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的风险及其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工程审计的风险及其策略研究

王飞

江苏诚信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摘要:伴随财政体制变革深化及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国家及企业对于工程项目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为工程审计带来更多压力与风险。工程审计主要是指审计部门立足国家法律标准及制度要求,针对工程项目发展现状进行合理审查,推动工程目标可在预期内顺利完成的活动。下面本文就工程审计的风险及其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工程审计;风险;策略;

1工程项目审计的特点

1.1 内容多、流程长、客体广

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涉及项目立项、勘察设计、物资采购、招投标、合同、施工管理、生产准备与试车、工程造价、竣工验收、后评价等环节,因此内容涉及面广。同时,工程建设一般周期较长、投资数额较大,参与项目实施单位较多,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会延伸到勘察设计、物资采购、施工承建、监理单位等相关方。

1.2 审计方法多样化

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不仅需要运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还要运用关键线路跟踪审计法、经济技术分析法、设计图与竣工图循环审查法、筛选复核法、分组计算审计法等,必要时还需要向有关技术部门或相关领域专家咨询。

1.3 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工程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多且复杂,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审计能力,还要熟悉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规定和要求,掌握项目建设各环节的施工技术和工程造价等专业知识。

2 工程审计面临的风险

2.1 送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这一阶段的风险是审计工作人员无法控制与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识别。一般源于送审单位的审计风险多为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如果采取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与测试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审计过程存在的风险。若施工单位与送审单位之间相互串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严峻,而且审计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察觉,最终导致项目蒙受一定损失,诸如未经过招标及审计随意提升施工单位的人工费等等。若送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低,则将会导致审计难度显著增加。例如送审人员未能现场核实测量变更工程或隐蔽工程就直接在签证单上签署通过意见,未能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资料就统一送审等。

2.2 施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这一阶段面临的风险即为固定风险,此类风险也是审计工作人员无法控制与改变的。审计工作人员必须积极评估风险构成要素,并搜集关键证据,并据此对审计方案进行修正。这类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量与实际风险不相符合。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对工程竣工图进行编制时对工程量进行虚报,一旦送审单位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签署同意意见,将会为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②高报材料价格面临的风险。现如今,市场上的建筑工程材料种类繁多,且优劣混杂,同时其进货渠道、规格、样式、产地、付款方式等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仅供参考,与实际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未能合理把握材料的价格,极易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产生严重影响;③高套定额面临的风险。工程造价依据的定额总类繁多,施工单位在编制预算或决算时,极易出现有意套取不应记取费用的现象。一旦审计工作人员无法掌握明确的定额标准,极易导致工程造价不合理,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2.3 审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也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送审单位会严格把关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结算,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往往会相信送审工作人员及送审机构的认证,而忽视现场实际测量与调查取证等,进而引发审计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大都与基建、后勤、维修等工作人员相处时间比较长,综合考虑人际关系、人情等,往往会在审计时进行让步,进而导致审计风险大大增加。另外,审计外包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比较少,大都采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外聘专业人员等方式以充实审计工作队伍,因此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会由于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佳等无法胜任此项工作。

3 工程审计风险管理的策略

3.1 打造信息审计监管模式,实现全过程审计

为完善项目审计监管环节,审计部门需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切实提升项目建设审计监管工作。一方面,审计部门需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审计手段实现工作信息化,有助于审计人员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高效审计工作监管与评价。审计人员不仅需对工程项目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管,还需对工程潜藏问题进行剖析,助力项目工程平稳运行。同时,应加大审计问责力度,实现责任下落至实际人员,切实增强审计监管实效。另一方面,内审人员需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审计监管流程,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审计工作可高质量开展。审计人员需落实三级复核制度,将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至监管项目中,大力规范审计监管流程,提升工程审计监管效率。

3.2 完善科学审计内控机制,构筑审计创新管理新引擎

其一,设立风险管理制度。审计部门应针对项目建设中审计风险进行预判、识别、分析及应对,并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提前把控,最大限度降低项目风险。其二,打造监督管理机制。对于项目建设各环节进行全方位把控,审计部门需实现实时审计监管,使各类问题均可快速进行解决。其三,构建事后复查制度。审计部门需针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复审,将得到的审计结果与事故发生前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此为标准衡量审计人员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以期实现项目建设审计工作的稳步运行。

3.3 把握审计环节工作关键点,实施重点跟踪式审计法

首先,审计部门需联合各环节各部门进行审计工作跟踪,针对各环节审计重点选择进行实时监管。审计人员需对项目是否获取完备建设手续进行核对,有效规避由于前期审计工作不及时造成的后期风险。其次,审计部门在工程审计时,需增强审计人员风险管控意识,将风险审计管控工作落实到各环节中,实现跟踪式审计防范。审计部门需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进行阶段式审查,将审计工作分摊至各环节中,实现审计工作高效运行。最后,审计部门应以资金管理、工程决策、竣工结算等方面为重点进行跟踪式审计,有效实现全过程审计把控,大力避免审计风险产生。

3.4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建造专业化审计人才团队

一方面,政府部门及企业需激发审计人员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优化意识,打造高水平工程审计人才队伍,助推工程审计焕发新的活力。其中,工程审计人才队伍选拔应侧重于具有较高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储备充足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企业应定期对审计人才进行培训与选拔,着力对审计领域衍生出理论及技术进行学习,并巩固现有知识储备与技能掌握,增强审计人才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可适当出台激励机制,使审计人员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出更为强烈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审计在推进工程项目平稳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确保工程项目工作可获取较高成效,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需摸清工程审计的成因,在风险问题尚未发生时将其扼杀。同时,应不断完善工程审计的内控机制,定期对审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人员对于工程审计的认知,并实时进行现场核查以及跟踪式审查。政府部门及企业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实施重点跟踪式审计法、打造信息审计监管模式、完善科学审计内控机制,大力推动工程审计效率提升,切实保障建设项目质量安全,避免进度延误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共科.工程项目建设中全过程跟踪审计[J].中外企业家,2018(24):92-93.

[2]王希忠.工程项目建设全程审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0):159-161.

[3]赵作让.工程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低碳世界,2019(02):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