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设施承灾体普查技术导则的理解与实践——以宜昌市市政设施调查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4

市政设施承灾体普查技术导则的理解与实践——以宜昌市市政设施调查为例

唐颖1, 汪华2,李江1 ,何钦1

(1.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北宜昌 443100;2.湖北省宜昌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处,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于2021年在全国正式开展,普查工作主要包括致灾体调查、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及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宜昌市是湖北省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现以宜昌市市政设施承灾体调查为例,介绍野外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关键点,通过对上级主管部门在网上巡检和实地抽检中发现主要问题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后期的资料完善及主管部门的审查验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风险普查;市政设施;野外调查;关键点;分布特征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提出,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应及时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国务院决定2020-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1]。本次普查主要包括致灾体调查、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及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2],其中承灾体调查是指承受自然灾害的主体,包括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市政设施调查调查对象为可能遭受或已遭受自然灾害破坏和影响的人口、经济、城乡房屋、道路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3],主要强调自然灾害对市政设施区域性、面积性的潜在隐患。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时间跨度长、参与人员多等特点[4],因而各区县调查成果在数据填报的完整性、数据格式规范性、文件格式规范性以及上传的内容、影像资料与调查对象一致性存在较多的偏差,本文以宜昌市市政调查为例(主要为市政道路和市政桥梁),通过对问题的收集、整理、统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或相关建议,旨在有效推动本市的普查工作,对资料的完善及上级部门的审查验收提供技术支持。

1 工作区地质背景

1.1 地理位置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岭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400万,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宜昌市全市现辖六区、三市、五县,合计14个区县(市)。

1.2地质灾害背景

宜昌市是湖北省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山区到平原过渡地带的迎风坡区域短时强降雨频次多、强度大、突发性强、致灾严重。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受地形与气候影响,全市范围自然灾害频发,危害性较大。据2022年《宜昌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5]资料显示,宜昌地质灾害灾种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全市发育地质灾害及隐患点4762处,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3152处。其分布特征如下:

1)按行政单元分布特征:灾害点数量超过300处的县市区依数量多少排序:秭归县、夷陵区、兴山县、五峰县、长阳县、远安县、宜都市。而当阳市、点军区、枝江市、西陵区、猇亭区、伍家岗区等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按点密度大于30处/100km2的县市区包括秭归县、猇亭区、西陵区及兴山县。

2)按高程分布特征:宜昌市共有3076处滑坡、1456处崩塌分布于不同高程段上,其中以又500-1000m范围内最为发育(见表1),共1443处,而<1000m高程范围发育有3830处,占总数84.51%,说明低山丘陵地区的滑坡和崩塌发育较多,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较大。

3)按发生时间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中有37处发生于全新世以前的古滑坡;有1637处发生时间不详,近年来发生或目前仍有活动迹象的地质灾害共2770处,占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总数的58.17%。

宜昌地区灾害集中发生在2000-2020年期间的共有2286处,占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总数的48.01%,尤以2016、2000、2010和2020年发生灾害点最多,这与这些年份降雨集中分布以及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7]

表1   地质灾害发育与高程关系统计表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 development and elevation

          高程(m)

灾害分类

<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m

合计

滑坡(处)

775

916

958

427

3076

崩塌(处)

345

351

485

275

1456

小计

1120

1267

1443

702

4532

占比(%)

24.71%

27.96%

31.84%

15.49%

100.00%

总体而言,宜昌地区地质灾害数量较多,近期发展较为频繁,因而需进一步调查致灾体对周边市政设施的危害程度及不利影响。

2 调查工作技术路线

工作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资料收集、业务培训、野外调查、自查与汇总。

1.资料收集:基础数据的收集是本次普查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系统地对现有资料进行收集,选择可利用的资料扫描备份,才能为后期系统填报、上级部门质检核查提供数据支撑。需进行资料收集的部门主要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城建档案馆、项目管理中心、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工业园管委会等。

2.业务培训:参加省级或市县级任务的专业队伍须在开展普查工作前通过国家级或省级组织的培训。培训工作不仅仅包括网上系统操作培训,还应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培训,特别是现场填报的内容应进行实操培训,对于普通、常见情况要一一讲解到位,才能保证野外调查成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3.野外调查:是普查工作的核心,需填报内容主要参考普查技术导则,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普查填报内容较多、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以道路调查为例,照片的拍摄的具体要求、分幅分段特殊情况处理、沿线设施类型的判定等,导则中均没有明确提具体要求,需要调查人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综合研判进行填报。

