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护理干预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护理干预与分析

张怡 ,朱秀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咸新区中心医院  7120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新生儿在实施操作时,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方法干预,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程度、操作时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啼哭人数与哭闹时间。结果操作时与操作后2min,实验组新生儿啼哭人数与时间、心率、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患儿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可缓解其操作性疼痛,减轻新生儿神经发育障碍。

关键词: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综合护理

引言

新生儿在住院治疗护理中,操作性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新生儿对疼痛刺激的强烈反应通常被认为是生理或行为反射,与疼痛的意识体验无关。最近研究表明,新生儿时期的疼痛经历可能会导致痛觉过敏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发育不良。因此,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减轻和管理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实施护理措施及其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12月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①胎龄37~42周,体重≥2500g,出生时间在28d内新生儿;②分娩时Apgar评分:5min内评分≥7分;③新生儿父母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④住院期间需要接受致痛性操作者。排除对象:①先天性畸形及遗传代谢性疾病者;②新生儿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③致痛性操作前使用了镇静药或镇痛药者;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神经功能损伤者。10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减少操作性疼痛事件的发生:消除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侵入性护理操作。在不影响新生儿护理的前提下,限制侵入性操作。“集群护理”可以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考虑使用无创检测和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如透皮贴剂。(2)提供良好的环境:对新生儿友好、平静和舒适的环境是减少新生儿和家属的痛苦与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符合新生儿心理需求的交互式墙壁设计和降低光照水平可以减少新生儿的疼痛、焦虑与恐惧,丰富多彩的环境装饰还可以减少家属因新生儿入院治疗而产生的负性情绪。(3)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丰富护士在疼痛识别、术前准备以及减轻疼痛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具备监测、识别和处理疼痛事件的能力,还需在心理护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4)袋鼠式护理:袋鼠式护理被定义为皮肤对皮肤的接触。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袋鼠式护理可以保暖并增进感情,同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5)按摩疗法:通过轻柔地按摩和挤压以及抚触,可以增强迷走神经活性、调节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从而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6)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为所有年龄段的中度至重度疼痛患者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既产生镇痛作用又产生镇静作用,具有广泛的治疗范围,而且可以减弱新生儿的生理应激反应。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提供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可应用于非侵入性的静脉注射过程,如影像学诊断时使用。(7)局部麻醉:在静脉插管、腰椎穿刺等过程中使用局部麻醉,不仅可以减轻疼痛并且提高新生儿穿刺的成功率。

1.3观察指标

(1)两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评价本研究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对两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情况进行评价。(2)两组新生儿生命体征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新生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比较

操作时和操作后2min,实验组NIP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比较

2.3两组新生儿生命体征比较

操作前,两组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与操作后2min,实验组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新生儿生命体征比较

3讨论

出生后,新生儿对热、化学和机械刺激有反应,新生儿感知疼痛的能力随着神经发育而产生。疼痛通路的起点是神经末梢感受到疼痛的信号,伤害感受器作为疼痛神经敏感的轴突终末,遍布身体组织。伤害感受器周围的细胞释放疼痛信号化学物质,对疼痛刺激做出反应。在存在疼痛刺激的情况下,伤害感受器将疼痛信号转化为脉冲,沿着神经元聚集传播到脊髓背角,第一神经元与脊髓背角的细胞形成突触,引起反射反应将信号传递至丘脑,丘脑从而定位疼痛。新生儿身体的疼痛通路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不同的疼痛感觉和感知,新生儿伤害性疼痛通路的每个阶段在不同的时间发展。准确的疼痛评估是早期识别和疼痛预防的第一步,有助于高效的新生儿疼痛管理。因为新生儿还未会使用语言表述疼痛感受,家属可能无法在疼痛评估中提供帮助,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新生儿疼痛评估方面受过良好的培训,以确保充分对新生儿疼痛进行评估与管理。大多数非药物治疗方案没有年龄限制且易获得。正确、及时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减少止疼药的使用剂量,限制其副作用,并缩短恢复期。除了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环境,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外,还可以使用袋鼠式护理、非营养性吸吮等分散新生儿注意力的方法。研究认为,如果新生儿注意力被分散吸引到其他事物上,那么操作性疼痛感知的神经认知通路就会被破坏,从而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感知。袋鼠式护理干预在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术后疼痛控制方面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皮肤与皮肤的接触可以减轻疼痛。袋鼠式护理通过对多感官的刺激,包括情绪、触觉、本体感受、前庭感受器、嗅觉等刺激,以独特的互动方式发挥镇痛干预作用,并且在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后,新生儿体内的皮质醇、内啡肽等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产生内源性镇痛作用。非营养性吸吮口服蔗糖可以减轻由静脉穿刺、肌肉注射引起的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不仅在足月儿身上效果显著,针对早产儿同样有效。

结束语

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经历大量重复和长期的操作性疼痛事件,可导致患儿神经发育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干预后,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减少新生儿的痛苦。对新生儿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和采用护理干预对疼痛进行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孙雪霞,牟榕辉,李兴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医疗操作性疼痛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111-113.

[2]江为.感觉饱和对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09):99-101.

[3]练森勤,李秋红.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1):164-165+191.

[4]吉玲.疼痛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8):2527-2529.

[5]殷致富,唐凤姣,魏丽华,梁红英.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践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9,32(02):48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