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对其误吸发生率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对其误吸发生率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甄姗姗 ,杨伟欣 ,司伟 ,李明玲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对其误吸发生率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收的104名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参照组5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采取快速康复护理。研究并比较双方患者的护理情况,涵盖患者心理状况、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康复效果四方面。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更低,各项功能恢复更好,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康复有效率更高,和参照组相比,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当中,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康复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老年多发疾病,发病率较高,常伴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需具备较高的依从性,才能确保疗效。脑梗死会影响患者的运动、语言等功能,尽管利用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有所改善,但会存在严重后遗症,且脑梗死康复时间较久,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降低依从性,影响疾病康复[1]。对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而言,负性情绪更多,依从性更差,常常会排斥进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及时、长期的康复护理干预非常必要[2]。本文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104例实施常规护理与快速康复护理,研究并比较护理效果,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以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用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均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研究对象分组,各组均为52例。参照组内,囊括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从51岁至81岁,平均年龄值是(60.57±3.2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56±1.34)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大专及以上,例数分别为15例、25例、12例。观察组内,囊括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从52岁至80岁,平均年龄值是(60.69±3.35)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49±1.3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大专及以上,例数分别为18例、24例、10例。两组相比所得,年龄和性别方面均没有较大区别,符合比较条件,P>0.05。双方患者均知晓该项研究目的,患者均已签署同意意向书,该研究的开展已经获取医学伦理组织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疾病,与《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解读》[3]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瘫痪肢体肌力小于3级;生命体征稳定;智力正常者;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伴癫痫病史者;具有血管性痴呆疾病史者;心肌梗死患者;无法耐受治疗者;免疫系统异常者;严重感染者;随访失联者。

1.3 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叮嘱患者生活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创建良好住院环境,等等。

观察组:开展快速康复护理,具体方式如下:①体位护理,指导患者采用舒适体位,偏瘫患者采用健侧卧位,确保身体稳定;强化关节护理,每天按摩四肢和关节,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②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快进行功能锻炼,训练原则为循序渐进。首先进行床上早期锻炼,包括四肢、腕关节、踝关节、手指关节的锻炼,护理人员按揉、拍打患者四肢肌肉,促进肌力恢复。肌力恢复后,进行下床锻炼,包括坐、卧、站立、行走等,训练时,注意观察患者身体变化,若产生疲劳不适感,要调整运动方案。随着运动的推进,逐步增加运动负荷、时间、量。③日常生活能力锻炼,通过洗脸、吃饭、刷牙、穿衣等训练方式,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④中医康复护理,包括推拿、中药熏蒸、针灸护理方式。⑤吞咽功能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吞咽锻炼,如吸吮、呼吸、空吞咽、咳嗽、喉抬高等,每次半小时,提升吞咽能力。指导患者进行头颈部训练,每次时长20分钟,每天一次;指导患者进行咀嚼训练,进行鼓腮和咬合动作,每次时长20分钟,每天两次;指导患者进行舌肌、无实物吞咽训练,舌肌训练每次5分钟,每天五次,空吞咽训练每天5-10分钟。护理人员可为患者进行按摩,按摩患者颈部,并可配合冷刺激方式进行刺激,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1.4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心理状况、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四方面。康复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三方面,显效指的是临床症状彻底不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75%以上;有效指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75%;无效指患者经护理后,上述标准均未达到;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两者例数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抑郁两方面,分别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四方面,其中神经功能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定,分值0-30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巴氏指数(BI)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认知功能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分值0-30分,分值越高表示认知能力越强;吞咽功能通过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吞咽能力越强。生活质量通过GQOLI-74量表进行评定,包括功能评分、症状评分两项,其中功能评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方面,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强;症状评分包括疼痛、疲乏、恶心呕吐三方面,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检验工具选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指标以计量、计数为主,检验标准分别为T值、卡方值,呈现方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和n(%),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对比康复效果

双方康复效果方面,观察组康复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1。

1康复有效率的比较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参照组

52

30(57.69)

12(23.08)

10(19.23)

42(80.77)

观察组

52

40(76.92)

10(19.23)

2(3.85)

50(96.15)

6.029

P

0.014

2.2对比心理状况

双方心理状况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心理状况±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

