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数字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技工院校数字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宋玲玲 ,夏明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以来,职业教育备受瞩目,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许多技工院校追求的目标,但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技工院校要清晰地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就要体现其定位的职业特性、高级性、技术技能性、综合复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过程性考核改革以及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应对。

关键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策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4月20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制定近26年来的首次修订。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九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就业来看,以李学谦,陈兴明对我国七所“双高”职业院校的2017-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研究为例,当前技工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另据李彦奇对58同城招聘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本科学历占总就业生的比例最高达到64%,专科学历占比仅为8%,与往年学历结构分布相对比,专科毕业生占比下降明显。

从社会需求来看,据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2021年国家统计局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面临的最大问题。高技能人才难招,技术工人难招问题凸显。

可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技能人才的难招凸显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凸显了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凸显了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要求有差距。

2.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持续性

虽然众多技工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却缺乏深度。一方面,由于深度的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的支出,而收益又非常有限,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吸引力,这导致在很多育人的关键环节上因为缺乏共同的愿景难以协同。另一方面,专业对口的企业也不一定在学校所在区域,增加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阻力。加上企业受经济环境及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较大的困难,甚至破产,导致校企合作的持续性遭到破坏,提前做好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无法开展。

因此,基于各种考虑,许多技工院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仍然偏传统,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上,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企业并未真正深度参与进来。

3.“三教”改革力度不够

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师、教材、教法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大“三教”改革力度。

在“三教”之中,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又是教法的实施者。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54%,已达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但是“双师型”教师各地认定的尺度也不一致,“双师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不够高,缺乏实践经验丰富、实操技能强、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教师队伍。

教材方面,教材的形式上仍旧比较单一,而新形态教材未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加上教材的编写存在周期性,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未能及时在传统的教材中体现,加上大部分教材内容采取和本科教材类似的编排,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缺乏鲜明的实践导向性。这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技能习得与市场岗位专业能力不匹配。

教法方面,许多技工院校教师仍然把理论灌输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轻视实操实训环节,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衔接松散。许多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启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翻转课堂等形式,但是并未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果较差。

二、策略

1.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推进1+X证书制度

技工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服务任务。而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化解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技能人才难招的窘境,改变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技工院校应积极关注地区产业发展动向及区域发展规划,通过政府等职能部门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协作关系,深入区域内的优质企业调研,精准掌握区域产业需求,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进1+X证书制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仅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还要融入相应的能够被行业认可的1+X证书,实施以证书评价标准为引领的评价体系变革,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2.强化政策保障,促进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深度和可持续合作

政府部门可积极借鉴瑞士、德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并出台相应政策,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激励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技工院校和企业是具有不同的属性,合作过程中难免因为利益产生冲突。为保证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建议校企双方合作前,充分交流沟通,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构建清晰、规范、合法的信任关系,建立互惠共赢、 协同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合作过程中,要及时修正校企合作运行轨迹,使之健康、高效发展。

在合作模式上,要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建共享校企资源,根据行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选择最佳的合作模式。根据尹秋玲、杨华的调研,技工院校主要有委培、工作室、学习型工厂、综合平台、校企一体化这五种实践模式。这五种实践模式各有优势和特色,各学院可根据地方产业和学院专业群的匹配度进行选择。比如上市公司广东坚朗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持续与多所技工院校开展订单班。这种订单班形式的委托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差异化课程标准,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精准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是解决人才供求矛盾的好途径;又如阿里巴巴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这种兼具生产经营和学生实践实训双重功能的学习型工厂的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构建技能型社会起着关键性作用。步入“十四五”,我国要站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融合角度,重点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我国技能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注入新鲜活力,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技能强国。

参考文献:

[1]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报告2017:贸易、技术和就业[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2]刘晓,陆宇正.新时代我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政策寻迹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9):97-104.