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效果研究

吴向荣 尤敏静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神经内科 江苏苏州 215001

摘要目的:研究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22年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分别施以综合护理与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渐进式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与吞咽功能。

关键词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脑梗死;肢体功能;吞咽功能

脑梗死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由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此疾病一旦发生,就会对患者的脑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会丧失劳动力,加重患者家庭与社会负担[1]。为此,如何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促进肢体功能与吞咽功能的恢复,已成为临床工作者重点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研究发现,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护理模式,主张基于循序渐进原则,根据患者疾病特点与恢复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活动,以改善患者预后,但较少用于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当中。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的效果展开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84例于2022年2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经临床检查,存在肢体功能与吞咽功能障碍;一般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肺功能障碍;存在严重感染;患有精神疾病,丧失认知、沟通能力;不积极配合者。以抽签法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5~67岁,平均(53.75±8.24)岁;病程3~14d,平均(9.35±2.25)d。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6~69岁,平均(54.08±8.15)岁;病程3~15d,平均(9.42±2.34)d。两组一般资料同质化(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常规护理:主动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与日常注意事项;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与运动;遵医嘱督查患者用药。

渐进式康复护理:(1)吞咽功能恢复训练:此训练贯穿于患者恢复的各个阶段。I级患者无需进行特殊护理,饮食以软食为主;Ⅱ级患者无需给予特殊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中正确咳嗽,饮食以软食或半软食为主,禁止患者进食后即刻躺卧;Ⅲ级患者需接受吞咽功能训练,保持端坐位进食,基于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于早中晚分别进行舌肌、咀嚼肌运动、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冷刺激、摄食训练;Ⅳ患者需由医护人员评估是否予以鼻饲流质,同时进行低头、侧方吞咽与头颈部旋转等辅助吞咽技巧等吞咽功能训练;Ⅴ级患者应予以鼻饲流质饮食,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备好吸痰器。(2)肢体功能训练:①病情评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恢复情况,根据患者一般资料,结合患者发育顺序、各姿势反射水平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②床上训练。急性期患者长期保持卧床状态,可正确摆放肢体,定时更换体位;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摆放患肢功能体位,进行肌肉按摩与关节被动运动,如活动肩胛,注意控制活动力度与幅度;被动运动后,转换为侧翻身、桥式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踝关节背伸、腕关节背伸等主动式牵张训练。③坐位与站立平衡。患者掌握床上训练后,应先适应坐起训练,逐步向站立平衡训练、徒手站立与站位平衡训练过度。其中,坐位与站立平衡训练是康复锻炼的关键,护理人员应给予护理与肯定。④步行训练。患者掌握平衡站立动作后,可开始展开原地踏步、搀扶下步行,利用椅子等辅助工具移动,期间需有护理人员陪同,做屈膝动作时要保持膝关节稳定,步行训练后接着进行上下楼梯训练,遵守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原则。

1.3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选择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量表(FMA)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此量表分值区间0~100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2)吞咽功能。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法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具体分级如下:I级:患者5s内完全降水喝完,未发生呛咳;Ⅱ级:患者在两次机会内将水喝完,且没有发生呛咳;Ⅲ级:患者一次将水喝完,但发生了呛咳;Ⅳ:患者在2次机会内将水喝完,期间发生呛咳;Ⅴ级:患者未将水喝完,频繁发生严重呛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或行独立样本Mann-WhitneyU检验;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前,组间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1组间肢体功能比较,分)

组别

n

FMA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42

53.81±9.13

78.92±3.13

观察组

42

53.78±9.26

82.33±3.42

t

t

0.015

3.369

P

P

0.988

0.001

2.2两组吞咽功能比较

观察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组间吞咽功能比较[n(%)]

组别

n

I级

Ⅱ级

Ⅲ级

Ⅴ级

对照组

42

15(0.00)

10(2.50)

8(2.50)

5(2.50)

4(2.50)

观察组

42

23(2.50)

12(12.50)

6(15.00)

1(12.50)

0(12.50)

Z

-

-2.473

P

-

0.013

3讨论

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老年人作为脑梗死的高发人群,一旦发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改善其肢体功能与吞咽功能尤为重要,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中,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的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吞咽功能整体优于对照组。此结果提示,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可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与吞咽功能的改善。一方面,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前期训练主要以肢体摆放与被动活动为主,并逐渐随着患者机体的有序恢复,逐步向主动运动过渡,有助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同时,该模式后续的康复训练又按照向站立、后行走及上下楼梯等顺序指导患者展开阶段性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充分掌握各项肢体活动动作,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的指导下,护理人员采用洼田饮水实验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分级,实施差异化吞咽功能恢复训练,可显著增强此项康复训练活动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且有助于医护人员灵活调整康复训练方法,显著提升康复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可显著提升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苏晓勇,孙文琳.老年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微出血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2):143-146.

[2]赵颖芳,雷华冰,郭彩铃.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