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把握童话特点,“精”教、“巧”教长课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浅谈长课文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多维度把握童话特点,“精”教、“巧”教长课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浅谈长课文教学策略

苏成平

璧山区凤凰小学

【摘 要】统编版教科书在不同年级都出现了长课文,由于课文过长,又被课时所限,长课文的教学往往被老师们认为是最为棘手的教学任务,而此类文章却依旧多次出现在统编教材中,可见安排长文学习的重要所在。那么,对于这类课文,如何做到有的放矢,长文“精”教“巧”教呢?这就成为老师们需要潜心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从学段角度考量安排此文的目的,纵向梳理“想象”这一要素的落实需要,着眼文本特点,探讨长课文的教学策略,实现长文“精”教“巧”教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长课文  求“实”  求“精”  求“巧”

一、从学段安排的变化中看训练重点,解读求“实”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出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为“童话故事”。本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一)两版教材中训练重点的对比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并不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它原是人教版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为“外国名著”,其教学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令人感动的描写,写出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的话,并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本篇课文篇幅的确很长,但事实证明: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起来却并不难。因此统编版教材将其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的位置,意在通过这篇长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获取阅读理解的巧妙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在习作中进行想象,充分发挥了本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二)学情特点分析

1.想象力的持续训练

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习作要素为“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对于童话这一体裁,学生们并不陌生,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即为童话单元,学生已初步感知了童话的特点。而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在感受童话丰富想象的基础上,还要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本文位于中间位置,在学生想象能力的衔接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长文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本文篇幅较长,而长课文在低段教材中就已经出现,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讲篇幅较长,但是因为文章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阅读,所以学生并不觉得困难,反而兴趣倍增。编排此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中想象的故事情节中,初步掌握长课文学习方法,为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学习长课文做好铺垫。

二、多维度把握文本特点,研读求“精”

(一)文质兼美,易于产生代入感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故事主人公为一位小女孩,与学生年龄相仿,这样易于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容易把自己带入文本的情境中。此外,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包含丰富的想象,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描写生动,画面感十足,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便于儿童想象能力的提升。

(二)反复相连的情节,易于把握文意

本文虽字数多、篇幅长,但反复的结构无形中缩短了文章长度。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结构类似,都是先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再写出现幻想,前两个自然段还写了火柴灭了之后的现实情景,抓住结构反复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梳理文脉,提炼主要信息,同时,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中段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三)鲜明的对比描写,给学生以深刻感触

    本文通过多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从犹豫到果断,从擦燃一根到擦着一大把,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愈发深切的渴求,也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苦难。通过感受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三、定准重难点目标,教学求“巧”

(一)借助训练要素,巧妙设计学习活动

1.聚焦重点,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围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单元要素,结合课后题要求,简化头绪,制定整体化教学环节,即“找想象——读想象——写想象——善想象”。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想象丰富的内容,如“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接着,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幻象的美妙及小女孩内心的温暖之感。通过对比朗读火柴擦燃时和熄灭后的不同情境,感受小女孩心情的变化,从而体会小女孩对温暖的极度渴望。然后,用此方法学习三次擦燃火柴的过程,让学生继续想象、继续表达,动笔练写: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她又看到了什么情形,表达了小女孩怎样的愿望?用学生的笔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为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打下基础。最后,教师将“快乐读书吧”栏目中对于《安徒生童话》的推荐内容分享给学生,落实“1+X”的课外阅读模式,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兴趣。

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从“找”,到“读”,再到“写”,学生没有感觉课文难理解,省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最后达到课下阅读更多童话故事的目的。围绕“想象”这一要素使学生想象的能力螺旋上升,一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2.借助表格,理清文章脉络

表格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特点。适时巧妙运用,将发挥显著的作用。既能理清文章脉络,又可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尤其对于情节反复的长课文更是一大法宝。

课文的第二部分,即五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为重点内容,而这五个自然段情节反复,结构相似,用表格梳理会更容易。于是,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一部分内容的要点,利用表格(见表格一),让学生提取课文信息并填写到表格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在现实和愿望的对比中产生了内心的感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看到的情形

表达的愿望

                     (表格一)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填写表格内容,并根据完成的表格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汇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引导,互相融合,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杜威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全过程。”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方法得于学生,也用于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其中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

    通过观察表格,学生发现幻象与愿望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白这些幻象源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缺少什么,就出现什么幻象。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发现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小女孩急于抓住一份希望,最后就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悲惨。因此,表格的使用既把握了课文的重点信息,又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发,获得真实的感受。

(二)借助导图总结写法,为单元习作服务

微信图片_20201030165444本单元的习作内容为“我会编童话”,习作要素为“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也应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话的写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童话人物”、“故事情节”、“愿望启示”这三个角度对本文内容及写法以思维导图(见下图)的形式进行总结与梳理。

思维导图的设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互相关联的网状结构,对童话的写法有了初步了解,学生既可根据导图复述故事,又可在后面单元习作中,继续应用此思维导图的模板对自己想象的童话故事进行构思,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降低了习作难度,从而让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激发学生写童话的兴趣,使单元整体学习步步向前推进。

(三)借助资料和图文对照法,让情感表达更自然

1.引入资料,体会人物命运更真切

适时引入故事创作的背景资料,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人们的贫苦生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实,启发学生明白小女孩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继续想象小女孩的愿望,为续写故事做好铺垫。

2.图文结合入情境,朗读体验更自然

在学习第五次擦燃火柴的过程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通过观察现实中小女孩幸福的眼神,以及幻象中投入奶奶怀抱时幸福的样子,感受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小女孩对亲情的热切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在学生表达感受时,教师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小女孩看到奶奶时急切的语气,小女孩与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时的缓慢而又平和的语气,都体现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中。插图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更加投入,更加有感染力,学生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根据长课文特点及本学段学生学情的分析,只有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定准重难点目标,选准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理性分析,巧妙利用文本的表达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实现“精”教、“巧”教,落实语文素养,达到长文易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