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3

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讨

严嫔1,汪绍昆2,俞凯晨3

1、严嫔:金华新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金华市,321000

2、汪绍昆:金华新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金华市,321000

3、俞凯晨:浙江中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金华市,321000

摘要: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土壤是地球上所有动物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伴随着当今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逐步构建,农村土地状况的恶化问题持续加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有17%的土壤成分显现出有毒物质含量过高的问题,这其中,重度污染情况所占比例大约为96%,仅余下4%为轻度和中度污染。且污染类型大多以铅、镉、汞等三种重金属污染为主,另外属于多环芳烃类等一些有机物污染的情况排列第二,污染区域由我国东北区域蔓延到了西南区域,且有持续加深的势头。被草覆盖着的土壤受污染面积的比例亦达到了11%,故此,以留作农耕为基本目的土地也出现了大幅度品质下降的情况。其中污染程度较深的区域绝大部分分布于我们国家南部的珠江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及东北部的重工业老区,而我国中南部及西南部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一般都属于重金属污染类型。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引言

在对土壤环境监测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时,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更新和优化,为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也为土壤环境监测活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土壤环境发展状态对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在对各项土壤环境问题监测时,需要根据不同监测环节制定针对性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及时更新质量控制技术,为土壤环境监测活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土壤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意义

在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治理全过程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高质量,从而充分发挥土壤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实际指导作用。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管理的后期,不可避免地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与土壤探测有关的数据。深入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数据的科学控制和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监测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使监测数据和信息能够真实反映监测目标区整个土壤的实际质量,进而为后期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管理提供可靠的监测依据。

2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

对于土壤环境的监测分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最常见的一类方式是进行采样后转送至专业实验室,在仪器支持下进行分析测试,目前方法有光谱、仪器联用法、电化学法等,最常见的是利用光谱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准确,可有效判定该部分土壤的无机物组成成分,缺点在于需要大量的前处理准备工作。其次多种仪器同时联用可以能更精确更全面的监测土壤成分,问题在于监测成本高昂。再次,还可以使用电化学相关方式进行监测,根据不同无机物的电性不同,会造成正负极的吸引程度的不同,但所适用的条件较为局限。有机物的监测则多用色谱法。另一类就是土壤现场监测,其能解决对时间有要求的监测,又能降低样品运输带来的质量风险,这种利用携带的仪器对现场取样即时监测的方式简便且不受环境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便携式仪器的设计也更加多样、精密度和重现性都能更好支撑环境管理要求。

3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3.1加强人员管理

在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时,首先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选择现场监测人员时,需要对监测技能全面考核,并且制定针对性培训和教育活动,要保证监测人员具备土壤和环境等专业知识,并且熟悉现场监测和采样流程,在明确各项技术和设备操作方法之后,还要了解水文地质勘探知识。在选择实验室人员时,要对所有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且开展考核工作,要保证实验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环境监测技术,并熟悉样品保存、流转、分析质控要求。在选择审核人员时,要对审核人员是否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全面考核,保证审核人员能够明确污染排放、控制标准适用范围,还要了解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相关要求。审核人员要具备结果判定能力,还要熟悉报告编制和审核要求。审核人员必须具备从事相关专业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在选择报告签发人员时,必须具备报告审核能力,还要掌握建设用地土壤监测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相应教育和培训经历。签发人员要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能职称,在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要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历,还要经过国家资质认定和批准才能从事相关行业。

3.2样品采集与制备环节的质量控制

3.2.1点位布设

为了保证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代表性,前期的布点采样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遵循随机、等量原则,严格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以确保后期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常见的布点方法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法、分块随机法和系统随机法。工作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监测目的和类别,结合土壤环境监测区域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布点方法并且明确本次采样数量。

3.2.2样品采集

采集的样品反映当地土壤环境现状,因此样品采集环节对于土壤环境监测至关重要。针对该环节的质量控制,最重要的是采样人员的业务能力。对采样人员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其专业能力。采样人员要熟悉采样的各个流程,前期应走进监测现场进行有效勘探,准确记录采样点的信息,如采样点具体的地理位置、采样日期、采样深度和采样点数量等,同时也要搜集当地土壤与周边情况,如土壤类型、地质类型、地形地貌、植被种类、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分布情况、污染源种类数量、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相关数据,便于后期对采样点信息的查询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监测与治理工作。此外,采样人员在开展采样工作时,要选择正确的采样工具与采用方法,以此确保采集样品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当地的土壤环境现状。

