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框工艺对绘画作品展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3

画框工艺对绘画作品展示的影响

朱鑫武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在绘画作品展示中,画框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件,更是承载着作品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媒介。本文以“画框”这一元素为主线,通过对画框装裱工艺的概念、发展历程、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关系,对画框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以及给观者带来的心理感受,探讨画框工艺对于绘画作品展示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到展览空间中画框工艺的重要性,并且从多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画框。

关键词:画框;装裱工艺;绘画作品;展览空间

一、画框工艺的概念

画框工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装裱词汇来源于中国画之中,但随着绘画发展至现代,全球化带来技术的革新,随着艺术全球化发展使中国传统装裱工艺融入进西方画框设计艺术,与中国装裱工艺相对应的西方的装裱工艺的载体即为画框,国外画框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同样与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进程遥相呼应而发展递进。

画框工艺按照其用途的分类主要可分为国画及油画两大基本类别,画框工艺的发展是伴随着艺术发展而得到推动的技艺,画框工艺技术可以说是对艺术品的深加工,明代周家胄曾在《装潢志》中说:“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为装潢者,书之司命也”从此话中也可得知画框对于绘画作品的重要性,一幅优秀的作品需配以好的画框及装裱工艺才能使得其留存百世,供后人欣赏与收藏。画框工艺是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文化产品符号。伴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画框工艺也随之进化与发展[1]

明代方以智在《通雅·器用》中曾对装裱工艺的意义进行的阐述,“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2]。将画作比作一汪水而用装裱与画框来建立起有规矩的“池水”。如若不加以装裱,便难以将画面之气韵进行整合。装裱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与色彩,对画面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将画面捕捉于规矩之中,艺术不需要被圈养,但艺术品是需要装裱来进行捕捉,从而养于空间之中。装裱之于艺术品,犹如人生活在世需要安居之地,装裱可以让升腾的艺术之气平整服帖,顺从于收藏者之手,以便于更好用于欣赏与交流。

绘画作品的用途范围很广,主要的用途是作为收藏品,每个不同时代对绘画作品都有着不同的要求,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备商品使用的基础价值,即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并非表现为某种物质的工具性,而是体现于精神与文化方面,满足于人们的某种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3]因而绘画作品多数以装饰品与收藏品的形式出现,而绘画作品并非如工业商品一样是批量生产的物品,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幅画作都是灌注了作者某一时刻感情的体现,如同生命一般存在于世界之上,这些作品美丽又脆弱,而且因其具备罕见性,对于保存方面要求较高,好的画框及工艺可以使得绘画的得到升华,也更利于保存。

二、画框工艺的发展历程

画框工艺最早的概念来源于史前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这一时期洞穴壁画并无实际意义之上的边框,但洞穴壁画之中所表现出的原始构图概念其中便蕴含了画框的起源,这一最早绘图的边界概念即画框工艺的起源。

古希腊时期瓶画与墓室壁画之中就已经出现了强烈的绘画边界,古希腊瓶画是指绘制在陶制器皿之上的绘画,是实用物品与装饰性绘画相结合的伟大艺术产物之一,如果把焦点放于器皿本身那么器皿之上绘画便是其装饰物,反之如果将焦点定于绘画,那么就会发现承载绘画的器皿便是其画框,而仔细观察古希腊瓶画之中的构图关系便可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画中画的表现形式。

古罗马民族其艺术并非古希腊人在艺术之上那么浪漫与随意,古罗马人的艺术之中更多表现的冷静、务实的风格。因此古罗马人的绘画多用于建筑装饰,用壁画来装饰公共场所与住宅,用来叙述具体的历史事件。例如十世纪末的象牙雕刻《哈巴维尔三联版》,其本身作为教堂所使用的象牙神龛,因其经常用于宗教事务,易于磨损,故而使其具有坚固、耐用的需求,从而发展出了高于浮雕的突起几何方形边框,浮雕的内容被框定于几何形方框之内,用于表现对内容的强调与保护的功能,这一时期的象牙浮雕方框的出现也标志着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之中实质性具有保护功能的边框的出现,即画框的雏形。

在中世纪末期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堂建筑的发展使祭坛画这一艺术创作形式随之兴起,这种置于教堂祭坛后部高架上的绘画,在木板上作画,绘画与浮雕相结合的画种成为了当时教堂的标准配备物品

