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图像叙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图像叙事研究

吉比子呷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在四川凉山的民族志摄影,包罗万象,其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凉山彝族社会珍贵的画面,而摄影作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庄学本的凉山图像叙事,涉及生活、肖像、文化等方面的图像,论文试着来挖掘其人类学精神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庄学本;图像叙事

一、引言

影视人类学作为新兴学科,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1934年至1941年间游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拍摄藏、羌、彝、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摄影与民族调查工作,曾出版作品《羌戎考察记》(1937)、《西康夷族调查报告》(1941)。而当时1939年至1940年期间,庄学本在凉山展开了中国摄影史上极具意义的民族志摄影。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次考察自二十七年十一月五日离开康定起,至二十八年七月三十日重返康定止,共计八个多月,中间停留考察的夷村:有越嶲的田坝,冕宁的枧槽沟,拖乌,阿希落,昭觉的倮子,沟罗,四块,三湾河,竹核,小海子,大坪子,大涼沟,两盐的元宝山等十二处,以田坝,昭觉的时间较长,都再有二十天担搁”,庄学本深入凉山腹地,与后来林耀华调查的雷、马、屏(雷波、马边、屏山),形成凉山南北互补之势,为完整地认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凉山,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图像资料。

二、“乡下的兄弟”:遇见的人

人类学家大卫·麦克道格说:“影视人类学最珍视的,是我们遇见的人,他们生活其中的房子、街道和院子,他们的旅行,他们面对的困境,他们制作并使用的物件,他们听到的声音,他们的面孔和言谈,他们的恐惧和喜乐。”庄学本遇见的人,表现在他的肖像摄影中,这些肖像摄影,即便是黑白摄影,直到如今,这些面孔仍然充满生命力,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径直站在观看者面前。

《西行影纪》(三)第104页,一个彝族女人的刺绣,这张照片还被当时的知名上海画报《良友》取用作封面。庄学本配文道:“彝女以五色刺绣为装饰,青年彝女大多精于此道。大凉山里彝女花领最为讲究,几何形之图案被认为是最美丽的花纹。”庄学本的文字叙述,与摄影叙事交相辉映,是其民族志摄影重要的手段之一。该幅肖像摄影,背靠土墙的彝族女人,右手拿针线,左手拿绣帕,斜披黑色羊毛披毡,手指上几乎戴满了盾牌形戒指,这些装扮显然是一个传统彝族女人的日常模样。更为重要的是,以上是庄学本一系列符号化的叙事,而扑面而来的是女人的笑容,多少年后,女人的音容笑貌仍然令人难忘。此外,稍微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女人古铜色的手,以及磨损的手袖,与背后的些许开裂的土墙,一静一动,相互照应,仿佛在告诉人们彝族人鲜活的生命历史:这是一双劳动农民的手,一双彝族妇女的手,是一切靠自己双手劳动的手。而这双手之上,是一张笑脸,是在艰难生活岁月里,依然灿烂的笑脸。可以证明这是庄学本肖像摄影的魅力,正如摄影批评家李媚说道:“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这样的赞美,更多地是来自内心深处真实的表达。

