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形势下基础教育变化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新人口形势下基础教育变化思考

岳志浩

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264200

关键词:新人口形势、基础教育、学生人数

摘要:9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开始全面凸显,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参与率)数量在2011年达到7.96亿人峰值,随后开始下行,现今大规模人口资源红利时代已趋近尾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低生育意愿有固化趋势。在新人口形势下,基础教育将面临什么,要提前思考什么。

人口政策调整带来人口数量变化,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劳动力数量,教育决定劳动力质量,劳动力决定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人口、劳动力、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性和逻辑关系。人口、劳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势必会给教育带来影响、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必须要因时而变,比如为了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国家以法律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应对人口规模增加,教育要优化布局、强化学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教育要改善薄弱环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和大家交流在生育意愿下降、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瓶颈期、财政压力大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将面临什么变化,我们又该提前思考什么。

一、小样本模型映射基础教育学生变化

以笔者所在山东省威海市为样本,依托威海市统计年鉴和事业统计报表,以小学阶段为例,建立基础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变化模型。2011年—2015年,威海市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5680、18416、17323、26275、16440人(2014年的新生儿数量骤增原因为国家部分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根据2021年事业统计报表统计,这五年出生的孩子就读小学1-5年级的区间,威海市小学人数约13万人。2016年—2020年,威海市新生儿数量分别为23846、25304、20923、20197、15376人(2016年开始为期4年新生儿数量较多取决于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2020年新生儿数量明显减少。2021年、2022年威海市新生儿数量为12843人和11791人,有持续走低趋势。按照较为保守的新生儿数量下降趋势估测,2023年—2025年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1000、10500、10000人。到2031年9月,2021年—2025年出生的孩子分别就读小学1—5年级,按照外地随迁子女比例估算,届时威海市小学生数大概为7.5万人,较2021年统计的13万减少近半。

二、政府层面如何应对

2023年是小学新生入学的峰值,目前的重点任务是如何保障学位供给,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但与此同时,更应该着手思考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小学生数量逐年走低的形势。

就新建学校上,应充分测算当地人口变化趋势,更加审慎考虑新建学校计划,尤其是可以基本通过分流调剂,进而相对就近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的地区,避免政府投资新建的学校在未来几年内因学生减少出现大面积学位空余,或引发周边学校关停。

乡镇学校规划上,未来可能将出现大面积乡镇学校招生数量不足的情况,对此,政府可重点考虑加强乡镇中心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能力,解决好校车接送、学生住宿、餐厅就餐等问题,以建强乡镇中心校吸附小规模学校关停而分流的学生,并妥善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教师配置上,如果在未来10年内,区域内学生数量出现过半缩减甚至更多的情况,现有的教师数量减掉每年退休的数量,仍要面临教师数量过剩的局面,势必会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加之目前较多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转型处于瓶颈期,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入口和出口两方面,以及如何平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师范学校毕业生就业、现有在编教师工作安置、社会稳定等因素,是新人口形势下时代交给政府的一道新课题,当需及早考虑。

三、学校发展如何定位

学前教育阶段,将是最早面临学生数量减少的一环,目前北京等地幼儿园大幅降低招生标准已在网络引起热议。未来,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现的基础上,幼儿园的生存空间可以重点在优质普惠以及服务前延两方面探索,优质普惠是通过小班额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生活教育,服务前延要重点探索在学前教育之前的阶段,以科学的育儿理念、健全的活动器材,提供托育服务,满足延迟退休背景下家庭中无人看护幼儿以及科学养育幼儿的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中处于奠基性的一环,是学生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构建、道德情感建立、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一环。目前学校因班额所限,要在常态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方法有较大困难。在未来学生减少的背景下,政府是否有能力支持义务教育学校构建小班化教学决定了未来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方向。通过小班化教学,教书育人将更加突出以生为本、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学生将获得更多的个性化辅导,学生的发展将更加全面而有侧重。此外,义务教育学校的服务属性也将更加凸显,建好家长学校服务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根据学生需求灵活开好多时段、内容丰富的放学后、周末、寒暑假服务等

高中教育阶段,就学生人数和学位供给层面而言,将面临供大于求的情况。如何做好人才分流,避免学生集中于普通高中,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简单一刀切定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招生名额,限制学生报名意向。高中阶段应逐渐淡化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界限,将高中学校按办学特色、资源优势、教育特长等因素分类办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愿景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学校。同时,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应带作为步入更加水平、更加专业的职业领域学习的台阶,在学生出口层面强化更加对口和针对的保障和供给,改变部分学生上职业类学校不学技术冲击高考的现状。

四、教师职业如何规划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说明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目前,多地正在试点教师退出机制,教师队伍已经出现出口。一系列讯号传递出,在学生数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未来教师队伍很有可能面临精简。对于选择大学专业的学生以及选择职业方向的毕业生,在选择教育领域前需要谨慎考虑。对于在编教师,要反思是否德不配位、才不堪任,在学校的考核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未来的教育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一定是与日俱增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对学生的关爱是否到位、与家长的沟通是否融洽、参与学校工作是否积极主动都将是学校会重点考虑以及教师需要主动作为的方面。此外,教育对教师可能也会有更加多维度的专业要求,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数字化辅助教育教学、人工智能教育等。教师在职业规划中,建议思考结合自己所长和本职工作,拓展专业领域,利用业余时间提前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