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倪旭青

工作单位:兰溪市外国语中学

摘要:在后疫情时代的复杂背景下,教育与科技的联系愈发的密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现如今教育界对“人”的培养愈发的重视,培养社会责任感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方面的指导、普及,而并没有重视中学生在各方面的可塑性。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阶段不仅仅需要的是在学科知识内容上的拓展,还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文将以社会责任感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美德教育的性质、教学目标三个角度论述社会责任感在中学课堂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历史教学;社会课堂;社会责任感

引言:在国际形势复杂的21世纪,加强“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要求。道德责任感逐渐成为个人踏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如果连道德责任感都无法保证,那么即使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也无法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一员。特别是中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大脑接受程度最高的年龄阶段,无论是在吸收学科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道德责任感的意识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了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研究现状,探寻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讨论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与尝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初中历史学科同属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

谈及素质教育就不得不提到20世纪我国在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关于衡量人才的七个标准,而这七个标准中,社会责任感无疑是衡量人才的核心,从这其中不难看出,其余六个标准则是作为社会责任感的外延。这就说明,国内外一致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何为核心?当个体的现实社会道德成为其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时,个体的外在表现就体现为个人目标与国家、民族目标一致。作为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国家意识以及民族意识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以将其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学生真正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人,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其优良的传统美德,充分提高自身的素质。

例如在“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的内容中,教师在与学生探讨“如何评价秦始皇其人”这一问题时,学生普遍对秦始皇的暴政做了批判性的陈述,极少数学生能看到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作为历史教师,应以辩证唯物史观看待这一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秦始皇为巩固地位颁布了较为强硬的措施,乃至秦二世更为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增收赋税,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嬴政打破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战局面,统一全国,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以来的疆域这一列伟大的壮举,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功绩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此,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大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初中历史学科在美育方面的一致性

人们对善恶、乃至是价值取向不同的评估都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当人们对促进社会或自我发展作出的行为选择特别是行为后果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肯定时,会感到满意、愉悦和鼓舞,产生更强烈的责任感,加深了的责任感又使人们进一步对相应的责任行为产生更深刻的美感,所以,美感的发展中渗透着责任感,责任感也是美感的内容和成分。

以“百家争鸣的局面”一课为例,时处春秋战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局面,学在官府的现象逐渐被打破,社会上的思想更加开化,不同思想家对世界的看法产生碰撞。但这些思想家都抱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以一个统一的思想扶持一个政权,来结束各势力为争权夺利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的惨象。从这个目的出发,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家们提出的观点都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各学派主张之时,也应传达给学生一种,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且理应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出一份力。不止古人,包括后来的陈独秀、华罗庚、彭恒武等,疾呼提倡科学、民主的口号;学有所成归国返乡,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历史人物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因此,要求教师教学时将美育融入课程内容的教授当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初中历史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活动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从育人角度而言,教学目标本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成的一个必要性的任务,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思维逻辑体系,还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鉴于历史学科知识“非生产性”的特征,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中学历史学科不论从教学内容的编写,还是从大纲的修订方面都在不断进行调整,我们高兴地看到,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注正在逐步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在初中历史的教材中尤为体现。

以“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为例,不只是人教版教材,任何版本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授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内容时,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行汉制,学生就已经本能地感受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了,与此同时,教师完成了教学目标。

结语:在当今应试教育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科内容的吸收程度;考试成绩高低与否;背诵内容是否在考试范围之内,而并非将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正是当下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应注意的问题。笔者以浅薄的认知写下关于历史课堂教学和社会责任感的见解,以目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薄弱以及目前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任务不清、中学历史教师认识不到位这几个问题为突破口,从素质教育角度、美育角度、历史学科教学目标阐明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初中历史学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同小花. 从历史课程实施谈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温州大学,2013.

[2]陈文玄. 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中学历史学科的关系——兼谈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