抑郁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52

57.53±2.42

45.78±2.49

54.39±2.78

46.63±2.95

观察组

52

57.57±2.29

34.70±2.43

54.48±2.88

37.38±2.28

t

0.086

22.964

0.162

17.890

P

0.931

<0.001

0.871

<0.001

2.3对比功能恢复情况

双方功能恢复情况相比,观察组功能恢复更佳,P<0.05,见表3。

表3 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NIHSS

BI

MoCA

SSA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52

19.78±2.42

12.78±1.48

22.01±9.49

33.74±11.79

14.01±5.15

20.34±3.95

18.74±2.52

22.45±2.54

观察组

52

20.25±2.56

8.14±1.01

22.07±9.42

43.85±13.36

13.77±4.01

24.27±4.15

18.78±2.49

29.85±2.78

t

0.962

18.673

0.032

4.091

0.265

4.976

0.081

14.170

P

0.338

<0.001

0.974

<0.001

0.791

<0.001

0.935

<0.001

2.4对比生活质量情况

双方生活质量情况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更高,P<0.05,见表4-1、4-2。

表4-1 生活质量的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52

40.24±7.36

51.35±8.47

30.25±6.47

44.75±6.65

40.28±3.74

52.85±7.43

41.11±2.56

59.47±9.05

观察组

52

40.34±7.84

63.12±7.95

30.16±6.57

60.15±9.58

40.37±4.69

62.34±9.46

41.25±2.43

69.63±9.24

t

0.040

7.306

0.070

9.522

0.204

5.689

0.286

5.647

P

0.968

<0.001

0.944

<0.001

0.838

<0.001

0.775

<0.001

表4-2 生活质量的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疼痛

疲乏

恶心呕吐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52

26.85±3.14

18.35±2.16

38.74±3.25

30.34±4.78

35.47±2.14

23.78±3.65

观察组

52

26.79±3.05

10.35±1.24

38.26±3.17

16.43±2.15

35.58±2.05

13.35±2.24

t

0.098

23.162

0.222

19.137

0.267

17.562

P

0.921

<0.001

0.824

<0.001

0.789

<0.001

3 讨论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发病后,其咽喉、唇舌等部位会产生肌无力情况,因此日常饮食时,无法完全咀嚼食物,进食、饮水时,咽喉部位喉口不能严密遮盖,食物无法进入喉口内,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呛咳情况,患者长时间处在此情况中会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4]。为改善吞咽障碍引起的进食障碍,需在常规治疗前提下,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尽快恢复,从而提升疗效[5]

常规护理对于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而言,比较传统,主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等因素并不注重,护理针对性匮乏,无法获取理想护理效果[6]。快速康复护理是一种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护理基础为个体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对策,护理核心思想为以人为本,护理比较全面,从患者体征稳定即开始干预,为患者提供心理、行为的预见性护理,可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7]。快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让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包括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从而加快康复进程,该项护理干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利用康复训练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患者的饮食技巧,减少呛咳事件发生,从而辅助治疗效果提升

[8]。在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过程中,为患者使用不同的方式刺激患者的吞咽神经,促进其恢复正常饮食功能,改善其吞咽障碍情况,该种护理方式的实施,能够加快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使患者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应对治疗[9]。本研究中,为患者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除功能锻炼、吞咽训练外,还为患者进行了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如中医推拿、刺血拔罐、中药熏蒸、针刺、针灸等,通过多样形式改善患者吞咽能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闫双颖[10]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2.73±3.27)分、(91.26±20.82)分,分别低于、高于常规护理结果,而从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和闫双颖研究结果一致,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康复有效率高于参照组,表明快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能够获取较高的康复有效率,和常规护理相比,更具有护理优越性。

总而言之,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使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能够改善患者饮食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丹,苏芳.基于健康信念的护理干预结合超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康复积极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2):137-139.

[2]朱昌月.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01):115-119.

[3]杜伟.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解读[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1):4.

[4]张丽.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05):159-160+147.

[5]李园园,王丽娜.老年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0,41(03):165-167+184.

[6]纪莉莉,葛姚澄.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名医,2021,No.118(19):120-121.

[7]张蕊.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4):109-110.

[8]李宝英,王华好.生态营养及延续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07):957-958.

[9]梅伟文,刁辉平,杨淑荣.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预后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3):251-252.

[10]闫双颖.移动互联网管理下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术后近远期效果及心理状况的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1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