发展到文艺复兴早期时的祭坛画,其边缘除保护画面的作用之外,还起到引导观众视觉中心与视觉深度的作用。祭坛画的发展更像是罗马抄本画、哥特抄本画之中的图画的现实反映,随着社会经济、技艺的发展,使抄本画这种平面二维的艺术形式变为三维空间之内的实体反映。而抄本画之中便表现出的强烈画框意识也随之成为了三维空间世界之中的真实物品,祭坛画便是西方最早画框的实体呈现,祭坛画由最初的二联、三联式演化为多翼式,后又发展为祭坛画所用材料木质越来越讲究,并且在其边框镶嵌宝石等都标志着西方画框的发展,当时的祭坛画木框在材料、需求等方面与现代画框的诉求已然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祭坛画认定为画框的雏形,如今的画框与国外的装裱技艺发展而来的可拆卸式画框与欧洲抄本绘画与祭坛画(木板绘画)的边缘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一时期,绘画还并未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更多的是作为建筑墙体、宗教书籍插图的附庸而存在,并非独立的个体,即便发展至祭坛画已经脱离了建筑墙体或宗教书籍插图之中,成为独立于空间之中的艺术,但也并未脱离其基底的木板木板代替了教堂建筑墙壁的功能。实际上,绘画仍然被禁锢于建筑之上[4]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让绘画之中的透视理论、艺用解剖成为关键,从而使画框与建筑墙面分离成为绘画的外骨骼,绘画边缘逐渐演化为真正的画框。早期绘画边框的作用与功能与早期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抄本画中的绘画边界在功能指向上基本上相同,画框与绘画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及语义,作为空间之中联结各空间元素的枢纽媒介而存在。画框形式的发展与绘画风格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正是艺术领域重生之时,画框作为绘画的外部延伸联结着时间与空间,绘画艺术受到当时统治阶级及贵族阶级的追捧成为了当时的潮流,收藏艺术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之中上层人士的习惯,对于画作的装饰性要求随之增高,画框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式风靡欧洲的画框主要有帐幕式画框、圣索维诺画框及卡塞塔画框等样式。

画框发展到17-18世纪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在欧洲各地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流行的画框设计风格,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荷兰式画框、私人画廊之中的画框也颇具特点,当时在意大利宫廷及佛罗伦萨的权贵依旧保留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框的审美,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十八世纪流行一种罗马式画框,这种构造简约的画框受到了罗马各大画廊的青睐,甚至许多的外国藏家纷纷来到罗马定制与购买相对应的具有“罗马风尚”的画框带回去收藏,这种画框通常没有凸起的角部,且重量与宽度均经过严密的考量,较为百搭,后来这种罗马式画框传到了英国,在伦敦的画廊之中盛行诸多的画框制作商及设计者都以此为模板制作。

到了20世纪之后的现代人尤其重视画作与画框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与环境空间相匹配的和谐效果,画框的形状与横截面的设计往往根据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密切相连,根据不同的空间装修风格为画作量身定制相同风格的画框,以达到艺术品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构建属于空间的独特美感。

三、画框工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关系

在早期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之中,因受到线性透视法影响使绘画区域在墙体之上取得了另一种空间维度纵深效果,同时受到来自中世纪其实街头宗教戏剧舞台的效果,这种被框定的舞台效果成为了当时绘画构图的重要借鉴方式,根据文献了解,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街头艺术与宗教活动的举办方式是与当时的绘画相互借鉴的,绘画中所呈现出的舞台效果给予当时街头活动创作者诸多的灵感。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的舞台效果的呈现要素与绘画之中的构图要素基本一致,舞台效果与画面效果同样具有边框意识。

画框的发展与透视法的传播发展息息相关,因为科学理论的介入使得绘画方式也随之进步,艺术家们在绘画尚未形成理想化的状态之下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极限,如何更加真实生动反映画作上的内容,成为了当时文艺复兴艺术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后的艺术家开始研究古典时期的雕塑风格,以此形成了崭新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的创作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与建筑的边框皆被视为是整体的一部分,而并非是附属品,这种绘画边框的意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并且一直延续至今[5]。画框诞生初期的首要功能除了保护作用以外,最大的功能意义在于作为绘画与空间的联结纽带,其作为过渡可以联结观者、画作、建筑三者,可以作为联结观者所处的空间与墙壁之上画作的空间之间的过渡,其次是过渡了画作到墙面建筑的空间。

