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策略探究

李杰鹏   ,王虹

鄂尔多斯市审计局   017000 鄂尔多斯理工学校   017000

摘要:高校审计质量是关系到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当前高校审计监督工作的现状,结合高校审计监督工作的新形势,探讨了高校审计监督与高校审计监督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高校审计监督质量提升所面临的困境,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支撑体系三个维度提出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协同治理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

高校是一种具有传承、研究、融合、创新的特殊机构,它的发展质量关系到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投入来源多元化、办学自主权扩大化、经济活动市场化等方面,推进我国大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尤为迫切。大学的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学校的权力分配与运作,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和控制。

一、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及高校审计监督新定位

(一)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

协同,《辞源》中解释为“同心合力,彼此配合”。治理,强调多元主体以民主、互动等形式参与管理。关于协同治理,李汉卿、田玉麒指出协同治理以增进公共价值为目的,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子系统的协同性及共同规则的制定,具有主体多样性、公共性、跨域性、交互性、动态性的特点。张贤明认为协同治理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公共价值为目标,具有巩固民主和改善民生的功能。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

在地方政府区域合作、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供给、公共危机管理等领域。余璐从基础环境、技术保理主体三个层面探究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协同共治的治理路径;孟庆瑜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以精准施策、法治协同、政府主导为抓手,解决生态环境治;靳文辉从协同治理视角探究金融风险化解之法。

(二)高校审计监督的新变化

目前高校审计监督的新变化主要包括:

(1)审计监督政治属性越来越突出。2021年新修订的《审计法》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这表明审计监督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徐彰指出政治属性是审计监督的根本属性,审计监督本质上是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完善治理是国家和人民赋予审计监督的政治责任。

(2)审计监督的覆盖面越来越广。2015年出台《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适应审计全覆盖的工作机制,有重点、有计划、有深度地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资源等全覆盖。2021年新修订的《审计法》指出“要构建全面覆盖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全覆盖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审计监督的目标。审计全覆盖对高校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合力,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要求。

(3)审计成果的运用越来越受关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是实现高校审计监督成效的落脚点,是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价值输出点”,有效的成果运用能助力高校防范风险、完善治理体系。2021年新修订的《审计法》增加了对审计成果运用的表述,“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应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从法律层面提升了对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视。

二、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审计监督优化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审计监督组织体系

建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统筹协调各类审计监督资源,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协同共生的审计监督组织体系。

(1)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设立高校审计委员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审计委员会要将审计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理顺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审计资源,强化审计监督的顶层设计。明确将学校审计监督领域的战略布局、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整改等纳入审计委员会的决策范畴之内,把好审计监督的方向。

(2)培育协同共生的审计监督组织体系。高校治理体系中,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各治理主体,又要服务于各治理主体,因此,要顺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积极调和监督与服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培育协同共生的审计监督组织体系。一是要强化内部审计自身建设,推动审计监督的转型升级。高校内部审计应将职能定位融入到高校发展大局之中,与高校发展目标保持同频共振、相向而行。以风险为导向,对高校治理过程的业务实现全面监督控制,厘清治理边界和治理权限,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提升监督效能。二是要加强与高校其他监督力量的协同治理,织密审计监督的组织网络。将纪检监察监督、组织人事监督、财会监督、群众监督纳入审计监督的组织体系,积极化解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合力营造动态平衡的审计监督环境,努力发挥各个监督力量在高校治理中的叠加效应。

(二)健全运行机制,畅通审计监督的传导机制

(1)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治已病”能力。一是强化信息沟通,积极实现审计全覆盖。建立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国资有资产管理部门、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调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会计、群众等各类监督力量,拓展审计监督覆盖面,有效消除监督盲区。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及时披露审计结果。借助网站、会议等传统手段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及时进行跟踪发布审计工作,将审计结果以审计简报、管理建议书、风险提示报告、典型案例汇编等形式对外充分披露,扩大师生的知情权,提高审计工作关注度,提升审计监督权威性。

(2)建立整改联动机制,落实整改问责。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是审计成果落地的重要体现,是审计价值所在。一是建立审计整改报告机制,打通上下级信息壁垒,实现上下联动。被审计单位要根据审计要求按时提交审计整改报告及必要的佐证材料,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向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计委员会汇报审计整改的落实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等,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计委员会要加强统筹协调,清除审计整改中机制体制层面的障碍,协调解决由于历史遗留等因素形成的问题的整改工作。二是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设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台账,根据问题性质、整改时限、整改状态等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关注、动态监控、对账销号。审计机构要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下一次审计时重点关注内容,对一些重点问题整改情况要组织回头看,防止屡审屡犯。三是建立整改结果评价考核机制。

结论:

审计机构要建立科学的审计整改考核指标,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纠正由于整改不力影响学校发展的行为。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干部任免、部门绩效考核之中,对审计整改不力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约谈、督办问责,对整改效果好的予以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138-142.

[2]田玉麒.协同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中美案例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7:34-52.

[3]张贤明,田玉麒.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6(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