3.2.3样品运输与制备

样品采集完成后,要对样品标签、数量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送至实验室。运输过程中应严防样品受到污染,注意低温、避光保存。样品送至实验室后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分类,并在阴凉避光处保存。在土壤样品分析前,进行风干、粗磨、细磨和分装,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也至关重要。实验室需要分隔设置风干室和研磨室,风干室方位尽可能朝南,应防止阳光直射土壤样品,同时要保证通风良好,干净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在风干过程,适时地压碎、翻动,拣出碎石、砂砾、植物残体。此外,制样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后擦抹(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若有机物具备可萃性和挥发性等特点,需将新鲜土壤样品及时进行样品前处理。

3.3针对无机污染的相关修复措施

在土壤污染的过程中,通常是重金属污染以及一些“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在对污染的土壤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物环境技术通过对土壤中的植物和相关微生物的作用,降低土壤中的金属含量和金属对土壤的毒性,再通过酶促反应,利用降解酶等酶系统,对土壤中的金属进行作用,使金属的某些属性发生改变,通过相关的分解和降解等技术,对土壤中的金属进行固定,降低金属的活动度,避免周围其他的土壤也受到污染和危害,实现对土壤的保护。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利用,通过对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以及相关的植物等进行共同的作用和治理,确保金属的毒性得到降低,金属能够被固定,使其不能再污染其他的土壤。在对白色垃圾进行处理和治理的过程中,利用酶等技术,对塑料等进行定点的降解,可以缓解土壤的降解压力。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保证了土壤环境和结构稳定,这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对于降低水土流失有重要的作用。

3.4提高样品采集水平

在对样品采集环节质量控制时,首先要做好点位布设检查,要保证点位布设更具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区域内污染情况,还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在对采样孔位置和深度检测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行业规范要求,对位置和深度全面检查。在对采样环节进行监督时,要保证表层样品采集更加标准,还要保持岩芯的完整性,采样位置如果存在硬化层等地质情况,可以选择钻孔方式破开硬化层,采样期间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交叉污染等情况。如果采样期间需要对设备重复利用,需要及时开展清洗作业,在与土壤接触前采样工具必须清洗干净。如果需要采集混合样品,则需要遵循等量原则,置于托盘充分混合之后按照四分法对混合药品分别提取。在采取不同样品时,需要更换手套,避免引发污染问题。采样人员要尽可能选择无雨天气开展采样工作,避免降雨期间土壤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要保证采样环境光线充足,还要严格遵循采样原则。如果需要在夜间开展采样工作,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照明措施,确保采样人员能够对土层结构特征精确识别。在样品保存和流转环节,需要对各个环节全方位监督,可以借助冷藏设施存放样品,要对样品避光保存,并且选择安全便捷的运输方式,运输期间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样品损失和混合等情况。样品保存需要根据检测方法要求设置保存期限,样品交接、流转期间要做好工作记录,为后期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5构建绿色实验室,实现监测标准的统一性

绿色环保大背景下,环境监测工作中要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监测工作,在创新应用中,可吸纳工业领域中已有的清洁生产成功案例,建立清洁型绿色实验室,全面完善环境监测预防措施,提升对监测过程和方法的有效管理,做好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进而推动环境监测方法的迭代更新。通过对我国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的分析可知,现行标准中,有机物污染含量指标采用具有便捷性、广泛性和经济性的化学需氧量标准,此监测方法具有测定时间长、二次污染大的弊端。此外,在具体应用中,还高发监测仪器的故障问题,最终导致监测结果的失真、运行试剂的过量消耗、二次污染问题的加重等问题。基于此,要求尽快完善总有机碳等各类标准的统一化建设工作,以降低环境污染,加快实现环保目标。

3.6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的性能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有良好的性能,避免在监测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监测活动的开展。对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与校准,使其在质量受控范围内,保证监测数据的合法有效性。在仪器连续分析中,通常每12小时应带入曲线点,判定仪器是否存在漂移、超出置信度范围,若超出,则数据无效。

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多种影响因素导致我国土壤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土壤环境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土壤环境污染监测的质量控制是开展土壤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监测部门的统一要求,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综合论述了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各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监测技术。

参考文献

[1]付格娟,朱健,韩继超,等.西安市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40(7):134-136.

[2]霍东旭,邬晨星,徐柯凡.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与实验室分析控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8):62-64.

[3]王有锋.试论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及质量有效控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7):170-172.

[4]朱会,朱雯毅,芮婷,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有害化学物残留及含量检测分析[J].天津化工,2022,36(2):85-88.

[5]田春燕.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与实验室控制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