画框不仅仅会对一幅画面的外边缘形成重大的影响,也起到聚焦观众视线的作用。除此之外,画框的存在还可以让整体画面与空间之间形成更好的关系,看起来更加协调,画作与画框之间更像是欧洲中世纪,骑士与公主之间的关系,看似美好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画框生来便是为了衬托画作而生,而画作无论怎么都是中心所在犹如高贵公主,即便身无长处依旧有优秀的骑士环绕四周。许多画框为画作的效果还会被进行切割以达到完美服务画作的目的,许多画框在为画作勤勤恳恳的服务上百年后就被随意抛弃,令人唏嘘。

画框工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仅如同它的功能一般,其对空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画框与画作犹如光与影一般相互映衬,如若没有光便没有影,即便有影的存在也是无任何意义。在为画作挑选画框的时候,不仅仅会受到画作的影响,还会受到空间的摆设,在如家具等装饰物的影响下,如何为画作挑选一个合适的画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画框与画作并不合适,即便画框本身制作再精良、质量再上乘,当观者处于这个空间之下,望向墙上的艺术品时,会发现画框与画作格格不入,与周边空间结构、家具摆设均不和谐之时,整个空间即会产生强烈的撕裂感与窒息感,让空间显得十分别扭。画框的存在让美术馆与画廊从早期的杂乱无章变成了如今的安静惬意的广阔的观展环境,这便是画框的能力。在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为一幅画作量身定制适合其气质的

定制画框的概念逐渐出现在艺术家与藏家心中,也正是这种对于藏品展示效果及装裱工艺的追求从而催生了一画一框的理念。

四、画框工艺对绘画作品展示的影响

中国传统装裱行业中曾有一句俗语为:“三分画,七分裱。”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描述画框工艺对绘画作品的影响画框会对绘画作品产生直接的影响,画框的存在可以使绘画作品避免损伤及为增强整体性与装饰性,保护艺术品损坏或者隔离空气之中的污染物与飞虫,为绘画作品提供保护及支撑功能,尽可能避免已装裱好的画作在运输情况中受到损伤总之画框对绘画作品起到加强展示视觉效果,提高其艺术价值;为其提供保护,防撞、防尘、防水等功能;有效的阻挡酸性物质腐蚀画作,画框是否可以在画作受到撞击时候防止油画在受到撞击、震击等外力作用时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画面开裂、颜色脱落等状况的发生;延长画作的寿命。

在空间展示中,画框直接影响观者对于画作的认识,画框可以加强观者对于画作的感知,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与观赏体验。美国当代艺术家威廉贝利曾描述过:“画框是观众与画作之间的调解人。”正因为有了画框的存在,绘画作品中的细节、微弱精妙的色彩变化才得以呈现在观者面前。在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之中,画框仿佛是“白盒子”中所开的窗,通过灯光、墙面颜色及位置的多重影响之下,将观众从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距离感中,平滑的带入画中世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视觉体系,即真实世界——画框——画中世界。画框作为空间展示之中的“第一引导人”,带领着观众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领略艺术给生活带来的启示。

许多艺术家将画框工艺看作是绘画创作的一部分,著名艺术家梵高曾说过:“一幅没有框的画,如同一个没有身体的灵魂。”画框作为绘画作品的附属品而诞生,延续至今画框工艺的已经不仅限于附属品,而是作为艺术家与观众感知、思考、斗争与逃离而存在的动态虚拟空间画框工艺已然不局限于绘画作品、展览空间的影响,同时还承担着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沟通作用,绘画创作是隐喻及含蓄的表达,并不同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带来反馈直白,因此,画框工艺是对画作、空间、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连接的精神纽带,是突破画中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空间界限的“引路人”。画框在画作与空间之间构架了一个独特的位面,使理性、感性、秩序等价值共同运作,从而使绘画作品、空间、艺术家及观众获得和谐的图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喜德,张蒴.浅谈中国古书画装裱修复的重要意义[J].风景名胜,2019(06):38.

[2]张可.方以智《通雅》分目浅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03):67-72.

[3]邹超毅.价值理论创新视角下艺术商品的增值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2):275-277.

[4]朱也.画框考古:从视觉媒介到微观艺术体制[J].文化研究,2022(01):19-34.

[5]高远.虚拟与真实: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边框的空间化[J].美术,2023(02):134-143.DOI:10.13864/j.cnki.cn11-1311/j.00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