4.自查与汇总:野外调查结束后首先要利用系统内置的自检软件在进行系统自查,对存疑的数据资料,必要时需进行二次现场补充工作,其次在手机APP上登录管理员账号,系统会对填报存疑情况自动标红,进一步提醒调查员进行核实。

3 野外调查关键点解疑

本次宜昌市市政设施调查主要为市政道路和市政桥梁。市政桥梁调查包括四大板块,分别为基本信息、附属设施信息、承灾体隐患及其他信息、安全信息[6],可进一步细分为50个小项,其中核心信息为11项;市政道路调查包括四大板块,分别为基本信息及设施统计、分段信息、道路设施现场调查信息和安全信息[3],进一步细分为37个小项,其中核心信息10条项。

2.1 调查统计

根据2022年4月省住建厅及宜昌市城管委对宜昌市13个区县的网上数据巡检显示,市政道路巡查78条,市政桥梁巡查42座,调查信息出现疏漏的次数具体为,市政桥梁错漏次数≥5次,按由多至少排序分别为养护类别,防护类型与等级,档案资料,桥梁总长,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其他设施,桥梁类型与设计洪水频率;桥面净宽,技术状况等级,抗震设施,桥梁类型,设计洪水频率以及桥梁类别的判定。

市政道路错漏次数≥5次,按由多至少排序分别为红线宽度、工程投资、设计阶段项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路面宽度及最窄机动车道、现场照片、道路总长、路辐形式、重要沿线设施、建设、设计单位;管理、养护单位、分段数量;现场调查情况(应调尽调)。

3.1市政桥梁主要疏漏

1.养护类别:Ⅰ类养护—单孔跨径大于100m的桥梁及特殊结构的桥梁;Ⅱ类养护—城市快速路上的桥梁;Ⅲ类养护—城市主干路上的桥梁;Ⅳ类养护—城市次干路上的桥梁;Ⅴ类养护—城市支路和街坊路上的桥梁。

2.防护类型与等级:防护类型分为三类,分别为梁柱式、钢筋混凝土式(见图3-1)和组合式。钢管护栏和石材类护栏均为梁柱式,上部为铁栏杆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的是组合式护栏(见图3-2),桥面人行道外侧防护栏的防护等级可填无法查明。现场左右两侧也可见两种不同类型的护栏,如人行道上为梁柱式护栏,车行道为混凝土护栏。防护栏防护等级可参见表2。

2混凝土护栏等级对照表

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concrete guardrail grades

防护等级

代码

防护高度

备注

A

81

防护等级与护栏类型也具有相关性

SB

90

SA

100

SS

110

HB

120

HA

130

图3-1钢筋混凝土护栏

Fig3-1  Reinforced concrete guardrail

3-2组合式护栏

Fig3-2  Combined guardrail

3.档案资料:常见档案资料为城市桥梁资料卡、定期检测报告以及竣工图资料,一般地有定期检测报告则有具体的技术状况等级评定,要一一对应。

4.桥梁总长:桥梁总长是桥台之间距离,野外填报常见错误,一是底图上自动计算桥梁长度和填报桥梁总长差距过大,二者应大体吻合(误差不超过10%);二是桥梁总长不是护栏长度,一般不包含桥梁引坡长度。另外桥梁面积为总长*总宽,当桥梁总长改变时注意桥梁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桥梁分为左右两幅桥时,不能左幅桥长加右幅桥长作为总长度,会造成桥梁类型的变化(表3);

5.设计阶段项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宜昌地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0.05或6°,其中在快速路、主干线上修建的大桥,其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提高一级(为0.10或7度),大型立交系统中的匝道桥一般与主线桥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使用年限保持一致(图4)。

夷桥路

4  XX路立交桥

Fig4  XX Road overpass

5.桥梁总长:桥梁总长是起止桥台之间距离,存在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底图上自动计算桥梁长度和填报桥梁总长差距过大,应先根据资料核对实际桥梁长度,再到现场按实地定位修改底图桥梁起始点,二者大体应吻合(误差不超过10%);桥梁总长不是护栏长度,一般不包含桥梁引坡长度,另外桥梁面积为总长*总宽,当桥梁总长改变时注意桥梁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桥梁分为左右两幅桥时,不能左幅桥长加右幅桥长作为总长度,会造成桥梁类型的变化(表2);

6.其他设施及穿越、附挂管线:应在现场一一核实,其他设施常见为排水系统、照明装置、人行道和护坡锥坡等,路面监控不是监测装置;穿越情况及附挂管线常见为排水管、电力缆、通信电缆;

