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修身”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荀子的“修身”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岩

(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山东威海)

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修身”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吸收荀子“修身”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并把它们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进行中,将会对我们当前乃至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荀子;修身;思想政治教育

荀子是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修身思想可以说在诸子百家中一枝独秀。他的修身思想的内容如何,它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本文将结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析。

一、荀子修身思想的内容

修身是人们以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而进行的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的活动和过程,是使人的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不断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逐步融入整个社会生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荀子非常重视“修身”的问题,他的“修身”思想的内容有:

(一)“修身”的目的

修身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抽象方面来讲,是“化性起伪”[1],弃恶扬善,这一过程的终点是“积善成德”[2],尽善尽美;从具体方面来讲,是成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这一过程的阶段性目标是士、君子,终点目标是圣人,所谓“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3]对士的要求是“好法而行”,即一言一行都遵循法度,不做违法违礼的事情,这样的标准是不难达到的。关于君子,荀子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说“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4]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很高的目标了。比君子更高的目标是圣人,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荀子说圣人是道德的化身,天下是非的标准,尽善尽美的极致。

(二)“修身”的标准

荀子认为“修身”的最主要标准就是礼。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5]又说“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蹷陷溺。”[6]在荀子看来,礼是校正人的准绳,是人言行、坐卧的规矩,背离了这个原则,就会陷入错误的泥潭。

礼作为修身的标准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是具体标准,也就是那些可以直接遵循的社会规范和制度等,如“遇君则修臣下之礼,遇乡党则修长幼之礼,遇长辈则修子弟之礼,遇朋友则修辞让之礼”;[7]另一方面是抽象标准即“中”或“中道”。“中”或“中道”是礼的内在精神和原则,礼则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中”作为原则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是绝对正确的标准。荀子主张个人修养中必须遵循“中”的原则,做到无过无不及。可见礼即是荀子修身成人的标准。

(三)“修身“的方法

关于修身的方法,荀子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即主张“博学”和“參省”相结合的方法;他说“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9]即主张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积累,能够从微小出入手的人,才能取得成功。除了这些荀子还主张“隆师亲友”。因为“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10]不尊重老师,自以为是,就像让盲人辨别颜色、让聋人辨别声音,一切行为都会陷入混乱。“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11]能够正确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可以做自己的老师,能够正确肯定自己德行的人可以做自己的朋友,而阿谀奉承自己的人则是自己的敌人。能够尊重老师亲近朋友,厌恶阿谀奉承者,永不满足的追求美德,这样的人想不进步都难。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修身的紧迫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体制已被打破,过去的某些整合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新的社会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新旧体制、运行机制等的交替并存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会在一段时间内表现的非常突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及精神领域,这些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的会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重大变革,进而影响到人们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并不断展现其自身的现实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打破的樊篱。如何吸收和借鉴荀子“修身”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受教育者成人即成为荀子所说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2]的人。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培养个体的自律精神,在实现个人的道德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是他们逐步接受和认可社会的道德规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全社会的思想统一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上来,就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荀子修身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内在的信念和自身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了“自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将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和实际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荀子“修身”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树立“人是主体”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13]在各方面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

修身的过程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不断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过程。人修身的目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自省”、“自德”精神,个人在实际道德行动上做到“居必择乡,游必就士”,[14]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做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15]做到了这些个人的修身也算是成功了,个人的修身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思想才会更容易的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完成。

因此,荀子的“修身”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吸收荀子“修身”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并把它们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进行中,将会对我们当前乃至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认真学习和借鉴荀子“修身”思想的合理成分,并把它们积极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应该是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安继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20.

[2]恵吉兴,荀子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学术界[J].2021,10.29-39.

[4]吕常媛,荀子的修身方法及其当代启示,人文天下[J].2021,10.63-69.  


[1] 《荀子·正名》

[2] 《荀子·劝学》

[3] 《荀子·劝学》

[4] 《荀子·不苟》

[5] 《荀子·礼论》

[6] 《荀子·礼论》

[7] 《荀子·修身》

[8] 《荀子·劝学》

[9] 《荀子·修身》

[10] 《荀子·修身》

[11] 《荀子·修身》

[12] 《荀子·劝学》

[13] 《荀子·劝学》

[14] 《荀子·劝学》

[15] 《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