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地的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河南省郑东新区鲲鹏第一小学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基于场地的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河南省郑东新区鲲鹏第一小学项目为例

朱国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

Public Space Design of Primary School Campus Based on Site

- TakingKunpeng No.1 Primary School in Zhengdong New Area Project as an Example

朱国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校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园公共空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郑东新区鲲鹏第一小学项目为例,基于场地特征,从规划布局、流线整合、功能组织、主要空间节点设计等方面,探索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设计重点和营造策略。

【关键词】 校园建筑 集约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 公共空间  场所感 第二课堂

【引言】 “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这是美国教育家布莱森关于校园建筑对孩子教育影响的经典言论,可见校园空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郑东新区鲲鹏第一小学期望通过设计突破建设用地的紧张与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营造出契合场地关系、具有识别度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公共空间。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郑东新区科学谷数字小镇建设项目是河南省2020年度“头号”重点工程,聚焦大数据主导产业,旨

在打造河南省软件产业集聚高地。建成后将汇集国内一流软件龙头企业的总部园区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数字小镇一期由创智岛、创享岛、创研岛三个核心组团组成。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690亩,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建设内容涵盖市政道路、办公商业、综合展览馆、住宅公寓及教育设施等117栋建筑。

郑东新区鲲鹏第一小学位于创智岛内,是西片区重要的教育配套设施,以满足创新人群在单元组团内的基础教育需求。(见图1)

2、项目规模与功能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58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31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5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4740平方米。教学规模按照3轨18班设计,每班45人。

本项目主要功能包括教学楼、行政楼、风雨操场、地下车库等主要建筑物和2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包含2组60米直跑道)、篮球场、排球场,以及道路、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后可满足学生日常教学、生活和运动的需要。

3、场地特征

不利因素:项目基地位于创智岛内,南至尚清路,东至西秀路,西临水系,北临居住用地。用地南北最窄处长度仅为98米,东西向长度为138-142米。不规则的用地形状给设计带来挑战。

数字小镇为打造地面无车的步行空间体系,借助园区主要交通干网设置地下空间公共出入口,车辆可直接下地。学校用地南侧的尚清路段有一处公共地库出入口,高峰期车流量很大,外部环境比较嘈杂。

场地优势:西侧临近景观带和水系,浅水溪流蜿蜒环绕而过,两侧坡地绿意盎然,景观层级十分丰富。

二、校园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从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特征出发

教育建筑因其使用群体的特征,尤其特殊属性。小学生大多处于6-13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活泼好动、具有依赖性、好奇心强,灵活、充满趣味性的公共空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寓教于乐的校园空间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设计从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特征出发,结合场地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2、基于场地特征进行协调设计

设计关注场地、建筑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结合场地,规避不利因素、同时合理利用场地优势,塑造出有识别度、富有新意的多元化的公共空间,使学生产生对校园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设计策略

通过合规划布局、流线整合、功能叠加、节点设计,创造出起伏地景、趣味空间,打造隐形课堂、立体校园。力求突破现有线性的单调乏味的秩序化校园空间序列,营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体验感、场所感的情景式校园。

1、基于场地的规划布局,打造有机校园

规划采用多样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将校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均与周边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有机整体。(见图2)

建筑布局:

项目分为公共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运动区四个功能区块,规划中兼顾良好的朝向、有序的布局、景观的借用、立体的空间,将学校多样化的功能如学习、交通、交往、运动等有序衔接起来。

考虑到南侧临近下穿地道开口,车流量大、噪声影响较大,以及场地东半部分南北纵深较小、用地局促,而西侧紧邻河道优越的景观资源,设计中将其纳入一体化设计范畴。利用活力共享平台整合教学区、生活区与运动区的关系,创造多层次的校园空间。既突破了用地紧张的困扰,又丰富了交通联系,为师生的交往互动创造条件。

流线组织:

东侧出入口与建筑之间被运动场割裂,故将校园礼仪出入口设于南侧,供师生日常出入使用。东侧为消防辅助出入口。

由于主入口临近下穿地道出入口,早高峰期车流量较大,地面空间的局促为接送带来困难。故将接送流线在地下进行组织,设置地下门厅、引进下沉庭院,使其成为学生早晨走进校园的第一个交流空间。

