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研究

许亚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幼儿园  213161

摘要:幼儿告状行为通常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互动当中发生某种冲突、攻击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等行为时产生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幼儿会主动向成人或者其他幼儿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或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包含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和教育意义等问题,以期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行为;告状行为;教育意义

引言: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较常见,部分幼儿会通过告状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幼儿告状行为受到性别、年龄、性格、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告状、书面告状、暴力告状等。幼儿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但也存在着过度依赖他人、影响同伴关系等问题。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共处的能力等。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问题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主动向成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或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对不公正行为的反映和想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自我保护意识是因为幼儿意识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或侵害,希望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例如,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其他幼儿不公平对待时,面对他人不公平行为时幼儿就会通过告状行来表达幼儿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可能会通过告知教师或家长,希望通过告状让行为者受到惩罚或纠正,得到他人的保护或支持。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

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告状行为。这与女孩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强有关。幼儿告状行为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通过告状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性格内向的幼儿和性格外向的幼儿表现不同。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念、对待幼儿的态度等都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因情境和性质不同有所不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告知成年人、借助第三方、非言语行为和匿名举报等,其中直接告知成年人是指幼儿会直接向身边的成年人,如教师、家长等,报告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或者受到其他幼儿的攻击、欺负等情况。借助第三方是指有些幼儿不愿意直接向成年人报告,会选择通过其他幼儿或者玩具等媒介来传达信息,例如在玩玩具或游戏时告知其他人幼儿遇到的问题。非言语行为是指有些幼儿可能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哭闹等非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匿名举报是指少数幼儿可能会选择匿名举报,通常是通过书信、纸条等方式向成年人报告自己或者其他幼儿的遭遇。以上是幼儿告状行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因情境和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教育意义

幼儿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告状行为,幼儿能够学会如何对不良行为进行反抗,并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同时,告状行为也能够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增强幼儿的社交能力。然而,告状行为也存在着过度依赖成人、损害同伴关系等问题。过度依赖成人会导致幼儿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损害同伴关系则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共处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原因,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时,向家长、教师,或其他幼儿求助告知的一种行为,实际上幼儿告状行为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包括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和教育幼儿正确处理纠纷。

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常见、发生概率较高的行为,与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有关。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教师要摆正自身的态度,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对于受到欺负的幼儿教师要适当地安慰幼儿、给予保护,避免幼儿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幼儿告状行为对于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帮助提高幼儿学会自我管理能力,让幼儿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避免过度依赖告状行为,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可以在了解情况后引导幼儿自行解决纠纷,鼓励幼儿、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一个幼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合作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当中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相处,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让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行与他人协商解决。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幼儿过度依赖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纠纷发生时,教师不要急于解决纠纷,应先了解纠纷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内心状态,正确引导幼儿处理纠纷,让幼儿在告状之前能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恶性循环。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有需求的幼儿提供教育平台,针对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不同动机合理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健康的心态。

结束语:综上所述,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现象,在教育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主动向成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或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受到性别、年龄、性格、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告状、书面告状、暴力告状等。幼儿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但也存在着过度依赖成人、损害同伴关系等问题。因此,教师也应该注意到幼儿告状行为的本质和意义,不要轻易忽视或贬低,而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共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小风.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及指导策略[J].求知导刊,2022,(34):113-115.

[2]尤静.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教师的指导策略[J].幸福家庭,2021,(08):45-46.

[3]徐文,吴艳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2):44-50.

[4]沈鸣敏.幼儿告状行为起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家长,2019,(34):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