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孙鹏

西峡县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省西峡县

摘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构建的教育体系,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能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审美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栋梁之材。对此,本文将从“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三个方面来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措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

引言

近些年培养学生成为核心素养人才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趋势,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们的文化基础,也就是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还需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发展情况,能否让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生活的行为;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们是否拥有良好的责任担当和国家认同感等等。当前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发展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依然存在诸多纰漏,需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对此,文章将详细地探索和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达到良好的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目标。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起到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

现如今属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更迭速度的随之增快增多,对当代学生如何正确筛选信息产生了深远影响力,当学生受到外界信息不断干扰的情况下,会逐渐削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难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民族凝聚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会造成负面影响。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期间,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进行人才的培养,能让学生接触到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正确观念,学生能从中正确认识传统美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属于中华儿女的文化和思想精神血液,能够使中华儿女从传承过程中产生惊人的创造力,并且还能向世界各国有效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能明确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的定位

信息技术运用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能接收大量信息,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向。其中的“文化基础”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积淀情况和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情趣三个要素,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不同的文化,同时还需要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精神,能使学生真诚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学识态度,能够拥有坚持不懈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其二中的“自主发展”要求中需要学生拥有乐学善学、勤于思考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有珍爱生命、坚韧乐观、抗挫抗压的健康生活行为;其三中的“社会参与”则要求学生能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及正确的国际理解能力,并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劳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涉及种类繁多,既包括了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民俗与禁忌,又包括了儒家、道教、等思想文化,这对学生修身养德起到了积极效果。

(三)有效展现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

从目前各个国家的发展局势上来看,将传承“民族文化”当作国家发展的目标之一,成为不同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共同发展目标,不同国家纷纷尝试凭借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全新健全的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框架,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且在让学生传承的过程中,还能逐渐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刷新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良好印象,对建立良好国际友谊关系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提倡“仁民爱物”,展现学生心怀天下、爱人如己的核心素养观念

“仁”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出的核心思想,孔子在提及“仁”的过程中明确表明应关注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道德,应把“仁”当作人们人生追求的最高思想观点,其主要指的就是“仁德”这个观点。仁爱的途径有很多种,其最主要包括:忠、恕、恭、信、宽、惠、勇、智等内容。“忠”在《论语•雍也》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中,其中的“恕”主要在《论语•卫灵公》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中,“忠恕”主要体现在人们处理人我关系方面,这与《孟子•离娄下》书中提及的“仁者爱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孟子在孔子所提出的“仁”观点基础之上提倡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观念。并且北宋时期的张载还用“爱必兼爱”的观念体现释仁的思想精神,《识仁篇》书籍中还提倡了“浑然与物同体”这种天一合一的“仁”境界,朱熹曾将所提出“仁包五常”内容中能有有效凸显出“仁”在五常中的地位,能有效展现万物本源,能够把仁上升到较高的宇宙本体,“成仁”才是人们发展的最高境界,能够呈现出人们的最高美德,学生通过学习并传承这些“仁民爱物”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些中华民族中提倡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包容之心,还能逐渐增强人们的自强不息和社会责任感,其中所指的天人合一蕴含了丰厚的伦理思想,逐渐增强学生的心怀天下意识,还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行为中产生不断完善自我和良好的奉献精神。其中所指的“物我和谐”“爱人如己”能明确学生价值观取向,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爱民族思想情感,从而有效发展学生各自的核心素养。

(二)传承“孝亲爱国”,增强学生乡土情怀和爱国情感

“孝”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点,“孝”原意指的是尊重和奉养以及服从父母。学生正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孝”来纠正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良风气,对发展学生各自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在《论语•学而。》内容中提及了“孝悌其为仁之本”这个观点,主要指的就是需要人们主张孝亲和仁德。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倡了孝对人们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孝经•孝治》中曾提出“以孝治天下”的观点,并且汉代统治者经常将孝当作“百行首位”,学生在接触到两汉和魏晋时期所提的“三纲”“父为子纲”,并把孝纳入到法律当作,期间理学家还把。“孝”当作“天理”,让“孝”“忠”“节”共同构建传统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就避免使当代学生产生“愚孝”和“愚忠”的不良做人行为。“孝悌”在传统文化中的《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过,其中提出的“申之以孝悌”能让学生清晰认识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在让学生传承和弘扬“孝亲爱国”过程中,能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行为,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恩、尊敬的思想观念,为未来国家的建设和民族思想的弘扬起到积极的效用。

(三)倡导“重义轻利”,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提倡了人们需要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其中就明确指出需要人们正确认识“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孔子曾经在《论语•里仁》中提及了“君子喻于义”的道理,并且还在《论语•阳货》中明确阐述了“君子义以为上”的思想观念,其明确指出需要让人们在做事期间能够达到遵守“义”的标准进行行事。学生在学习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义”和“仁”的道理,并且孟子在提出“义利之辨”期间,还提倡了不能因为厉害计较而影响到“义”的落实,《孟子•告子上》中还明确表明了“舍生而取义”的思想道理。并且学生在接触“五常”和孟子提倡的“五伦”过程中,还能使他们产生良好的道德认知,对学生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通过提倡“仁民爱物”,传承“孝亲爱国”,倡导“重义轻利”,能帮助学生有效发展核心素养,还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逐渐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进而为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带来良好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亚琪.民间版画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4):121.

[2] 田爱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非遗"校园传承意义初探[J].长江丛刊.2017,(28):85.

[3] 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7,(4):461.

[4] 徐丽.承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