2、集约化、一体化的功能布置,打造立体校园

设计中将不同的功能进行了叠加、组合。底部利用大基座将建筑主体抬起,成为整个校园建筑的基石。公共教学区和交流大厅设置其中,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运动区有机分布其上,复合式的功能组织,形成一体化的立体校园。(见图3)

基座屋顶作为活力共享平台,与上部教学用房产生竖向的功能划分。既解决了用地紧张的现状,又为学生活动创造了更多场地,也适应当代校园设计节约用地的集约化、复合化的趋势。

3、植入多层次公共空间,打造情景校园

设计中运用了丰富多元的共享空间来组织校园流线和使用功能,设置下沉庭院、立体院落、观景阳台、屋顶乐园等趣味性空间,从而创造出立体、多元公共空间。

共享展示廊:

结合主入口门厅,设置交流展示廊,使其成为整个校园功能组织的核心、交通联系的枢纽。主入口广场和地下接送大厅的人流汇聚于此,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创造机会。校园公共教学空间环绕设置,通过设置内庭院引进自然采光,改善内部环境。内外交融、空间连续流动,是集散集会、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教育展览、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立体院落:

反S形的建筑布局,在活力共享平台上形成一内一外、一静一动两个立体的开放式院落。立体院落是地面活动空间的立体化延伸,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见图4)

内向型院子是南侧入口广场的立体化延续,结合屋顶绿化设置游戏主题的小品、座椅,让学生可以驻足停留、交流互动、嬉戏玩耍。设置斜切的圆锥形采光井与平台下的交流展示廊产生有趣的对话。东侧结合景观台阶与运动场产生互动,打造乐活大舞台。

外向型院子朝向西侧河道,景观视野优越、环境安静。平台上种植乔木,结合布置座椅,创造出可以晨读、交流学习的空间。同时结合大台阶和滨水广场打造出校园剧场,为教学展演、文艺交流创造条件。。

观景阳台:

在朝向河道设置观景阳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欣赏大自然之美、观察大自然之趣、探索大自然之奥秘,是学生课间休息、心灵沟通的好去处。(见图5)

景观楼梯:

考虑到趣味性空间的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在临近河道的公共教学楼设置景观楼梯,鲜明的色彩与蓝绿交织的河道、滨水绿化带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行走的过程中学生透过灵动的空间变化观察春夏秋冬的交替、体会万物生长的妙趣,从而达到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屋顶乐园:

为和数字小镇整体风貌协调,项目非常关注第五立面的设计,同样采用折线形坡屋面,并进行变化处理,一气呵成的折线形坡屋顶活泼动感,与学生活泼的性格相映成趣。

设计中将坡屋顶开出来大小不一、变化且有韵律的洞口,将光引入进来,使其功能得到拓展。坡屋顶空间得以利用。屋顶空间的利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学生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时间,充满乐趣的屋顶乐园解决了很多高楼层学生不愿意下楼活动的问题。

除了活动空间之外,通过设置屋顶花园、屋顶农场,使其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耕种、体会植生长收获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架空层:

校园建筑的集约化布置与底层架空处理可以最大化的节约用地。当地审批部门要求消防车道形成环道,并与两条城市道路相连通,为本就局促的场地带来更多挑战。又考虑到过多的室外活动场地损失了绿地,同时完全露天的室外活动场地为阴雨天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基于以上两点,将风雨操场整体抬高一层,创造出半室外的活动场地。向外延续与运动场地连接一体,向上通过楼梯可直达被架起的风雨操场。使整个运动区的联系更为有机。

同时通过打造场景、营造情境,为丰富的主题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架空层环境育人的作用,让校园生活更有活力和魅力。

【结语】

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场地出发、基于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特征,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希望能为校园建筑设计带来启发,结合实际项目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秦洛峰 杨佳音:基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浅析建筑与文化 2018/04

[2] 邵兴江:彰显“场所精神”_学校建筑设计思维的重构 中小学管理 2017/10

[3] 张应鹏:空间形态与空间行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独墅湖新校区设计 建筑学报 2012/03

作者简介:朱国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