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轨迹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轨迹的研究

冯先建1 ,彭春燕2

1.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  重庆 408400

2. 南川区隆化实验幼儿园  重庆 408400

摘要: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一年级数学学习节奏与方法,这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都能起到积极意义。立足幼小衔接开展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对降低一年级数学学习难度,实现自然过渡,促进幼儿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思维;发展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进行观察、思考、表达数学世界。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元练习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再通过纠错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最后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数学学习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

1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1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相对基础且实用的学科,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幼小衔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重要的时间和机会,需要充分的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1.2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数学思维是相对理性的,与感性思维的区别比较明显,逻辑和条理性比较强。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表现得客观且冷静,会对问题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中的关联,进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能够很理性的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难题。

1.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所以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和兴趣。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够深入的去分析和理解数学知识点,并了解其中的逻辑和关系,而且能够在生活中处理好各种数学难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进而调动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与动力。

3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

3.1科学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已经步入简单思维的萌芽阶段,具备一定的符号语言能力,但尚未过渡到具体的数学运算阶段,需要借助道具、情境和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还没有掌握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对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幼儿教师在设计数学学习活动时,一方面要把握活动难度,在具有教育性的前提下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太多,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活动的趣味性,通过道具辅助和情境设置来引导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科学合理地推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关于“比较多少”的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对数值和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并进一步理解等号和不等号的概念,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认知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可能会选择通过摆放小道具让幼儿掌握对物品数量的比较,也有部分教师会选择天平和砝码作为道具,让幼儿亲眼验证三块砝码确实比五块砝码更重。这两种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能够引导幼儿学会比较多少,但前者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而言并没有任何理解难度,缺乏一定的延伸性,对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后一种教学设计则存在失误,使用天平和砝码作为道具,使幼儿的注意力都放在对物品重量的直观比较,没有引入数值和数量的概念,导致幼儿无法在“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之间填入恰当的数学符号。作为调整,教师可以在第一种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数学符号,然后结合问题带领幼儿验证数学知识,如提出问题:数字七和数字五哪个更大?然后让幼儿利用手中的道具进行比较,或者让两组小朋友站起来排队,比较哪一组队伍更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在具体的物体比较和抽象的数值比较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2采取多元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幼儿数学教育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往往相对非正式,或者比较浅显基础,但由于数学知识往往具有抽象性,若教师光靠机械讲述向幼儿描述抽象概念,一方面幼儿难以理解,无法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口头讲解,影响了课堂内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引入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或者设计具有互动性质的教学课件,节省教师讲解活动任务的时间,也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提升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例如,在关于“认识数字”的教学中,在通常的教学设计里,教师或许会先通过板书来绘制数字一到十的图形,帮助学生认识数字的形状,再通过绘制与数字相对应的星星或苹果等图形,让学生理解数值与数字的关系。在这种教学方式里,教师需要花费课时来板书绘图,同时在绘图期间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若幼儿教师负责多个班级,就需要在每堂课上都重复一遍绘图工作,对教师而言也是不小的工作负担。在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图片,让幼儿从图片里指出数字一到十,以及与它们对应的形状相似物体,还可以为幼儿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带领幼儿学唱数字童谣,既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的工作,又丰富了课堂教学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加深对数字的认识,数形结合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其它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但也要避免正确看待信息化教学的利弊,不能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忽略了课堂内的教学目标和对幼儿的正确引导,导致幼儿的注意力被丰富的信息分散,没有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

3.3创设贴近生活的探究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时,也应当在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当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拉近幼儿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关于“认识时钟”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在课堂内帮助幼儿认识时针、分针和通过观察钟面来读取时间,还可以带领幼儿利用手工道具制作个人的专属时钟,让幼儿将自己每天起床、上学、游戏、睡觉的时间都标注在“时钟”表面上,用不同颜色的分针指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购物流程和个人时钟的制作,幼儿能够在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数学应用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4结语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幼儿更加顺利地过渡到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峰.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17)

[2]蒋明书.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