还可以再看一下《西行影纪》(三)第105页的图,拿着经书的彝族毕摩,庄学本配文道:“这是一部用彝文书写的经书”,这句让人联想到吉狄马加代表作《自画像》的著名开头“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观看者已无法知晓这个毕摩姓谁名谁,但通过庄学本的图像叙事,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毕摩,不是农民,不是女性,他坐在门前,身披羊毛毡,手拿毕摩经书,并且在经书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毕摩手绘的两个“支格阿鲁(彝族英雄)”,头顶上日和月,以及彝文“ꍝꇜꀊꇐꉬ(是支格阿鲁)”、“ꈨꇴꆪꇴ(呼日喊月)”,庄学本的摄影拍下独特的毕摩与经书的画面,除了摄影本身的艺术审美之外,其图像依然有可以解读的文化符号。此外,庄学本肖像摄影里还有《经历沧桑的西昌彝族男子》《彝族妇女将孩子抱在披毡之中》《田坝彝人男子之装束,头顶“英雄结”》《越西彝族妇女之盛装》等具有美与思的肖像摄影,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感叹这些肖像摄影带来的触动之余,也好奇人们是怎样跨越了这个来自汉区的男人与陌生冰冷的相机而独立存在,以及庄学本是如何做到与拍摄对象交流,并拍下如此自然、真诚的人物肖像,丝毫没有因为摆拍而破坏整幅摄影作品。早些时候的中国少数民族,对于他者拍摄,一般会持避之或恐惧的态度,因为这个小小的匣子会抓走他们的灵魂。在彝族人的观念里,影子是与灵魂联系在一起的,视影子为灵魂,彝文“ꁱꒌ(照片)”中的“”,即影子、灵魂的意思。这样就可以理解彝族人为什么会怕拍照。翻开庄学本旅行日记,可以发现,庄学本的凉山民族志摄影,面临诸多的困境,但他有独特的田野经验:一、会送给当地彝族人针线或盐巴,还播放当时罕见的留声机,使得彝族人产生好奇,从而拉进与人们的距离,制造亲密的环境;二、在桌椅下设简便的暗房,将照片立即洗出来,赠予被摄影者,激发当地人的兴趣和热情;三、以当地人做向导,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这无不是一个人类学家在从事影视人类学研究工作时所必须遵守的伦理准则。《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一书中提到:“

第一,人类学家在拍摄之前最好征得拍摄对象同意;第二,人类学家应该给予拍摄对象回报”可以说,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是独具人文关怀的,而不是一次次“占有”,不是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的“相机的每次使用,都包含一种侵略性”,这一副副面孔,是自然、安详、可亲、美丽的人物肖像。正如朱靖江先生所言,“庄学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他所观照的边地人民”,在庄学本的肖像叙事中,人们通过与这些流传下来的图片中的人物的凝视展开对视,感受到的是真正挺拔的生命,以及不朽的青春。庄学本的肖像摄影,真正做到了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与‘他者’的对视,是一次与自我良知的对视”,显然,庄学本作为一个远赴边地民族志摄影的上海年轻人,拥有满腔热血,同时不缺乏一个影视人类学家所具备的情怀,正如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他们何尝是‘蛮子’,是异族,不过是隔离较远的乡下兄弟而已”。由此,可以说,庄学本的凉山肖像摄影,如今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是一次早先不错的践行与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庄学本以富有人类学家博大的胸怀,记录、挖掘、归还属于凉山彝族拥有,但却容易被忽视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格。正如中山大学教授邓启耀说:“庄学本带回的是异乡的美丽山河异族的纯朴面容和健壮身体,同样有文化、有尊严、有自己的历史、民俗和精神世界的边地同胞的生活情景”,庄学本的图像叙事,重要的不再只是记录,而是在“他者”与“自我”之间构建起了平等的桥梁,甚至做到了摄影人梦想的“自我消失”,而“他者”独立存在的颇具人文关怀的人类学精神影像。故可以说庄学本的凉山民族志摄影,在现如今依然有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也待研究者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01]庄学本.西行影纪[M].四川美术出版社,2021.

[0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61.

[03](法)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04]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05](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06]邓卫荣,刘静.影视人类学——思想与实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07](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08]吉尔体日,巴莫阿依.祖先的祭礼:彝族“尼木撮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09](美)保罗·基奥奇.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 [J].梦兰,译.民族译丛,1994(02).

[10]赵岚.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新世纪中国影像民族志文化书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6).

[11]邓启耀.与“他者”的对视——庄学本摄影和民族志肖像[J].中国摄影家,2007(08).

[12]邓启耀.三十年代的藏彝走廊民族志摄影[J].青藏高原论坛, 2013(01).

作者简介:吉比子呷,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彝族文学。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图像叙事研究”(项目编号:YB202255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