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李霞

河南厚识教育科技研究院450000

摘要:在教育事业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从传统“问题导向”的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到“发展导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和教育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注重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潜能的发挥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引言

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频繁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来看,相较于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加之学校忽视,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目前仍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认知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具身认知理论为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的身体参与,认为认知与身体体验密切相关。它打破了传统以“二元论”为基础的认知理论,为学校传统学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拓宽了视野。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了解而产生的,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常常聚焦在产生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身上,因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心理疾病、治疗心理问题。然而,“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只见“问题”不见“发展中的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实施路径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教育范式过度关注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枯竭化与路径的狭隘化。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比心理治疗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心理问题与障碍的倾向,强调彰显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积极教育的内容涵盖希望、感激、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和幸福、成功应对、情感、生活满意度、心理资本、乐观、幸福、宽恕,以及作为人的价值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消极滞后的工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为目标,以主动、开放、欣赏的视角将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个体潜能的开发,为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心理后盾。简言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幸福教育,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潜能的开发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1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为最大程度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价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依赖教师力量,还应积极与家长和学校的力量相结合,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学习氛围。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内容有趣、形式多样、具有启发性的心理活动,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学生填写心理晴雨表、心理小报、亲子沙龙活动等。其次,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合作,建立家校联系机制,获取学生近期在家里的表现,根据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综合表现,全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长期或阶段性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同时,父母与孩子应建立平等亲子关系,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另外,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心理异常学生提供帮助和心理辅导。

2.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家庭或是其地方渡过的,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靠学校一方来努力和实施,而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再加上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总是以学校为中心,并未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需要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监督,才能让学校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单独靠学校一方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为此,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并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同时,学校要通过开展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教育技巧,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学习更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效结合到一起,并使三方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学生营造出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温馨环境和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开展基于问题的互动,搭建身体与环境的桥梁

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具身认知理论也强调认知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依托,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方法,营造接纳包容的感知情境,触发学生思考与感悟,促使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认识,使学生、教师、环境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互动之中搭建起身体与环境沟通的桥梁。

2.4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样而又复杂,因而间歇性的主题班会并不能全面且彻底地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思维不同,要想在活动中组织好和谐的主题班会,教师就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心理教育能力。对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应注重对自身心理疏导能力的提升,根据学生具体状况,把握核心要点,从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开始(如学习问题、情感问题等),组织相应的主题班会并做好相应的PPT以及课程,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以及实施教育措施,例如,让学生进行团体合作的游戏,以缓和同学关系,或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增进同学间的交流、缓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其次,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教师可以开设“悄悄话”活动,让学生将心里的秘密分享出来,或通过活动观察学生的情况,进行矛盾排查与心理辅导。总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积累,通过自身的引导,为学生排忧解难,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水平,不断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不再囿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而是将心理课程、心理主题活动、个别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亲职教育等途径有机融合起来,内容涵盖了学习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自我意识指导、情绪教育等。心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咨询师和辅导者转变为学生心灵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陈向群.具身认知为何是内感受的?——评《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9(9):574-576.

[2]孟伟.如何理解涉身认知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75-80.

[3]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2):18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