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运输执法如何服务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论交通运输执法如何服务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

高国生

天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保障。尽管我国不断提高营商环境的认知和对营商环境的保护,营商环境建设也取得重大进步,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尤其在法治化建设水平方面,仍任重道远。交通运输执法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执法的法治化水平对营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交通运输执法 营商环境  经济发展

近年来,交通运输执法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交通运输领域违法行为进行惩处,特别是加大对超限运输、危险品货物运输等容易造成重特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出台“一超四罚”、交通与公安交管联合执法等措施举措,有力遏制违法行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然而,社会上存在执法力度过大、增加了运输成本、不利于地区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误区,认为超限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降低地区物价水平,笔者认为交通运输执法的严格规范正是对营商环境的维护和保障,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一、法治是营商环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以及退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外部因素和影响条件的总和。健康透明的营商环境既能吸引外资的注入,还能促进本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好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而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我们当前的营商环境中,存在着市场主体违法经营的问题,也存在着政府监管不当、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的问题[2]。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走法治化的治理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济秩序混乱多源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方式、增强法治观念、依法治理经济[3]。”

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以高质量、更全面的立法保障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

国务院制定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必然是规范有序的,市场的规范有序离不开法律规制的引领,离开了法治化,市场环境必然走进恶意竞争、无序发展的境地,最终会损坏消费者的利益。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人流、物流的有效供给,高效、规范、有序的交通运输业为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交通运输执法是交通运输业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序运输市场环境的捍卫者。

二、监管与执法均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正常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营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单纯依赖市场主体本身,最终的结果是无序的、劣质的竞争和垄断的出现,是对营商环境的根本性破坏。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市场经济活动需要政府的管理,而政府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监管与行政执法来实现的,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水平是改善地区营商环境的关键[4]。我们既要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也要发挥政府管理作用,这里的管理不是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而是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合法性、合规性的监督管理,使其经济活动符合法治化发展要求。

国家不断规范和改进监管举措。为规范监管活动,避免政府管理行为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国家不断出台制度规定,规范和改进监管手段。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三定”职责,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对象和范围、厘清监管事权,依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做到依法监管。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国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监管的科技化水平。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逐步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对跨部门综合监管做出具体工作部署。监管是国家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市场活动有序运行的保障。

监管与执法是行政管理的不同手段。监管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督促市场主体进行整改,并监督落实;对发现存在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处罚,给予惩处,形成震慑。监管与执法是行政管理的不同手段,两者互相协调,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有序的市场环境,服务于营商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严格规范执法有利于维护市场环境。交通运输领域严格执法,打击违法行为,维护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执法不规范会对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在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的个别地方存在执法不规范甚至执法腐败现象,例如,执法方式粗暴,损坏群众合法利益;“一刀切”、“运动式”执法,影响执法公信力;过度处罚、设置罚款指标,群众反映强烈;重罚款数额、不重视教育整改,执法效果不佳;执法不廉和执法腐败,出现“车托”“黄牛”“月票”等违纪违法行为,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等。这些执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当地整体法治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同时,这些执法不规范现象,会增加市场主体经营的经济成本,甚至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是急需我们整治的。

四、服务于营商环境的执法应当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

交通运输执法部门应依法履职,打击交通运输领域违法行为,服务于当地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对营商环境起到促进作用的执法应该是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

1.依法执法,树牢公正执法理念。加强行政执法法规体系建设,清理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法、不合理罚款事项,建立行政执法事项目录;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程序意识,加强执法文明用语推广,让人们看到执法队伍的风清气正形象;细化自由裁量基准,杜绝处罚权滥用、类案不同罚现象,让人们群众在每一个执法案件的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禁止对外来市场主体设置不合法门槛、过度执法,区别对待,防止执法中出现变相地方保护现象,实现无差别化执法。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任性执法、过度处罚等问题,在执法活动中体现法治化政府形象。

2.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既是规范执法的要求,也是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对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结果进行公示,让社会公众了解交通运输执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有利于减少违法案件发生和减轻执法阻力。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在于实现执法全过程的可追溯性管理,督促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增强执法程序意识,依法执法。重大案件法制审核制度,对当事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执法决定,应当采取审慎原则,确保符合法律精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3.慎用行政强制。行政强制的滥用会给社会公众造成执法粗暴的印象,甚至会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影响执法队伍乃至政府形象,因而,在执法工作中应慎用行政强制,行政执法中应当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行政执法中坚持比例原则,采用非强制性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或者社会危害较小的,可以不实施行政强制;确需实施行政强制的,应当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4.轻微违法免罚清单。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要严格执法,也要执法“有温度”。2019年3月上海市发布了《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成为全国首例“免罚清单”,各地区、各领域也相继出台了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目录,对轻微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免于行政处罚,重在说服教育整改,避免处罚过度,实现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专门增加了首违不罚、无过错不处罚、从旧兼从轻等规定:当事人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虽然不予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也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这些都强化突出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社会对行政处罚的认可度,增强政府行为的公信力。

5.强化执法监督。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根基,政府行政执法必须在监督下进行。针对当前交通运输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执法监督,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制度规定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监督的缺失容易使权力得到滥用,甚至出现以权谋私、执法腐败问题,要给权力上一道保险阀,成立专门执法监督部门,建立执法监督制度,采取有效监督举措,使执法权在设定的法治轨道上运行。

6.严惩执法腐败。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执法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各类腐败行为,对于发现的执法腐败问题要严肃查处,依据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给予党政绩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通过通报执法不廉案件处分结果、组织观看执法腐败警示教育视频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促改,引导执法人员严守党纪国法,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7.加强法治宣传,打造法治文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诚信守法的法治氛围。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经济,提高市场主体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理念,将经济纳入法治的轨道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正面作用[5]。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各类经济主体和公众用法治的思维、理念、方式去参与经济活动。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真正树立法律权威思想,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做到守法经营、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合法获取应得利益,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基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6]。行政执法工作坚持执法与普法相结合,做好“法律六进”,形成全社会守法理念和法治文化,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执法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内容,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组成部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活动,服务于社会整体营商环境的大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戴丽娜.东北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J].世纪桥,2019(5):64-66.

[2]韩春晖.以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国家竞争力[J].中国司法,2019(8):15-17.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29-830.

[4]张巍.优化营商环境与行政执法的法治化[J].党政干部学刊,2017(12):36-39.

[5]余慧.法治理念引领营商环境建设[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33(4):109-112.

[6]阚春丽.新时代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9(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