7.桥梁类型、设计洪水频率及设计使用年限。其逻辑性应符合表3,其中表3中重要桥梁是指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及交通特别繁忙的城市次干路上的桥梁,如果一正常小桥其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当它位于主干道上其设计使用年限提高一级为50年:

8.桥面净宽:桥梁总宽包含车行道、防撞护栏、人行道及绿化带等;桥面净宽不含护栏和绿化带,因而一般小于桥梁总宽;

3桥梁类型与设计洪水频率对照表

Table 4 Comparison table of bridge types and design flood frequency

分类

多孔跨径总长L1m

单孔跨径长L2m

设计洪水频率

设计使用年限

备注

特大桥

L11000

L2150

1/100

100

重要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比原等级桥梁设计使用年限提高一级。

大桥

100L1<1000

40L2<150

1/50

100

中桥

30L1<100

20L2<40

1/50

50

小桥

8L1<30

5L2<20

1/25

30

涵洞

L1<8

L2<5

1/25

9.技术状况等级:是本次调查核心项,如果有桥梁检测报告则必有具体的技术状况等级,检测结果为C级及以下的桥梁一般需进行修理或维护。

10.抗震设施:主要起到限制水平位移的作用,常见为抗震挡块,抗震挡块可位于桥墩中间或两侧,也可能位于桥台左右两侧;斜拉悬索桥常采用阻尼器进行抗震;中、小型拱桥一般无抗震设施,大型拱桥可能存在抗震台或其他抗震设施;

11.典型照片:现场典型照片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桥面基本情况(包含防撞护栏、人行道、隔音屏障等)、伸缩缝、下部结构或构造形式,特别是要反映桥梁破损状况。当桥梁主体结构新旧不一时,应注意向主管单位核实改造情况。

12其它技术情况:如支座类型,新建桥梁常见球形支座、盆式支座;历史桥梁常见板式橡胶支座和油毡垫支座等,无资料需进行现场观察核实;冲刷或冰棱:跨河桥的桥墩无防护时存在冲刷风险,宜昌地区不属于冰凌区;最严重耐久性环境影响:通常为碳化锈蚀,水侵害也是碳化锈蚀的一种,风沙磨蚀、严寒冻融一般在特殊地质环境,宜昌地区未见;

3.2市政道路主要疏漏:

1.红线宽度。红线宽度一般是从项目规划或设计资料中直接获取,错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查员直接在野外现场测量道路宽度误认为是红线宽度;其二是逻辑性有误。红线宽度≥机动车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最窄人行道宽度+(绿化带宽度),对于主干道、次干道的红线宽度常为5的倍数,如一条道路车行道路面宽度20m,两侧人行道宽度均为3m,两侧绿化带宽度为4m,则红线宽度至少为20+2*(3+4)=34m,若无详实资料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同时遵循表4区间值进行确定,一般而言在红线范围内道路左右两侧不允许修建任何永久性建筑物。

红线宽度一般是由规划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道路用地宽度。如果涉及近期实施和远期实施道路红线宽度不同的,以远期实施红线宽度为准。

4红线宽度区间值

Table 5 Interval value of red line width

道路分类

快速路(不含辅道)

主干路

次干道

支路

双向车道数(条)

4-8

4-8

6-8

4-6

4-6

2-4

2

/

红线宽度(m

25-35

25-40

40-50

40-45

40-45

20-35

12-20

/

2.工程投资。无资料时应在现场调查备注中补充估算依据,估算单价以现阶段同等级、同规模道路投资为依据,如以宜昌市宽度20m双向6车道的主干道为例,水泥路面可按1000-1500万/公里估算,沥青路面可按2000-3000万/公里估算。

3.设计阶段项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在勘察设计报告或以竣工图查询,无资料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可知,宜昌地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0.05或6°。

4.路面宽度及最窄机动车道。注意机非混行车道要列入机动车道数量中,停车位不计入车道,应计入路面宽度。路面宽度应填机动车道宽度,但考虑到部分路段可能标识不清,故填写机动车加非机动车车道宽度之和的也不为错,但路面宽度不包括隔离带的宽度和人行道的宽度,且路面总宽度应与车道数大体相适应,路面宽度、最窄机动车道、最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要求实测,且要求误差不超过10%。

5.现场照片(隐患)。表现为两个方面存在疏漏,其一是照片没有反映道路主要情况,建议现场拍摄3张照片,表现车道数量、分幅、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绿化带分布等;其次照片要与所填其他信息一一对应,如车道数与照片要对应(建议不要拍摄红路灯路口的照片),机非混行情况要与照片吻合。

