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微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永康里社区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微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永康里社区改造为例

代纯纯

联创新锐设计顾问(武汉)有限公司 武汉市 430000

    摘要:历史建筑改造除需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需在设计中秉持尊重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设计原则。永康里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在尊重原生肌理、保留原有建筑时空记忆的设计原则下,对历史街区改造进行思考与再设计,从总图肌理、建筑元素、建筑材料三个方面体现地域文化,让原本闲置的老旧建筑重新激活、焕发新生,使该项目能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历史建筑 微更新 地域文化 设计策略

引言

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武汉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并不理想。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不协调、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念和意识薄弱的现象导致曾经有序的城市肌理逐渐消失。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以永康里公共空间改造为例,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和再生的途径,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式和策略。

1、项目简介

永康里公共空间设计是长江文创公司举办的2020第二届武汉青年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社区微空间改造优秀设计方案征集比赛项目中的一个选题,此次竞赛项目选点全部位于江汉区内,大部分以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为主,主办方希望设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尊重居民的感情寄托、尊重历史、尊重地域文化,焕发区域活力,重新赋能城市。

本项目用地毗邻中山大道,位于江汉区三新横街2号附近,是始建于1914年的一条百年老巷。项目设计内容主要是针对现存的一主巷及四支巷公共空间进行空间优化设计。经现场勘测,主通道巷子长141米,宽2.6米,院墙高2.4米,另四条内部巷子通道尺寸分别为64*36米、63*3.3米、65*3.3米、60*3.3米,巷道纵横交错、人口稠密,拥挤不堪,亟待更新激活。

图1 项目基地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历史背景

从19世纪末到1949年,武汉市全市共建有里份208个,房屋达3294栋。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武汉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身处繁华地段的里份不可避免的被大规模的拆除,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现存的九十余处里份中,绝大多数多数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都存在设施欠缺、乱拆乱建、质量堪忧等诸多问题,保存较好的里份仅不足十处,永康里就是其中之一。

永康里始建于1914年,建筑多为二层小楼,为单元联排式,中间是堂屋,侧面是正房,楼梯和厨房为公共空间,楼上楼下的堂屋厢房围绕着一个天井,这种民居形态被称为“石库门”模式。里份是武汉最独特的民居模式,也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等同于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汉口的里份民居是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结合体,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标本[1],也是武汉近代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山大道历经几次更迭,高楼林立的建筑群取代了旧建筑,而里份却日渐衰败,像一颗颗城市遗珠散落在中山大道沿线。

3、设计思路

中山大道这条城市的“主动脉”见证着汉口数百年来的发展和蜕变,但是城市的精彩不止于车水马龙的街道,更在于两旁的寻常巷陌。设计通过一系列“折叠”的手法与建筑语言,以主巷道为轴,折叠映射“记忆”与“现实”,向内重构生活的厚度,提高公共空间品质,简历社区认同感;向外展示历史的厚度,延续了永康里街头博物馆的功能,补全遗失在城市更迭中的永康里记忆。设计希望以永康里为引,提出一套可以衍生适用于其他老里份的城市价值提升方案,层层渗透,激活失意的城市空间。

4、设计策略:

(1)、总图布局回应里份肌理

永康里里份民居是典型的低层联排住宅,以天井为平面布局核心,建筑以“十”字为一个居住单元对称排布。设计从里份结构中提取了一个基本体量单位,围绕狭小的天井空间和巷道空间进行空间重组,作为一个个小型交流活动空间穿插布置在居住单元之间,形成了具有在地特征的编织形态肌理。

总图核心空间灵感源自于里份的石库门。因核心空间所在区域的原有里份建筑被拆除,新建的蓝色彩钢屋面致使原有肌理被破坏,设计在蓝色彩钢屋面上架起了一个被环形廊道半包围的社区客厅,延续永康里肌理特征的同时,也增强了空间层次感。永康里整体形成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分别是以社区客厅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小型活动装置和天井形成的半开放空间以及居住单元的私密空间,三个层级的空间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营造了开合有度、灵动有趣的游览体验。

图2 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提取建筑元素,回应老建筑记忆

设计为四条支巷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主题,分别是社区宣传巷子、幼儿教育巷子、社区交流巷子、绿植景观巷子,分别承载宣传科普、儿童活动、社区客厅、休闲娱乐的社区功能。为满足以上社区功能,设计设置了不同形式的装置可覆盖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

装置从老里份中提取了诸多设计元素,如拱形门洞、山墙面、老虎窗、外挂楼梯等,通过设计转译成折叠的停车棚、拱形回廊、滑滑梯、线性的地面铺装、立体折叠的历史科普装置等公共设施,可以承载大量、多元的自组织全龄活动,在小空间中为使用者争取了空间体验的可能性,让永康里变为一个既能容纳时代记忆,又符合当代人们居住及使用需求的社区。

图3 空间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材料创新

     设计以红色钢板作为此次改造的主要介入材料,鲜明的体验性装置散落在各个区域、贯穿了整个巷道公共空间。巷道前的红色拱门静静伫立,一眼望去新材料与斑驳的石墙相互映照,仿佛走入某个时空隧道,留下老汉口时代的记忆隐喻。新材料和旧物料以不同的方式相互对话,静静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巷道里随意自发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时光碎片”,设计希望用镜面不锈钢介入的形式转化为与现有空间对话的装置。三角形镜面折射出周围的历史建筑,地面上的“时光碎片”,仿佛掉落在地上的一块瓷器,象征着一个过去的时代。

图4 节点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从对汉口老里份历史背景的分析研究到巷道公共空间形态的新生,是留存历史记忆的一次设计尝试,也是建筑设计激活更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证明。

参考文献

[1]董玉梅. 汉口里份建筑的文化魅力[J].长江论坛,200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