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绿道的发展与设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景观绿道的发展与设计分析

曾 ,爱

身份证号:421083197603041234

摘  要:本文阐述了景观绿道的概念、功能及建设必要性,用国内外成功案例来分析绿道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景观绿道进行科学分类,对其设计原则、设计要点进行了具体归纳总结,这对城乡绿色发展建设具有专业借鉴价值。

关键词:景观绿道;发展;分类;设计要点

1.定义、功能及必要性

1.1.概念:景观绿道是一种绿色线形开敞空间,它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旅游为一体,通常沿着河滨沟渠、溪谷山脊、游憩路线、风景道路等建立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高密度聚居区的一种开敞空间纽带,主要有城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综合型等类型。

1.2.功能及必要性:景观绿道是市政配套工程,分布于道路、广场、公园以及各类公共绿地中,以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混行为主。城市建设通过规划景观绿道路网来平衡建设、自然、人居三者之间矛盾,是山水格局和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元素,具有的良好的平衡作用和切实的可操作性,它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城市生态安全、有利于区域旅游联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当前外来人口涌向城市引发了城市内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空气污染加剧以及就业困难等。绿道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对汽车等高污染交通工具的依赖性,并使其更愿意选择环保类型的交通工具或者步行。景观绿道作为城市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人们会选择绿道来放松心情排压,并随着相应配套设施的逐渐增设,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2.绿道发展

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将传统的老旧工业区改造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人宜居生态区;美国曼哈顿城市绿道给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滨水绿道还沿袭了原本的自然廊道,分别设有人行道、自行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法国卢瓦尔河绿道全长800公里,沿途设置了14个自行车租赁服务点,150个可接待餐饮住宿点,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旅游于一体。新加坡通过规划并实施了通畅的、无缝连接的全国绿道网络,成功构筑了完美的花园城市形象。

广东珠三角绿道网络由6条区域绿道串联200多处重要发展节点,总长约1690公里,连接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杭州以西湖为绿心,以钱塘江、运河绿地为绿带,以河流道路沿线为绿脉,以各级公园绿地和绿化广场为绿点,来作为绿道总体规划思路进行实施并取得良好城市生态效益。

武汉是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城区东西向山系与长江交汇形成山水十字轴线,随着绿色发展格局的逐步落实,对主城区绿道进行选线方案优化,将绿道分为了山水观光型绿道、绿带防护型绿道、休闲道路型绿道三种形式,大力建设城市绿道,最终形成“一心,六楔,十带”绿道格局,展现绿色江城风貌,率先实现30公里的东湖绿道示范段工程。

3.工艺与分类

3.1工艺

绿道是一综合型建设工程,是非机动车道与人行步道混行构成的慢行道,其施工工艺及建设体系中的布局模式、功能等较为关键。它需要考虑沿绿道的建设接待中心、沿途休息驿站、零售点、自行车租赁点等,适当设置公厕、垃圾桶、休息椅、饮水点等。绿道通常以4.5米宽用地较合理,采用彩色沥青铺面作为主材设置于路面之上,主要功能为慢行步道及非机动车道,兼做景观带中的游步道功能。绿道网内采用并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包括清晰的标识系统、保障及时的应急救助系统、快捷的公交转换停车系统以、休憩场地及满足多种需求的商业服务系统。

绿道断面工艺一般为:30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透层—200厚水稳碎石垫层—素土夯实,压实系数>93%。

3.2绿道分类

3.2.1市政道路中的绿道

该绿道设置于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上,宽度不应小于2m,即一辆自行车通过宽度1.5 m+行人通过宽度0.5 m。如用地紧张可将绿道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因城市交通复杂车流量大,有时兼做机动车的辅道来使用,故需考虑机动车的承载。

3.2.2公园绿地、渠道边的绿道

该绿道设置于公园主园路、一级游步道内,宽度不应小于4.5m, 即两辆自行车通过宽度2.5 m+行人通过宽度2 m。如果内部需通行电瓶车等,还需预留电瓶车的通行宽度,避免园路过窄影响游人安全。在绿道一侧还应安排驿站、零售点、自行车租赁点、公厕、垃圾桶、休息椅、饮水点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3.2.3风景区、专类园的绿道

