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探讨

熊毅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水产局   636150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栽培是适应新时代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在传承原稻田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型利用生物互惠、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原理,实现水稻田浅层水生生态系统的技术改造,构建水稻—鱼—共生轮转体系,实现水稻田集约利用。基于此,对山区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稻渔综合;种养

引言

稻渔综合种养包括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共生轮作模式。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双赢”的优势,既能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显著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是一种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主推的生产模式。

1稻鱼种养模式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公元100年前即已经出现在汉中盆地两季田中。稻鱼共生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和案例化遗产,构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农业景观。稻鱼种养模式即是在继承原有稻田养鱼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现代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技术,实施田间工程,发挥稻和鱼的互惠共生作用,升级改造而成。稻鱼种养模式在我国广泛应用,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川、贵、云大部分地区,华中地区湘西、湘南,华南地区的桂、粤北,华东地区浙西南、闽西北等地区。2021年,我国稻鱼种养面积超1500万亩,占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近四成。

2稻渔综合种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多数研究表明,与水稻单种相比,稻渔系统中水稻产量保持不变或增加的趋势。虽然稻渔综合种养田中让出约10%的沟坑面积,但水稻的边行效应可弥补沟坑占用面积的损失,因而未显著降低水稻的产量。作为传统的种养循环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大田推广应用看,稻渔综合种养水稻和养殖水产品共生互利,较好地发挥了稻渔生态系统价值。实际生产中,受水产养殖时间、经济成本、种养技术和政策补贴等多种因素影响,稻渔实际推广面积受到一定限制。作为一种生态健康综合种养模式,它补充了单一种植水稻的不足,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与水稻单种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在品种选择、种养密度、肥水管理、饲料喂养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体系支撑。为了实现稻渔共生目标,养鱼稻田的水分管理是从秧苗移栽至收获长期处于深水状态,这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新根发生数量和根系活力、植物激素含量、茎秆形态结构、抗倒伏能力,以及水土质量、病虫害发生等均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水稻处于一定意义的逆境中,生产上由于控制不当,造成后期倒伏及大幅度减产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因此,稻渔综合种养下选用深水灌溉条件下的适宜的抗倒伏水稻品种较为重要。

3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措施

3.1加强技术指导,优化种养模式

一是强化技术支撑。坚持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思路,深化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地合作关系,在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肥药双减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建立示范基地,推动综合种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实施好田间工程建设。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要求,在田间或田埂边沿开挖鱼沟、鱼槽、鱼凼等,面积控制在田面积的10%以内,鱼槽、鱼凼宽度、深度视田块面积大小而定。鱼槽、鱼凼内壁要牢固防垮塌。三是强化试验示范。争取政策积极支持主体开展试验示范,召开交流会、总结会,共同总结提高,熟化模式技术,探索集成创新适宜本地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稻-鱼”、“稻-虾”、 “稻-蟹”、“稻-鳖”等模式及技术。四是强化技术服务。为更好地指导主体,创新绘制《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示意图》,制订操作规程、综合种养模式图,在田间工程建设、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现场指导主体落实技术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种粮大户、综合种养主体开展集中授课,并赴周边县(市、区)观摩学习,提高综合种养技术水平。

3.2稻鱼模式的水稻栽插。选择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好的品种根据时节按常栽插。

3.3稻鱼模式的鱼种放养

(1)确定养殖模式。一种是养成鱼,另一种是培育大规格鱼种为池塘放鱼。(2)养殖品种。稻一鱼模式以养鲤鱼、鲫鱼为主,少量搭配草鱼。放草鱼要注意草鱼吃秧问题,根据秧苗选好规格。刚栽嫩苗时不能放大规格鱼种,只能放3寸以下的。秧苗分蘖粗壮后,可放大些的一两左右的鱼苗。(3)鱼种购买。选择无病无伤鳞片无脱落鳍条完好的优质品种。建议去正规鱼种场站,就近购买。(4)放养规格数量。以每亩稻田计算,当年养到成鱼的,鲤鱼1一2两的300尾左右,鲫鱼2一3寸的200尾左右,草鱼3一4寸的50尾左右。培育鱼种的话,鲤鱼2寸的可放800尾左右,鲫鱼1一2寸的放400尾,草鱼2寸的1一200尾。(5)鱼种放养时用5%食盐水浸泡10分钟。

3.4稻鱼模式的饲养管理

(1)饲养。稻田生物丰富,不喂情况下鱼也能长。当然,条件好,要求高产量,就得饲喂。主要喂一些农副产品粉末和嫩草、嫩菜、包谷叶等。比如玉米面、糠面、油枯等。还可喂饲料。早上9一10时、下午5一6时各一次。

(2)日常管理。①坚持巡塘,看田埂有无渗漏、垮塌,拦鱼防逃设施是否完好。看鱼的活动生长状况,有无鱼病发生。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②管好水,时适加注新水,防止干田。③下雨洪水时要加强管理,做好防逃工作。④即时捞出剩余的残草、死鱼,保持田水清洁卫生。⑤做好鱼病防治工作。⑥做好日常安全工作,防盗防毒。

3.5提升稻米食味品质

大米的食用品质是大米在烹饪和进食过程中所具有的物理化学和感官特性,主要通过凝胶稠度、淀粉糖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间接反映出来。研究表明,大米的味道价值与淀粉质一致性呈正相关,但与淀粉样蛋白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淀粉酶含量主要受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含量超过9%的品种往往味道不好。高蛋白质含量会影响大米的吸水,膨胀和凝胶化,从而降低大米的烹饪和食用质量。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很容易受到施用氮肥的量,施肥时间和氮的形式的影响。同时,持续的洪水也会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加。从凝胶稠度、淀粉酶、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来看,大米和渔业的综合栽培和养殖并未显着改善大米的烹饪和食用品质指标。在蛋白质含量方面,不同品种的组合显示出显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稻米品种组合,可以成为全面种植和种植稻米和渔业提高稻米风味品质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

作为传统的农业方式,水稻和渔业的综合种植和养殖可以节约土地,实现自然的三维农业生产方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并显示出稳定粮食,促进渔业,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生态和节能等多种功能。由于稻田分散,高海拔,山区水温低,水生生物的生长周期比平原和丘陵地区短1-2个月,鱼类种类长,成活率低,田地分散,成鱼出售困难,以及集中管理的不便,存在一些缺点。

参考文献

[1]解振兴,林丹,张数标,施龙清,董萌,张居念,姜照伟.丘陵山区稻鱼综合种养技术规程[J].福建稻麦科技,2020,38(01):14-16.

[2].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成绩喜人[J].渔业致富指南,2020(03):6-9.

[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SC/T1135.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