6.道路总长。其一是道路长度与底图上自动量算道路长度不一致,其差异不能超过10%,且道路起终点要反映道路名称,填写为商铺名称的属于错误(如某超市、某酒店等);其二底图上道路起、止点有误造成道路长度错误,核查过程中发现底图误将两条不一样的道路勾绘为一条道路,或道路起止点明显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解决方法为调查机构应提前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确定正确的起止点位置及道路等级。

7.路辐形式。路幅的划分只以车行道(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固定的永久性隔离带为分幅依据(非机动车道包含自行车道),隔离带通常指绿化带和花坛,道路中双(单)黄线、防护栏以及行道树均不作为分幅依据,步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的隔离带也不作分幅依据。车行道内无隔离带为1辅路,车行道含1个隔离带为2辅路,以此类推。三幅路中的特例情况见图5。

123

图5  三幅路中的特例情况

Fig5 Special cases in triple carriageway road

8.设施类型中重要沿线设施遗漏。沿线设施中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明确内容缺一不可,应充分调查道路两侧所有关于上述指标的设施,其中卫生室、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部门(民政局、住建局、村委会等)需尽量填报;交通枢纽通常指汽车客运站、火车站及公交系统客运站,公园、广场、大型体育场等常作为避难场所;道路中特殊场所如重要码头、区域中心最大物流中转站也可作为其他重要地进行标注添加。

两条道路相交会产生交叉口,交叉口信息附着在相交的任一一条道路上均可,也可以在两条道路上均有体现,但同一个城市填报规则的要求应该统一,同时注意对同一交叉口,在不同道路的标记时应适当偏离一定的距离,以保证质检时软件不会报错(点图元重叠)。

9.建设、设计单位,管理、养护单位缺失。建成超过五年的道路通过搜集资料后仍无结果的,可在现场调查-备注中说明:年代久远,设计、建设单位查明不详,同时保留资料搜集的工作联系函或相关材料证据;管理、养护单位为现阶段的实际管理单位,如果填写与实际情况虽不完全相符,但填报内容使得在防灾减灾救灾时能够人工找到相应的部门和单位,也可作为对应的管理、养护单位。

10.道路分段。道路分段依据主要为路幅或路面宽度变化,后者以路面宽度变化超过10%为分段依据,且不同分段中主要信息至少有一项发生了变化,红线宽度可以不做为分段依据。

11.现场调查情况——应调尽调,厂区内部道路或不属于市政设施管理的可不需要调查,其他情况判定规则如下:

(1)应当调查但填为“不需要调查”的,属于错误。

(2)涉密道路、公路应当填“不需要调查”,但仍调查并填报信息的,属于错误。

(3)调查了范围外的市政道路应当填“不需要调查”,如调查并填报信息,视为在允许误差范围,即可以按照正常道路进行调查。

(4)调查的时间节点为2020年12月31日,在此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道路均需要调查。以下情况除外:

1)2020年12月3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实际调查时已拆除,且没有相关建设资料;

2)调查时部分路段维修、小范围改造等;

3)建成未投入使用。

4 结 论

(1)本文介绍了宜昌市“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工作背景、地质灾害背景[8],显示宜昌地区地质灾害数量较多,危害性较大,因而有必要对承灾体进行深入调查。

(2)本文分析了宜昌市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总结了地灾灾害的主要类型,从行政单元、高程和发生时间三个方面对地灾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阐述[8],统计资料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密切有关。

(3)本文介绍了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统计了市政设施调查中常见的错误与疏漏,按照错误出现次数的多寡进行了排序,并依据现阶段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通过本次调查工作笔者认为,前期全面的资料收集是做好本次普查工作的基础,扎实的野外一线调查是普查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9],调查后对所填报资料的系统检核是成果汇交的必要前提,只有踏实认真做好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普查工作质量,才能为国家今后市政设施管理、规划、设计、建议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10]

参考文献:

[1] 王圣伟. 承灾体调查中的市政设施调查[J].城市与减灾 2021(2): P30-34.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市政设施承灾体普查技术导则:FXPC/ZJ G-0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

[3] 王小婷. 浙江:高质高效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J]. 中国减灾 2022(9): P38-40.

[4] 宜昌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宜昌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工作方案(试行版)[R]:2021.

[5] 周宝,孙新月,周鑫等,宜昌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R]:宜昌:湖北省鄂西地质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21.

[6] 汪明.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技术体系解读[J]. 城市与减灾, 2021, (2): P2-4.

[7] 李珊珊,谭光超,柳晓晨等. 基于加权信息量法的枣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研究[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 32(4) P63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