该绿道不仅是单纯的慢行道系统,而是绿色的生物保护廊道,如河流保护区绿道(80-100m宽)、生物保护区绿道(7-12m宽),该宽度内包含生物防护的廊道宽度和慢行道系统,可依据景区面积的大小和地形情况,可能有河流、山体等,当无法满足正常使用时不能机械地以慢行道方式来处理,应因地制宜地变通以满足游人的交通需要。

4.绿道设计

4.1设计原则

生态性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沿线地形、河流、动植物分布等生态资源现状,突出绿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安全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发挥绿道功能,使自然生态景观和模拟自然的人造生态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实现景观、生态、文化三元合一。

以人为本

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仔细分析人流的特点,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绿道周围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同时完善城市绿道标识系统,建立健全市政服务设施,便民设施,应急救助系统,保障市民、游客的人身安全。

人文特色

线路应充分考虑城市地方特色,重点开发滨水绿地资源,结合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农业园区等因地制宜,突出绿道沿线不同特色,注重沿途景观多变形,做到步移景异,增强景观感染力。

植物多样性

绿道周围植物配置须遵守适地适树的原则,力求种类丰富、色彩丰富和层次丰富,尽量用更多的种类品种丰富底层草坪地被、中层灌木乔木和高层大乔木群落,选取不同层次植物群落使空间色彩变得更加丰富。

因地制宜

以现有地形地貌为基础,实地考量,尽可能以改造提升为主,尽可能选择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并易于维护管理的新材料。结合绿道的土壤类别、地形地貌、气候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阳光照射等划分出不同区域分段地精细设计,因地制宜,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图。

4.2设计要点

绿道设计应提倡规划优先,合理的前期规划可以使整个绿道系统成环,有效地成为一个整体分布于整个路网当中,无论是前期还是后续建设的绿道须衔接成一个完整的道路体系,避免无序的建设和无法成环的绿道情况产生。

4.2.1标志

绿道标志通常是标识系统:红沥青铺面,白色的自行车符号,在主入口或节点区域设置绿道提示牌、路名或景点指引等标识系统,作为提示和引导。绿道可刷成蓝、白色相间的斑马条纹或其他与环境较协调的用色,局部区域和沿绿道边缘设置反光材料作为安全提示。

4.2.2路径

绿道路径主要是选线,选线路径直接关系着城区绿脉及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生态性,涉及城市交通道路、园林绿地、历史文化、风景区等诸多方面。要结合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环境、资源、地质的统一。

4.2.3节点

绿道节点通常包含出入口、中间的休闲节点、中间驿站和景点等;出入口,因实际需求来确定其功能,须阻挡机动车入内。休闲节点先做好调查工作,综合考虑到人流、间距及风向。一般来每隔500米就要设计一个可以提供给人休息的地方。驿站是为绿道使用者服务的,应根据一定的距离进行划分。

4.2.4区域

景观绿道中的区域即是具有大面积成片成区域且特征接近的硬质建筑或软质植物景观,例如成片的观赏乔木林带,大面积的水体景观,景观建筑集中群,集中的微地形草坪景观,大面积的生态花境等,绿道范围的可能存在多个不同季相景观的区域,区域景观特征越多越能加强移步换景的效果。

4.2.5边界

绿道边界应依据具体绿道类型确定,例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综合型等类型,边界是否需要明显,也应根据具体功能需求具体确定;边界设计在充分考虑当地的安全、防火要求下,还有尊重景观的连续性、生态性和自然性。

5.结语

运用好绿道、设计好绿道,需要反复学习实践,依据实际地形地貌,先做好规划再进行实施,使其成为生态、文化与美学的综合载体,为践行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观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查理斯.莱托,《美国的绿道》

[2] 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3] 武汉市园林局,《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

[4] 俞孔坚,《拯救城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