体,这样的话就很难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枷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核心素养发展难以实现。新闻类文体具有实用性特征,而“热爱劳动”人文主题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和思考中实现劳动素养发展,因此,在教学时应紧扣实践性特点,教师应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来达成单元目标。此外,设计实践活动也是有效落实单元目标实践性的方式,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虽然也会有意识地去联系学生生活来进行实践活动,但多是打扫卫生这些简单的活动,没有真正创设能够发现劳动美的真实生活情境,也就不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这些较为深层的内涵。

(三)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兴趣的培养,为了省事直接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却不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且对教学来说只会起反作用,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所背诵古文的意思,那么他的背诵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使他对课文提不起一点兴趣。而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能够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能使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热爱劳动”主题单元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路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以“热爱劳动”为人文主题,该单元由新闻作品和诗歌组成,第4课由三篇人物通讯构成,第5课是新闻评论,第6课是两首古诗。该单元课文“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树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而要让这种劳动观念深入人心,需要老师创设学习情境来达成。

(一)创设问题导向式学习情境

学生在学校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教师也没有去专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情况下,创设问题导向式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课堂成为交流观点的场所。创设问题导向式学习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其关键就在于问题,如果问题不恰当或模糊不清就不能发挥问题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杂家水稻养不养人的事?《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通讯,为什么要写张秉贵1949年的事?张秉贵“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取吗?张秉贵热情推销,顾客不烦吗?张秉贵女儿生病了,他还满脸笑容不奇怪吗?张秉贵为何不送小女孩一块头,非得拿掉一块?为什么要以农民送公粮的诗歌结尾?张秉贵是不是离我们太远了,现在还应提倡这种精神吗?《“探界者”钟扬》为什么写钟扬自作主张开结婚证明?为什么说钟扬是“探界者”?文中一直写钟扬“过劳”,为什么死因是具有偶然性的车祸?怎样理解《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中“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学生寻找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解课文的过程,创设问题导向式学习情境,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上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通过梳理文章内容,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更加开阔。

(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新闻类文体具有实用性特征,而“劳动光荣”人文主题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和思考中实现劳动素养发展,因此,创设学习情境应紧扣实践性特点,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来达成单元目标。设计实践活动是有效落实单元目标实践性的方式,教师有意识的去联系学生生活来进行实践活动,让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农学家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选育“超级稻”;他勇立潮头、引领创新,他的劳动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并引导着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热情周到地做好售货工作,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探界者”钟扬》中,钟扬是个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和教育专家,他在不同领域里所作出的杰出成就,都是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不懈探索的结果。他们三位都是杰出的劳动者,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上完这三篇课文后,在基于人物通讯这一写作特点的分析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创作情景:访问一位劳动模范或身边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把他的事迹与品格介绍给同学,并说说对自己的影响。

新闻无处不在,新闻活动具有很高的实施性,教师在讲授新闻作品时可根据课文内容、体裁安排活动。统编版必修上册中新闻作品的人文主题是劳动,新闻体裁主要有人物通讯及新闻评论两种,结合劳动的主题进行新闻采集活动,撰写新闻作品,在新闻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徐志伟老师曾针对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教学提出“做中带学”,边做任务边学课文,基于新闻作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此来完成部分教学目标,假设学生是一名见习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围绕“热爱劳动”这个主题创设了如下情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劳动,劳动随时都在发生。但我们基本没有关注过劳动的现场,没有思考过劳动的意义,更没有想过如何把劳动的现场变成文字让更多人看到。如果你现在作为一名报社见习记者,你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需要你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走进身边的劳动者,把最平凡却伟大的劳动者带进文字里,以此来感受这些劳动者的温暖,记录劳动者跳动的脉搏。你自己确定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对象;编制采访提纲,拟写采访手记;写一篇人物通讯。

通过新闻采集活动,一方面在采访的过程中复习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一方面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创设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学会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扩充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给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悟,形成自己的理性认知。读者往往需要仔细思量、揣摩文本中不具体、抽象的语言后,才能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将这些枯燥的文字演示出来,就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比如在讲授《喜看稻菽千重浪》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先播放八十多岁的袁隆平在稻田工作的视频,后播放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通过以这两段视频来进行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袁隆平热爱劳动的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毕竟文本中的语言往往是抽象的、不具体的,读者需要仔细揣摩、思量才能准确把握其所指和意义。若将这些文字通过音频展示出来,就会使学生能豁然开朗。

(四)创设表演式学习情境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动因主要源于情感,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发展自身智力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表演情境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容易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可以有效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创设表演式学习情境,学生可根据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内容演绎出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的理解其文章的语言、内容和中心思想,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对同角色进行演绎,学生通过表演可以深刻理解角色的心理思想,这样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良好提升学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本篇课文对张秉贵描写的这些事情,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张秉贵、抱着婴儿的妇女、赶火车的顾客、气呼呼的女顾客......然后模拟一个专柜售卖糖果的场景。通过表演,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能直观的体会到张秉贵的性格特点,以此来分析其品质。但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次“表演”并不是像学生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一样,教学要结合售货员张秉贵生活的时代背景,不能脱离时代环境,不能用市场经济的商业服务作简单对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张秉贵的精神品质。教师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应结合课标以及学情等实际情况,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来促进教学。通过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不仅能落实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还要能落实“劳动教育”这一人文主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用文阅读写作能力,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及劳动精神,实现对学生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普通教科书·语文(高一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3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57-62.

[4]潘静怡.统编版高中语文“劳动光荣”主题单元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